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汉书》的作者
后汉书的历史从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涵盖了东汉196年的历史。范晔元打算写十纪、十录、八十传。《十个志愿者》,他委托谢衍来写。谢衍卷入了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以谋反的罪名和叶凡一起被杀。叶凡撰写的编年史草稿和序言丢失。后来人在注释《后汉书》时,曾称赞西金曼司马彪所写的《续汉书》,并取其八录,以补之不足,故这部录仍称《续汉书》。
叶凡曾说,他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是“欲论书中事,以正一代之得失”。这样明确提出写历史为政治服务,可以说是历史第一人。因此,叶凡特别重视历史理论。他以赞的形式评论历史事件,以史论为重心,成为《后汉书》的一大特色。叶凡还继承了司马迁“承前启后”的编纂思想。在许多序论和论述中,他打破朝代的限制,尽可能清晰地描述一个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并试图加以总结。虽然,他发现的大部分内在联系都是表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但这种从历史情境的发展来探讨古今之变,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例如,叶凡在《党鹄传》的序中,详细论述了春秋至汉末的士风变化:战国时期,他强调谋略,尊重士人,从而诱导许多人以巧辩谋利;汉高祖的淳朴大度,激起了人们的轻死重义,怨念必有报;汉武帝提倡儒学,党内有争,异己有争;桓陵时,宦官当道,造成了清义的流行。他认为“最好的就是最坏的,做过头了也是理所当然的。”这说明叶凡看到了一些历史现象向矛盾的对立面发展,并试图用“理性”来概括它们。在《党鹄传》的序中,叶凡还用四组矛盾的事物来比喻党鹄所面临的矛盾,阐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思想,这在以往的史书中是不多见的。
叶凡对后汉书的体裁有所思考。据《隋书·魏传》记载,在著书时,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了比较。他说:“《春秋》之所以短小,是因为它总是短小精悍,有一个很好的速成形。今天,人们计划写它们。纪传体,石班之变,也抓了一代,学后宜学。这是极好的,所以我要做。”这说明在他看来,用传记体写历史比用编年体更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能为后人提供更多的东西。
《后汉书》大多沿袭了《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写作过程中,叶凡根据东汉历史的具体特点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动。首先,他在姬帝之后加了姬皇后。自东汉以来,先后有六位皇后。把他们的活动用纪律的形式写出来,是有道理的,也能准确反映这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在《后汉书》中增加了党鹄、宦官、文远、都督、方舒、益民、列女七人传记。叶凡是第一个在传记历史书中为女性写传记的历史学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列女传》中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节贞节之女,也有不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叶凡的《文远传》把握了汉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把孔子四书中地位最低的文学放在了应有的位置上。此外,还建立了《党史》、《宦官传》,以反映一代人的特点,总结一代人的大事。第三,《后汉书》突出了“论”和“赞”的地位。司马迁、班固、陈寿都在作品中评论历史,只是具体名称不同。《史记》叫《太史龚玥》,《汉书》叫《赞》,《三国志》叫《评论》。《后汉书》中“论”和“赞”的重要性远在前三部之上,因为叶凡不仅用这种形式评论史实,而且概括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从几个方面反复分析,起到了解释这部传记的作用。《后汉书》中的“论”,一般是指传记背后的论,几乎每篇都有一个或多个。理论上的秩序论,又称序论,在纪、杂传之前。多是对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的评论,有时采取寓言或情感的形式。每一部传记的后面都有一段赞美的话,用四字韵文写成,或总结史实,或有新意,可以弥补不足。赞美的语言简洁而深刻。如《广武帝纪》对纪的褒赞,概括了东汉建立、发展和衰落不同阶段的政治事件。把九赞放在一起看,简直就是用韵写的东汉政治简史。在《胡光传》中,作者写了一段通过性交来寻求通融的没有缺点的官僚的升迁史,称赞道:“公户勇猛善战,又敬又帅。张超虽有道理,但正确还是径向的。”透露出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指责和愤慨。
后汉书结构严谨,排列有序。比如八十列传的传记,一般都是按照时代的顺序排列的。前三卷是汉朝的风云人物。接下来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帝王将相和重要将领。卷十三至卷四十二,卷首人物生活在明、张、三皇时期,以相近的线或世系组合而成。安顺时期名人十一卷,其后为桓、陵、贤人物。六十六至七十四卷为九品官员列传等,后六卷为边民列传。此外,《后汉书》的严谨性还表现在叶凡能够坚持“一物不两年”的编纂原则。如果一件事和几个人有关,就会在这里看到。经过的精心编辑,该书确有刘知几所说的“简而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的优点。同时,叶凡使用的描述方法也很有特色。他把性格相同的人组合成一部传记,有时甚至打破了时间界限。王充、王符、仲长统虽然也在不同的时代合为一传,但他们都因论争而淡泊荣辱。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书的容量,给很多人品好但事迹少的人创造了机会。如《卓茂传》收录了孔秀、蔡勋等5位非王莽官员的事迹,《缘起传》则附上了17位反对废太子的人的事迹及其身世。
叶凡基本上是个无神论者。在《后汉书》中,他猛烈抨击佛教的谬误。这些观点主要集中在《西域传》理论上。他指出,自张骞以来,西域几乎没有佛教的记载,各种所谓佛教的说法都是后来的。佛教“爱仁杀恶,爱惜我们的善”的教义虽然吸引人,但方法上千奇百怪,尤其是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让懂事的人难以接受。在《项开传》和《桓帝纪》中,叶凡也对崇信佛教的汉桓帝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叶凡反对天命论。在《李通传》中,他评论李通“刘复兴,李为辅”的谶纬,鼓励开始风流韵事:“天道之命,圣人难言,但情是投机潜移,狂是无罪福,族毁,以致功德皆得!”这表明叶凡根本不相信预言。他还收录了张衡的《张衡传反卜》。张衡引用了大量史实,论证了预言的欺骗性。叶凡详细记录了这一点,并表示赞同。有趣的是,他在《郭公传》中把吴雄、赵兴和陈伯经合而为一。吴雄和赵兴不相信巫师,所以他们制定了一个恶魔禁令。三世没有受到宗族的惩罚,而是成为了一名官员。但陈伯京一脚踩在膝盖上,否定了“死”字,却又忍不住拿刀去看。叶凡通过历史事实论证了阴阳禁忌的荒谬性。《后汉书》中的无神论和反天命思想无疑是进步的。由于时代的局限,叶凡的无神论思想并不彻底。《后汉书》反映了这种思想矛盾。如在《窦武、何进传》中,他将窦和贺的失败与的失败作了比较,揭示了“智不不足,力有余,败也”的观点。后汉书保存了一些迷信的记载,尤其是在《魔传》中,他形象地描述了费长房缩地、王翘穿鞋、左慈放羊唱歌、郭喜安烘酒救火,仿佛人间有魔。这些都是叶凡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敢于揭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在《王充列传》、《王符列传》、《仲长统列传》中,叶凡详细收集了八篇抨击时政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宣扬异端思想,比如大胆地把社会动荡的原因归咎于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他们说,残暴的君主看到大家都不敢违背自己的意志,总以为自己的统治非常稳固。所以,为了满足个人欲望,什么都可以做。他把“饿狼”“饿虎”之类的官僚派到各地,“忍天下之膏,毁外人之骨髓”。于是乎,“怨念索然,祸从一处来。中国在袭扰,四夷在侵逆,分崩离析,纷纷离去”。这些文章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腐败,说是“百楼满田,千婢皆枉然”,“三畜之肉臭而不可食,醇香败而不可食”。还认为君主与臣民的一些关系是臣民与臣民的关系,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除了借古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异端思想,叶凡还在《窦宪传》中直接表达了对君主滥用权力、浪费人力的不满:“东方朔说: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你就信了!有了这个说法,还有人怀了尘埃,不支持!”《后汉书》一方面揭露了鱼人的强大,另一方面又赞扬了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在《党痴传》中,他为21个人做了传记,极力赞扬他们的正直。他还生动地给张俭、范滂、李颖等人写信,并融入了作者的感情。遗憾的是,他虽然同情人民的苦难,却反对农民起义。叶凡对黄巾起义基本持否定态度,这是由阶级立场决定的。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叶凡非常重视文学才能,他对《汉书》中的文章评价很高。的确,舒凡的散文优美、简洁、流畅,不仅是一部历史杰作,也是一部文学杰作。然而,在一些地方,叶凡是太重手,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损失的记录的历史。如司马彪《续汉》载:“徐雨为武都太守,起于郡,五谷石数千,盐石八千,户三万三千。三年,米石八十,盐石四百,还民。户数一万,百姓足给,一县无。”“东边三十余里,有峡。中间泉水生出大石头,就把水流堵住了。每年春夏,都没有秋收,坏败。徐就是让人烧石头,灌上水,石头就裂开了。因为石头被移走了,所以没有溺水的危险。”史料翔实生动,但在叶凡的笔下,只有“烧石圆木数十里,开水路”。以及“2003年增加到4万多户,盐米丰富便宜,是以前的十倍”的字样。
《后汉书》是叶凡私撰的,但并未完全完成。所以在他生前很少有人看到这本书,影响不大。
出于天性,诚实和坦率被扼杀了。
刘宋初年,地方官的任期仍继承了金代的六年制。永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左右,叶凡离开宣城,调至长沙任王振军长史,由宁朔将军统率。
次年,叶凡的第一位母亲在宜都去世。当时他的哥哥范明在宜都担任太守。我父亲去世后,我的第一任母亲一直陪着我在办公室。根据道德准则的规定,叶凡应该立即动身去服丧。但他对第一个母亲没有感情,所以不肯上路,被迫跟在后面,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走。因一系列违反礼法的行为,被弹劾。宋文帝欣赏叶凡的才华,没有判他有罪。
此后,从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到二十一年,叶凡的仕途相对平稳了五年多。他曾担任过始兴皇后的统帅,并率领南夏皮太守。始兴王由禹州调至建康(今南京)任扬州刺史,随其入京。不久,他被提升为将军,掌管一些皇军,以及詹亲王,其职位相当于尚书令。叶凡多才多艺,除了学识渊博、擅长写作外,他还精通音乐,擅长书法。但是叶凡傲慢无礼,拒绝服从最高统治者。他琵琶弹得很好,还会写新歌。宋文帝想听,并一再暗示叶凡假装糊涂,拒绝为皇帝演奏。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问叶凡,“我想唱一首歌。你能陪我吗?”话说到这份上,叶凡只好听命行事。宋帝和袁一唱完,他马上就不弹了,不肯再弹一曲。在朝廷身居要职的于、何尚志、徐展之、沈等人,都嫉妒他的才能,不愿让得到皇帝的宠爱。虽然叶凡没有讨好皇帝,但他对同事很诚实。那时,沈是的右后卫,而是被禁止出行的,他们之间是保密的。每次朝见皇上,如果范爷先到,我会等着沈燕的到来一起进去。而同事们也从来没有敌视过他,想尽办法排挤、攻击甚至陷害他。随着沈进入朝鲜,他从来没有等待的习惯。不久,叶凡看穿了他的同事们的险恶用心,并写了一篇文章《何香芳》来嘲弄他们。根据同事的特点,他把其中一些比作“禁忌”的麝香和“平淡”的枣泥;有些人把它们比作虚燥的“霍霍”,湿燥的“湛汤”等。,而叶凡用“身是一和”来比喻。“荷香坊”一出,同事们都不容忍。在充满陷阱的官场上,叶凡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最终导致了致命的灾难。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权力与日俱增,因此受到宋文帝的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宋文帝对刘益康的亲信刘湛、刘斌等十余人进行了惩处和流放,并免去刘益康的宰辅之职,贬至张羽(今江西南昌)任江州刺史。刘益康到达张羽后,不甘失败,加紧活动,准备夺取政权。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刘益康的几个心腹策划了一场政变。因为叶凡掌握皇军,名声在外,又在刘义康手下当了多年官,所以在笼络党羽的时候就成了他们关注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拉拢叶凡,刘义康也多次为宣城失陷向他道歉。起初,叶凡不同意参加,对方利用法院拒绝结婚。考虑到自己的情况,叶凡终于加入了。他们约定第二年九月起义,刘益康的党羽孔希贤事先写了一份檄文,让叶凡以刘益康的名义起草政变宣言。由于种种原因,政变未能如期举行。今年11月,刘益康的成员徐占志向宋文帝通风报信,声称叶凡是政变的策划者。结果叶凡被捕,于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65438+公元466年十月)被杀,时年48岁。在被处死之前,叶凡仍然坚持他的无神论,并与信奉佛教并向他扔石头的同事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他说:“世上没有佛和鬼。如果有精神,你自己去举报。”在狱中,叶凡和侄子们写了一本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历史、音乐和书法的研究经验。当他即将死去的时候,他希望将来能有一个知己,明白《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自己倾其一生所写的历史著作非常自负,认为它们“博大精深”,是从古至今所未见的作品。其中序赞为“天下奇观”,与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羞耻感。他说世人重古轻今,这就是为什么他“信口开河”,以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注意。虽然叶凡的吹嘘有点过分,但他的作品确实是超人的。刘钊说:“后汉在叶凡,诚跨多家”(《后汉书·笔记·补遗》序),刘知几也说:“学多书,切入汉,观其所取,颇可注意”(见《史通书·补遗》)。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叶凡著书之前,有关东汉历史的书就有十部,800多卷。然而样书一出,后来的各派汉书日渐萧条,逐渐失传。后来,除了阿津人袁弘的《后汉书》被保存下来,其他的都没了。这说明舒凡虽然迟到了,但他后来居上。《后汉书》的传记部分由唐高宗王子李习安记录。司马彪的野心被南朝阿良人刘钊注意到了。刘钊的注释原本包括所有的范书和司马芝,李习安的注释以此为基础,并参考其他书籍进行了增删。李习安的野心不是一本典范的书,所以他没有注意到它。作为补充,刘注与李注一同传世。清代注释《后汉书》的著作很多,其中以惠东的《补注》为最好。后来,王先谦收集了许多笔记,综合成书《吉杰》,为后来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后汉书》之外,叶凡的遗作尚有十五卷,其中有《和香坊》一卷,《杂香膏坊》一卷(全看《隋书经籍志》)。据《老唐智》记载,叶凡还写了一卷《百官榜》。以上这些书现在都不存在了。今有《双鹤诗序》,见于《文选》卷九十。一首诗“诗要写在愉悦中”,见《文选》第二卷。
当叶凡被处死时,他的儿子范哀、和范同时被杀。只有范的儿子范活了下来,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位公主的女儿。他的侄孙范真、范云在齐梁都很有名。范真继承并完善了叶凡的无神论思想,而叶凡的“无鬼论”则被范真的“自然神论”所填充,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唯物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