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总结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规划取得的成就。

详细介绍了“十一五”规划,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回顾了“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对“十二五”规划的期望。

关键词:规划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主体

“十一五”规划简介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起止时间为2006年至2010。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奋力克服诸多困难的五年。五年后,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

第二,辉煌的“十一五”规划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我们经受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会,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克服重重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政治建设

2008年,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国务院机构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改革。这项被各界形象地称为“大部制改革”的改革,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强机构整合、探索职能有机衔接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十一五”期间,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2008年的改革将国务院的部门数量从28个调整为27个。虽然数字变化不大,但意义深远。“大部制改革”被誉为政府改革的新起点和新突破。

2.经济建设

2006-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保持了11.1%的涨幅。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十一五”前四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5.61%,年均下降4.15%。这是中国经济历经五年风风雨雨交出的成绩单,也是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卷。

“十一五”期间,在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很多类似的措施:24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9个省(区、市)正在逐步推进“乡管县”财政管理模式改革;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环境税、房地产税等改革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3.社会建设。

(1)统筹城乡发展

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农业税费,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制度性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一五期间,这一改革从单兵突进向综合改革、协调发展转变。五年来,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推进。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东部深圳经济特区等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是为了加快开发开放,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间有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验;西部有成都、重庆,进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东北有沈阳经济区,主要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目前,已初步形成东西互动、多层次推进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格局。

(2)医疗卫生改革

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医改。自2006年6月医改启动以来,医改方案经历了近三年的酝酿、讨论和修改。2009年4月,《国务院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发布。新医改提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制度的重大创新。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支持建设医疗卫生机构近5万个,其中县级医院近2000个,乡镇卫生院2.3万个,村卫生室2万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2个,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16个。900所城市三级医院和2200所县级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合作关系,通过培训、对口支援、招聘执业医师等多种方式,改善了基层服务条件,增强了基层服务能力。

(3)协调区域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从未像“十一五”期间这样辉煌。2009年以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正在细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划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正在逐步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沿海有一串串珍珠,西部有重庆、天水、北部湾三大经济区,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部有长吉-图们、沈阳经济区...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区域经济网络越来越密,合作形式更多。

“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取得丰硕成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到2009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已经一举超过东部地区,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领先于东部。

4.文化建设。

一是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比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要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利、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二是投资力度大大加强。在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图书馆工程”等一些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委、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农家书屋”除此之外,还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遗址保护工程、古籍善本保护、中国字库等等。

第三,投入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公共文化领域,政府全额投入,地方参与很少。另一方面,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普遍采用* * *投资的模式,针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此外,采取多种投入方式,政府提供引导性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积极性。

结束语

“十一五”充满了风风雨雨、艰苦卓绝和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将是难忘的五年。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