2016小城镇建设论文

[摘要]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往往忽视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导致农村城镇化伴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而影响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论述农村城市化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村城市化环境恶化的原因。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环境问题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向城镇转化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是搞好小城镇建设,而搞好小城镇建设必然会避免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在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就会偏离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直接影响当地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市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型城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市化中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1.人口增长太快了。人口和自然应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城市化不仅可以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还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增加城市水、电、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但是,如果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一旦废弃物排放量超过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市环境污染。

2.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生物界的各种物种是自然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中国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管理者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乱砍伐树木、乱占用耕地、乱改造河塘等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生物的自然栖息地,威胁到城镇周边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十分突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村城镇化初期,很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把握不够准确。他们只追求面积扩张,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原来已经形成的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这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农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4.地面沉降。由于城市地区建筑密度的增加和城市排水系统等地下设施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对土壤的渗透;此外,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进而造成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程度越大,其沉降面积的分布范围越大。地面沉降不仅会造成地面高程的损失和河道泄洪能力的下降,还会造成房屋的破坏和地下管线的扭转和破裂,从而给当地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5.土壤污染。由于城市土壤分布零星,面积相对较小且孤立,土壤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物质循环转化过程单调缓慢,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因此其污染物代谢降解效率和环境负荷能力相对较低。城镇频繁的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进入土壤时,一旦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因为有机垃圾是可以分解的,而无机垃圾如果不处理,会永远占用我们的土地资源。

6.乡镇工业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正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蔓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乡镇企业。这与乡镇工业的粗放经营密切相关。如果城市地区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管理不好,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物、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就会集中到一个地方。当这些污染物的排放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7.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镇的生态环境。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难以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到目前为止,一些城镇没有系统的污水管道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近排放;部分城镇主要采用露天堆放等简易处置方式。未经处理的污水和随意堆放的固体垃圾很容易破坏城镇周围的环境。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恶化的原因

1.缺乏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目前,大部分城镇坚持“建城镇,先规划”的方针。但部分城镇建设随意性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导致城镇建设摊点泛滥,城镇布局凌乱,土地分配不当,功能分区不清,不仅给城镇管理带来不便,也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城市环境管理难度。城市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2.缺乏环保意识。城市环境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一些城市人民政府往往忽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指导,未能重视环境保护。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没有根本改变。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更注重当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建工厂振兴城镇不治污,毁林建房不绿化的现象在一些城镇依然存在。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能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直接影响环境保护的成效。在自然资源加工成产品,生产排泄物回归自然环境的循环过程中,如果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优化,生产排泄物就会积累过多,可能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对自然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转化率,那么生产垃圾必然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会相应减小。

4.环境监测能力薄弱。一是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手段和可操作性,排污费标准和违法行为处罚标准较低,客观上造成了环保执法难的问题。二是环境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环境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对外不能有效行使统一监管职能,对内不能形成上下联动协调的局面。三是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薄弱,执法装备落后,也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的正常开展和环境执法效率的提高。

5.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小城镇。相当一部分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城市环保的需要。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难以解决一些常规技术容易解决的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

6.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一些城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效益往往是迅速而明显的;但是,生态和环境效益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积累性。一般来说,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重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自身的权益。但如果只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益,往往会适得其反。

7.城市环保投入不足。在环保人员投入方面,城市环境管理人员数量仍然偏少,特别是环境监管一线的基层环保力量更是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环境管理的需要。而且大部分从事环保工作的人都是从其他管理部门和技术岗位调过来的。在环保财政投入方面,政府和企业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不足。可以说,环境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