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电影和音乐看文化差异——写论文用

从电影看中西文化差异有哪些?

虽然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就在物质主义面前败下阵来,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精神上的东方文化仍不时显示出它的优势。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凸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在Janderowski的《圣山》中,我们可以看到墨西哥的大师们是如何不惜一切代价炫耀他们的幻想,并为他们的“超现实包装”仔细寻求科学的解释和理由。事实上,西方的这类电影往往局限于用超现实主义来验证现实,而东方电影则可以用现实主义原则自由解构超现实主义。对比雨月故事,我们会发现沟口健二是如何自信而自然地让鬼魂随意进出屏幕的。但正是他天生的自信,让影片始终笼罩着一层虚实结合的欢乐和一种朦胧悲凉的意境。

一、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

根据各自文化所依据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我们可以将中西文化分为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分别称为“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

“一方滋养另一方”和“颜、赵是慷慨悲凉之人”,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功劳,也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之大。“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的产物,是人在自身生活中,尤其是发展过程中所处环境的产物。”[2]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还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发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所以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品也是不一样的。”[3]

中华民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三面陆连一面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与世隔绝,从而保持了自身文化的强大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在大陆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中诞生的儒家伦理,教导人们重地而轻迁,安于贫穷而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悠久的传统中沉淀出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式,保守而缺乏开放意识;珍爱家园,崇尚清静主义;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墨守成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淡薄,时间意识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山让人堵,水让人过”就是这个道理。“东方人没有西方人的忙碌感和竞争感。他们总是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像‘效率’这个词代表了西方社会主导人们思维的基调一样,中国人常说的‘一般’这个词也表明了他们的生活态度。”[4]狭小封闭的生活圈子,人与人之间固定而长久的接触,为了和谐相处,中国人非常重视人情世故,“明明白白的事都是学来的,人情也是学来的”,这也培养了中国人谦虚、谨慎、宽容、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内向性格。古希腊和罗马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都位于半岛上,面朝大海,海上交通发达,海上贸易繁荣,使得这些国家形成了一个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动荡多变的海洋,形成了其开放多变的文化性格,锻造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合作的民族精神,崇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创新,喜欢冒险,喜欢勇敢。在西方,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了西方人外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