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东西方|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小时候总是在书上读到“伟大”,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祖国...至于什么是伟大,我很迷茫,从来没有过真实的感受。文字在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的时候,总是空洞而苍白的。
但是,当我们逐渐长大,经历了我们做不到的事,发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体会到了世俗的不可穿透,看到了国家的努力和人性的光辉,“伟大”这个词在我们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高曾在《晓说》中提到,《不问西学东渐》是一部献给清华的电影,几经波折才呈现在观众面前。李芳芳导演在圈内并不是一个著名的导演。三十出头的她总有两部作品,都充满了文艺气息。
影片讲述了四代人的精神探索。虽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责任,但在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中,都有一种崇高的精神,无论是存在于探索自我意义的吴玲兰时代,还是存在于在求学和报国之间做出选择的沈光耀时代,无论是存在于为了爱情不惜一切代价为事业付出生命的陈鹏时代,还是存在于在尔虞我诈的商海战场中仍有一颗童心的张果果时代,那份自我对待都是真实的,不流动的。
2
影片一开始,张就在繁华都市的光影转换中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你提前知道你将要面对的生活,你有勇气来吗?这个问题充满了对人生未知部分的悲观预测,更大胆地拷问所有敢于面对自己的人。如果他们流离失所,如果山河破碎,如果生命和爱情注定英年早逝,如果他们失去信仰,独自前行,勇气还会在吗?
这个问题的假设是严肃的。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悲观的前提几乎不可避免。所以即使我们已经被梦想点燃,生活的主旋律也一定不是“爱与自由”这么简单。除去理想主义的成分,你会有真正面对生活和自己的勇气吗?这个问题无解。站在人生的起点,你不知道未来的现实和残酷。站在你生活的中心,你早已被改造。对于那个曾经不成熟的你,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看似不加修饰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是促进思考: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活着的价值。这是一条长队。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会给你一份大礼。
电影的重头戏应该是泰戈尔访问清华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也许是精神沙漠持续的太久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那个并不遥远的时代。我们从那一堆旧纸中寻找民族精神,从古圣先贤的著述中寻找中国灵魂,却忽略了那个带有浓厚感伤色彩的时代。人就是这么单纯简单。
战争和硝烟不会阻止传承的延续,可怕的是自卑和强势文化的入侵。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努力求生之时。那个时代的探索是社会精英在学习中西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不卑不亢。胡适、梁启超、王国维、冯友兰、钱穆、朱自清、钱钟书、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梁思成、林...这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这些灵魂闪耀着中国光芒的先辈,都被历史铭记,这让中国人对他们肃然起敬。
陈楚生饰演的吴玲兰应该是片中四代中最早的。他文科好,却选择了实用学科,理由是“最好的学生学的都是实用学科。”面对吴玲兰,梅贻琦老师问:“你为什么学习?”吴玲兰回答说,只要把自己放在书房里,交给书本,就是实用的。梅老师没有让他着急做选择,而是让他看,让他想。他说:人们把自己放在忙碌中,有一种麻木和踏实,但却失去了真实。吴玲兰问老师什么是真实,老师回答: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的,听到的,做的,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内心深处溢出的平静和喜悦,没有遗憾也没有羞耻。影片中梅老师讲这段话的过程中,镜头在四代人的画面间快速切换,沉稳有力的声音贯穿着每一代人的精神生活。
这段对话可以引起两种反思。
第一,作为个体,我们“真实”吗?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把忙碌当成了现实,甚至以此为荣?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没有悔恨,没有羞耻,平静和喜悦吗?这种反思,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看似很矫情,其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哲学思考。你可能会觉得,没有麻木和忙碌,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前行?你可能会觉得,不去追求名利,用什么来保证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但是为什么没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安稳平和的心态呢?为什么你现在总是怀疑和担心,为什么你逐渐学会了你曾经拒绝的狡猾自私?为什么会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反而变得自大?哲学的本义是探索存在和意义,所以对“真理”的哲学思考可能是解决很多烦恼的源头。
第二,关于教育。时任清华大学教务主任的梅贻琦老师,没有为学生的迷茫焦虑,也没有自己劝导,而是站在生活质量的高度,用自己的心引导吴玲兰找到方向。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专著《什么是教育》中,对教育做了一组形象化的比喻:“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梅贻琦先生和许多当代绅士是交织在一起的大树,是柔软细腻的云朵,是旷达独特的灵魂。反观现代教育,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有各的理论依据和受众。然而,看似无懈可击的观点在教育实践中却处处碰壁。其实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却缺少真正能推动教育的人。我们把理论当成一种工具,却忘了对使用它的人提出要求。教育者不再坚定信念,不再冷静,不再对世界开放,如何影响那些干净稚嫩的灵魂?
王力宏饰演沈光耀,西南联大时代的清华学生。帅就不用说了,就是阳光,话不多,但什么都能拿。生在门下,功课优秀,天资聪颖,谦逊善良,孝敬亲人,尊师重道,在哪个时代,都是标准的男神,好到似乎只能供在神坛上。他的故事是四个故事中最惊艳的一个,也是最令人遗憾的一个。
故事在昏黄的光影中慢慢展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慢慢进入我们的眼帘。
资金有限,校舍只能有茅草屋顶。瓢泼大雨下,屋顶到处漏雨,上课几乎听不到老师的讲解。穿灰布袍的先生在黑板上赫然写着:静坐听雨。
山河破碎,日军战机在昆明上空肆意咆哮,学校附近的窑洞成了战时教室。战斗机嘈杂的轰鸣声和洞前安静的教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精神冲击。草堆旁,有读书声;墙角下,闻一多先生为学生朗读《楚辞》。清晨,有那一代年轻人追求理想的足迹,夕阳下,有联大学子淡然的脚步和背影。在滂沱大雨中,你仿佛听到了那些年轻人豪迈而坚定的口号。明媚的阳光下,我们依然记得那一张张亲切可爱的笑脸。
世界上从来没有同理心,所以我们永远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艰辛。文字所描述的内容是有自己的边界的,与真实有不可逾越的距离。如果没有经历,我怕我没有勇气谈感情。但是,我对那个时代的大师和年轻人是有敬意的。这种尊重让我向往,但我怀疑自己的勇气和胆量。
那时候广袤的华北还没有书桌。
那时,学生们不得不长途跋涉去昆明躲避战争。
当时的中国浩浩荡荡,破山河等着儿女力挽狂澜。
导演擅长攻心。她知道悲剧的力量。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美好的怀旧画面,一个个年轻人的血肉,却在战争中一个个被毁。很疼。但是,如果没有,又怎么能看到战争的残酷与邪恶,又怎么能让你理性的明白弃笔从军是对是错?
吴玲兰曾经在迷茫中找到了答案——循着内心的真实,把这个答案告诉了沈光耀。他对当时面临抉择的沈光耀说:我在你这个年纪,有一段时间,远离人群,独自思考人生该如何度过。有一天,我碰巧去图书馆,听到了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泰戈尔的人是当时最著名的学者。(梁思成、林、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坚定,我很羡慕他们的从容。另一方面,泰戈尔在谈论忠于自我的重要性。那一刻,我从思考人生意义的羞愧中解脱出来。原来这些优秀的人也认为花时间思考和谈论这些事情很重要。今天,我向你介绍泰戈尔的诗。希望你在未来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活的思考,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真实。"
在沈光耀人生选择的重要时刻,吴玲兰引导了他,于是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成为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人,从内心散发出真诚、正义、无意义、值得同情的人。他弃笔从军,成为一名战时空军。他真诚地想为他的祖国做些事情。他看到他的国家正受到不公平的欺凌。他知道,总有一些事情比完美的人生更有意义。他对战争中流离失所、混乱不堪的一切都抱有极大的同情。他驾驶飞机在昆明上空为饥饿的孩子空投食物,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坚持到了最后,驾驶着即将坠毁的飞机撞向了敌军舰。
沈光耀形象饱满。他很铁,但也有柔情。他能理解母亲的焦虑和担心,并尽力安抚她。他的生活并不无聊。速写本里有昆明的美景,有西南联大校园的婀娜背影。正是因为丰满,沈光耀才是有血有肉的,他撞上敌舰我们才会心痛,我们才会同样惋惜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即将奔赴抗日战场的年轻人,才会更加痛恨战争的不公。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伟大之处,以前也是如此,今天也不例外。是时代在创造伟大的人和事,还是人和事在创造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唯一明确的是,能被称为伟大的人和事,一定是不平凡的。在炮火硝烟中,依然从容传授知识的老师是伟大的;对于放弃安逸生活,选择国家大义的年轻人来说是伟大的,对于承受丧子之痛,送走儿子和同学荷花汤(小早川怜子饰)的光耀母亲来说是伟大的。我觉得,我们向往和尊重那个时代,多半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
故事发展到60年代的中国,你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特有的单纯和必然的人性。简单和卑鄙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那时陈鹏是清华的一名学生。在那些扔下粮食,给与希望的孩子中,沈光耀是个孤儿。沈光耀的正义和同情在不经意间延续并照亮了陈鹏的一生。
陈鹏的故事发生在即将经历重大变革的中国。在事件即将发生的氛围中,某些事情必然会改变命运的轨迹。他和王的爱情在故事的发展中逐渐清晰,最后变得立体,但故事本身太残酷,无法回顾。我不认为这部电影关注的是陈鹏的爱有多伟大。他和王生死与共,超越了世俗的流言蜚语,这已经很感人了。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失去自我意识的一代人,可以在一种群体状态下,如此残忍而随意地践踏生命的尊严,仿佛生命只是一片黄叶,不值一提。比起一段超越世俗和生死的真挚爱情,人性的可怕和脆弱给人更震撼的感觉。我相信当时有很多人遇到了王力可·贾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她一样幸运。在人性的荒原上,我们可以遇到陈鹏清澈的湖水,更多的不幸会导致更多的不幸。幸运的是,我们已经能够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那个时代的真实,这是一种珍贵的反思。迈出这一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张是第四个故事的主角。影片中的他,安静,沉稳内敛,忙碌而充实,却并不快乐。他事业有成,却难逃职场的勾心斗角。他意图很好,但不敢全力以赴。他对父母很孝顺,但更不能理解他们。你觉得自己像他吗,甚至更像?的确,信仰缺失太久了,我们内心没有坚定的信仰。我们会考虑善意的本能出现时是否值得,正义的本能出现时是否平衡。我们的教育在书本上教导真、善、美,真理、正义,却在社会的沙漠中被一一碾碎。我相信我们都有过内心挣扎的过程,问过自己什么是对的?谁才是真正的生命法则,心底的正义与勇气还是世俗中的圆滑与机巧?我们迷茫,我们肯定,我们否定。好在社会信仰在一步步重建,正义善良的社会规则在逐渐回归,我们也在被迷茫和彷徨击碎后重新构建自我价值体系,变得勇敢而坚定,就像张一样。影片最后,他在四胞胎房间的玻璃上画了一道彩虹。阳光透过窗户,透过五颜六色的颜料,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世界在房间里绽放。张的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不虚伪不做作,恰恰是真实的自己。
电影在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试图让浮躁的年轻人静下心来,寻找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就像叙述者说的,你的所见所闻往往会让你情绪低落,世俗的世界如此强大,你根本想不到去改变它们。但是,如果你有机会提前了解自己的人生,知道青春只有这几天,不知你还会不会在意一些东西,比如你有多少,哪个会更光彩,你有什么值得被爱。长大后,你会因为大地冒出的绿芽而高兴,你会为出生的日出而欢呼,你也会给予别人善意和温暖,但你往往会在赞美其他生命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的时候,记得自己的珍贵,抵制恶意;希望你在迷茫的时候,坚信自己的珍贵,爱自己爱的,做自己该做的,听从自己的内心,别无所求。
三
论文学语气
看到很多人评论这部电影的情景剧,真心为之落泪。我们一方面抱怨河水越来越差,人不老,另一方面又不屑于肯定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作品。不矛盾吗?电影的故事和结构安排是其次,独自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才是非常可贵的初心。比起那些只追求票房和娱乐,毫无顾忌价值取向的作品,他们赢了。
商业社会的电影大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各种宣传和炒作的手段,都是为了票房销售。在这种环境下,电影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艺术性”被逐渐弱化,但娱乐性却被无限扩大。但符合当下浮躁的时代特征,显得不那么突兀。于是,更多的影视作品愿意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甚至误读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走向了一条陌生的道路,思来想去,觉得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