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觉。

这首诗的前两句,“我的床脚边有如此明亮的光线,难道已经有霜了吗?”,都是诗人在异国特定环境下一时产生的幻觉。一个人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白天忙忙碌碌,还是能冲淡自己的悲伤。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内心难免会涌起思念故乡的波涛。更何况是在月夜,更何况是在霜冻的秋夜。“可能已经有霜冻了吗?”中的“怀疑”一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从睡梦中醒来,误将床前照着的冷月当作地上厚厚的霜。“霜”字用得更好,既描写了皎洁的月光,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也衬托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与凄凉。

诗的最后两句“抬起头来看,发现是月光,再往下沉,我突然想起了家”,通过动作方式的描写加深了思乡之情。“望”字照顾到了前一句中的“疑”字,说明诗人从发呆变成了清醒。他热切地凝视着月亮,不禁想到此时此刻他的家乡也在明月之下。于是很自然地得出“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的结论。“低头”这个动作,描绘的是诗人完全陷入沉思。而“想”字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个故乡的老兄弟、亲戚朋友,那个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逝去的岁月、过去……都在我的思念之中。一个“想”字包含的内容太多了。

这是一首关于远方客人乡愁的诗。这首诗用清晰的语言雕琢出一个宁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从“怀疑”到“希望”再到“思考”,诗人的内心活动展露无遗,一幅月夜思乡的画面清晰地勾勒出来。它不追求想象的新奇,也摒弃修辞的精致之美;它以清新质朴的笔触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环境就是环境,情感就是情感,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难怪有人称赞它是“奇妙的古今”,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阿明朝学者胡应麟说:“太白绝句皆只是文字,所谓无心工作之人,无所工作”(《诗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对李白诗歌“自然”、“无工无心”等艺术特征的极好阐释。

李白《静夜思》赏析

胡应麟说:“太白绝句是文字形成的,所谓无心劳动者无劳动。”(“诗?内编(卷六)王世茂认为:“(绝句)盛唐时期只有紫罗兰(李白)和龙标(王昌龄)两个流派。李更自然,他的故居是。“什么是‘自然’和‘无心之功’?这首《静夜思》是一个样本列表。因此,胡特地提出来,说它“古今之奇也。"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奇的想象,也没有精致华丽的辞藻;它只用叙事的笔调来写远方客人的乡愁,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身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大概会有这样的感受:只是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之情难免在心头荡漾;更何况是月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上白霜清,是清秋的夜景;用霜色描写月光,在古典诗词中也屡见不鲜。比如梁健文帝和肖钢的《宣普梁娜》诗中有一句“夜月如秋霜”。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在《春江花月夜》中,以“霜流于空”写下了皎洁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特别是构思奇妙。但是,这些都是在诗歌中作为修辞手段使用的。“已经有霜冻了吗?”这首诗中是叙述性的,不是比喻性的词语,而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时产生的幻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不难想象,这两句话描述的是客人深夜睡不着,第一次做短梦的情况。此时庭院寂寥,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打在床上,带来一股清冷的秋寒。诗人一眼望去,模模糊糊,恍惚中,真的好像地上结了一层白霜;但仔细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光。月光不可避免地吸引着他抬头,一轮娟娟素灵挂在窗前。秋夜的空间如此明亮干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但是很冷。对于孤独而遥远的旅人来说,最容易触动他们对秋天的思念,让人觉得客情萧条,岁月飞逝。盯着月亮看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遐想,想起家乡的一切,想起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低了下去,完全沉浸在冥想中。

从“怀疑”到“抬头”,从“抬头”到“低头”,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的生动画卷。

就四首诗,写得清新朴实,清晰如词。它的内容很简单,但同时也很丰富。这很容易理解,但它是无穷无尽的。这位诗人除了已经说过的话外,没有多说什么。它的构思细致深刻,但也是脱口而出,不着痕迹。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李白绝句中“自然”和“无工无心”的美妙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