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大学管理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给了我们取之不尽的管理思想宝库。随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中国管理学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显学。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智慧非常丰富。从儒家的八项五德,到道家的无为有为,再到法家的法治,可以挖掘出许多服务于当下的管理思想,对于探索和研究“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现代管理非常有益。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是知识,管理哲学是智慧。管理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总结和探索管理实践中的智慧。智慧来自于对生活实践的观察,也来自于先贤们的冥想。是从先贤那里获得灵感,寻找企业管理实践智慧的便捷途径。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三大流派:儒、道、法。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重在启迪人、教育人、影响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法家注重“法、势、术”的结合,这三大哲学对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哲学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宝库,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1.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儒家经典《大学》说:“古之欲智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修其身者,先修其心者。”《论语》云:“其身正,其行无令;其体不正,虽不听话。”这说明管理者只能服务大众,清正廉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德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包含了几乎所有做人的规范。“仁”的核心是善良,即同情、爱和帮助。“仁”是德性的基础,体现在一切事物中,使人相亲相爱。“仁”是爱的源泉,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提升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达。比如善良,正直,和谐,诚实,自律。管理者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涵养,才能培养良好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下属,从而有效地领导下属。企业也可能因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而产生无形资产。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建立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将儒家仁爱与现代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的氛围,有利于营造爱换被爱、奉献换感恩的良好人际环境,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奉献精神和真诚服务精神。仁要求管理者对下属坚持仁、仁、善,要求员工精诚合作、相亲相爱、乐善好施。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尊重、友好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活力。管理者只有充分实现“以人为本”,才能充分重视对人和人心的管理,才能真正做到“渴望贤惠有礼”。实践也证明,凡是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注重鼓励和激励员工积极参与部门的日常管理和决策,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为每个员工创造发挥才华的舞台的企业,都可以经营得很好。诺基亚有一个口号“以人为本的技术”。这说明从东方到西方,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一直被强调。其实这种观念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了。孟子坚持“民为重,国为次,君为光”的基本观点;还有一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古人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在商业交往中,也要坚持“仁”和“信”的美德。儒商讲究“和为贵”,“和”就是“富”。对于同行业的合作伙伴,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坚持以正当手段竞争,不搞小动作或诋毁竞争对手,摒弃不道德的竞争行为。儒家崇尚“信”,本义是“诚实不欺”。儒家认为,诚信是人性之本,天道之源。企业商业道德的核心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企业之基。诚实守信是企业的良心,对客户和合作伙伴忠实守信是企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只有“诚实”,才能获得信誉。“信誉”是诚信的表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获得了广泛社会声誉和消费者信任的企业,也将是一个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和信用经济。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条件。企业要盈利,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盈利,怎么盈利。企业赚钱要讲究良心,得到的应该是“太阳底下的利润”。企业要牢固树立契约意识和忠实履约的道德精神,把信誉放在第一位,讲究商业道德,反对任意违约和商业欺诈。只有诚实守信,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才能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欺诈、哄骗、失信、昧着良心赚钱,会让企业失去信用,最终失去市场。经过几千年的筛选和修复,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瑰宝。儒家精神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和节操,对价值的迷失、人性的沉沦和道德的混乱有矫正和纠正的作用。儒家思想提出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标准体系,如善、义、和、廉、自律等,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二、道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是道家理论的精髓,是道家理论为我们做人、处世、办企业提供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了“无为”的思想,就抓住了道家思想的要义。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对现代管理仍有积极意义吗?现代管理哲学要考虑管理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管理中的做与不做、约束与自由,这些都是普遍矛盾。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它首先是一种约束和制度化的控制,有了它,组织的既定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总之,“有为”是管理的基本内容。所以,一个规范的跨国公司,有着周密的制度设计,极其细致的行为准则,人的每一步都有既定的安排,组织就像一个大“机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生成长和价值实现的必要环境。那么,实践中是约束多一点好还是自由多一点好呢?你是倾向于“有为”,还是注重“无为”?如何在管理实践中实现约束与自由、作为与不作为的辩证统一?我觉得老子的哲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老子的哲学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人生智慧,对包括管理在内的所有人类事务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无为”就是老子心目中的“道法自然”,即“人守法,地守法,天守法,道自然”。老子视“道”为宇宙之本,道的本质是“常无为而无不为”。是“无为”与“无为”的有机统一。老子的“无为”它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蛮干”,是指顺应客观情况,尊重自然规律。把“无为”的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的管理中,就是领导者的行为要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规律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不会轻易改变;在这样的法律和制度下,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去做。这就是“无为”。把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就是把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共同努力推进。管理者不介入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用企业文化实现组织目标。但是,反过来说,老子的无为不是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无为中有所成就。因此,企业决策权的下放并不排斥任何监管行为,也没有取消管理,只是管理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和更高的境界。每个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都是决策的执行者。看似无为,实则更有为,更高效。老子的“无为”不仅在人的管理上有参考价值,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上也有重要的启示。企业要遵循需求变化规律和工业生产经营规律,冷静、沉着、稳健地从事有利于消费者的正当事业。一个企业能否在环境中生存发展,首要问题是有没有“根”,有没有“根”。对企业而言,“无为”可以“静”;“静”,可以各归其“本”;只有回到它的“原点”,才有“真根”和“真根”;有了“真根”,有了“真根”,才能在时代的环境中成长,开出真花,结出真果。企业要明白,只要有根有根,哪怕你只是一棵小草,时代的风暴再大,对你来说也只是一种支撑和滋养。但是,如果你离开了根与根,或者一套假根与根,那么时代的气候再好也与你无关。这就是“真根”和“真根”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这个“真根”和“真书”,并不是说你想有就能有。你想弄清楚就能弄清楚。对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企业主来说,搞清楚自己是花还是草,哪种花,哪种草,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并不清楚自己。一些企业和企业主因为过于“看好”多元化经营,误解了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不合适的“品种”和“位置”上。这样一来,他们就相当于把自己和环境隔绝了,就像一条鱼因为太“有前途”而跳上岸一样。它如何生存和发展?只有一切都是静观其变,才能回归根本,坚守根本。做你该做的,你就会安全。如果是花,就会开花。如果它是一条鱼,它会游泳。如果是猴子,它会跳。经营企业也是如此。你要努力让自己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你不能误以为可以有七十二变,好像什么都可以。那样做必然是“鲁莽”和危险的。老子的智慧不是马上就能学会的工具,而是思想的启蒙,方向的指引。我们不能照搬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管理意义在于,现代管理无疑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理念是现代管理的基础。然而在这门科学的背后,老子的智慧才是将管理引入新境界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