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消费的论文在哪里?

当前形势:

大多数父母同意父母帮助孩子完成学业。但特殊的年龄段赋予了他们强烈的消费欲望,很多高端消费品进入了大学生活的消费版图。

除了学费和住宿费,一个大学生每学年要花多少钱?调查结果如下:4.3%的大学生一年花费不到3000元;5000-8000元占40%;3000-5000元的30%;8000以上占25.7%,其中最多的是2万元。60%的人有手机;27%的人拥有电脑;20%的人有PDA;;72%的人拥有MP3。大学生已经有明显的品牌偏好。调查显示,57.7%的学生喜欢购买风格独特的产品,其次是“单纯追求时髦、时尚、新颖的东西(30.4%)”。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的消费基本都是国外品牌在主导。在休闲运动消费方面,阿迪达斯和耐克的魅力不减,而李宁和安踏也在大学生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调查中间接得知大学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家庭供给,占被调查人群的95.16%,只有不到5%的学生是靠亲友的资助、勤工俭学、贷款和奖学金。在回答“如果这个月超支了你会怎么办?”47.47%的学生选择“先下个月花”,20.22%的学生选择“找父母要钱”,还有的选择兼职。可见大学生还是很依赖父母的。

除了校内吃,校外就餐也成为大学生饮食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个别餐厅吃饭的比例达到了每月被调查总人数的95.7%,大一大二学生在校外吃饭的花费明显高于大三大四学生。据分析,这可能与大一大二独自面对大学生活的时间较短,消费相对大三大四稍显不理性有关。在校外吃饭,大学生一般把花销控制在80元以下,20元和20-40元的占最多。

“馒头省钱爱上咸菜”,神圣的爱情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很多大学生告诉记者,如今的恋爱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男生在恋爱上花了很多钱,甚至不惜负债。“就算三天不吃饭,也要给女朋友买花”成了信条,用一句流行的歌词来形容可谓“爱比天还大”。

问卷中“你恋爱了吗?你每年在爱情上花多少钱?”72.4%的人认为应该谈恋爱,20.6%的人不同意这种观点,约7%的人选择“不清楚”。每年花在恋爱消费上的钱在500-3000元不等。爱情支出主要在吃饭、小吃、购物、酒吧和娱乐等方面。礼品消费是恋爱消费中绝对的“大头”。在节假日(情人节、圣诞节等。)或者两个人的生日、特殊纪念日,恋人之间一定要交换礼物,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女生在爱情上的花费甚至超过了男性。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手机持有率呈上升趋势:一年级40%,二年级44.44%,三年级57.1%,四年级66.7%,男女生手机持有率基本持平。根据手机资费统计,大学生手机月均费用基本控制在10-50元区间,占被调查人群的64.5%。手机月消费超过50元的为21.5%,超过100元的为5.5%。手机消费是大学生除饮食之外的第二大消费项目,占总消费支出的12.5%,部分学生消费占月总消费的30%-40%。

成套的品牌化妆品成为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女生的最爱,做头发也成为女生美丽消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染发、烫发、拉直、滋养……只要能漂亮一次,很多女生都愿意出大价钱。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做头发的人数仍然较少,占总人数的47.37%,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做头发的人数逐渐增多,其中染发人数居多。

调查目的: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随意享受高消费生活的同时,还有另一个群体。在校园里是大学生,出了校园就是兼职。他们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一是大学生消费水平明显偏高;

二是大学生理财意识淡薄,没有相应的理财观念和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更加突出和直接的影响,进而对我们一生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已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话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新消费观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时尚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实用理性消费仍是目前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观念。据了解,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质量的因素。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和国外不一样。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父母的支持,兼职赚的也不多。这就使得我们每个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概在300-800元左右,家庭好一点的一般不超过2000元,主要用于支付食物和日常用品。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在花钱时往往非常谨慎,力求“物有所值”,我们会尽力去搜索那些物美价廉的产品。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再加上城市生活氛围、恋爱初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便宜但不漂亮的产品。反而更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味和档次。虽然我们不一定买名牌,但是质量仍然是我们关注的前提。

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一个老话题。

即使取消了高考年龄限制,大学校园里20岁左右的年轻人依然是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求新求异,对时尚保持敏锐的把握,以免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手机的使用。现在大学生的消费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在每个班级都达到了不低于6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小到一张几十块钱的网卡。电脑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话说,我们简直把计算机当成了我们的“恋人知己”。再次,发型,衣服,饰品,生活用品,大学校园里有很多“新”人。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从其占比来看,“人气”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仅次于价格和质量。至于名牌产品,当被问及如果经济允许是否会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同学表示会。

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求。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有待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创始人罗伯特·T·清崎曾说过:“财商与你挣多少钱无关。而是衡量你能保留多少钱,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被问及“财商”这个概念时,很多同学都表示陌生。当被问及学期结束后的经济状况时,大多数学生都坦言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了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学生需要向别人借路费。也有少数同学想过剩下的钱怎么花,只有少数同学有节约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有待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扩大,导致两极分化。

在月均消费调查中,15.2%的学生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略爽”,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一个月消费超过1400元,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在拉大,两极分化比较明显,这在当前中国剧烈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尤其是女生。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大学生的生活消费至少有一个相似之处,即消费的主要构成是生活费用和学习资料、生活用品的购买。在生活成本中,伙食费是最重要的。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预计学生每天在学校花费10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求,学生每月净伙食费需要300元左右。

我们惊讶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97名女学生中,83.7%的伙食费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而控制饭量,有的为了省钱不顾营养需求而选择便宜货;192男生只有66.4%达标。当被问及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比如对“一杯牛奶养一个民族”这句话的认同度时,90%的同学表示认同,但不太在意。当我们在调查中指出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女学生,承认他们对健康饮食了解不够。

4.过度追求时尚和名牌,有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有学生指出,为了拥有一部手机或换上最流行的手机,一些学生愿意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而借钱甚至偷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而借钱甚至偷钱,可以反映出有些同学不懂得量入为出,虚荣心驱使他们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在爱情上过度消费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谈恋爱的大学生,每个月多花100-300元左右,最少的50元左右,最高的1000元(比如互相送贵重礼物)。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往往很难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方面。有意思的是,谈恋爱的费用一般由男方承担的传统情况被彻底打破,出现了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双方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费用甚至超过男方。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