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余的几部经典作品。

虞丘先生是著名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世界艺术理论史、城市文化学和全球华人文化史。余的艺术理论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艺术创作工程》等,深受学术界推崇。他的散文集包括《文化之旅》、《文明的碎片》、《虞丘散文》和

《山居笔记》、《霜降河》、《千年日记》、《千年一叹》,特别是《文化之旅》、《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受到了读书界的好评,也在台湾省文化界、出版界引起了轰动,其作品的发行量令人鼓舞。近年来,借助大众传媒,余先生在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新闻界和文化界的焦点和重磅明星。然而,在余的名气越来越大的同时,各种批评和指责也接踵而至,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一现象成为当今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基于此,笔者试图梳理近年来批评家们对余先生的各种批评,以表达他对的看法和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建议。当然,由于本人知识和资料的不足,以及这种文体的首次操作,漏洞和不足在所难免,真诚期待读者和方嘉的批评和指正。对了,我写这篇文章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真的有话要说。

聚焦:多种批评模式的共存

文学批评大多带有强烈的议论色彩和主观倾向,这是受批评者不同的人格教育、知识背景、阅读水平和年龄特征的制约。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批评时,有的是不切实际的奉承,有的是针锋相对的反驳和诘问,有的是肆无忌惮的谩骂和攻击,有的是现实的评价和讨论。这些都充分体现在对余散文的批评过程中。笔者将学术界对虞丘散文的批评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奉承型、反驳型、谩骂攻击型和评价讨论型。

奉承和奉承

在这种批评中,冷、沙、娄兆明的文章最为典型。

冷在其《论余散文的价值取向》一文的“内容提要”中对给予了高度评价。原话如下:“余的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深入搜索传统文人的品格,清醒地选取复杂的文化传统,从“可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可信”因素;余的散文站在文化传统的深处,以其冷理性和丰富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完成了对当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他还写道:的确是一位诗人。读他的散文,就像在幽州城楼上背诵陈子昂的一样,让我们思考过去和未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人的文化追求可能是绝望的,但文化的整体和谐和天道的运行规律仍然值得深深信赖。

著名作家沙说,余是散文大师,《文化之旅》是一部传世之作,是一部发自内心的情感之作,是一部精致的文化之作。娄兆明在《文化整合的航程》中断言:“余可能是本世纪末最后一位散文大师,也是第一位开创散文新文体的诗人。”在《当代作家评论》中写道:“在先生的散文出现之后,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正在掀开历史的新篇章...在五四以来的散文经典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先例:如此之长的篇幅,如此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史料,如此巨大的知识容量,如此贴近学术论文的理性色彩,如此充满智慧和趣味。”

朱在散文《散》和《写》中写道:“余的文化散文几乎浸透了中国文化的苦涩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再以他的真实体验和真性情铸就文字,既继承了新文学散文又开一代风气,把当代散文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女散文家梅捷看完《文化之旅》后兴奋地称赞:“仰望中国散文的天空,应该说群星闪耀!而先生的“文化之旅”就是其中的一条河流!这个水系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迷人的深不可测的光晕!(见“我读《文化之旅》)”

反驳和诘问型

在这类评论中,余恺威、唐逸泽、朱国华和王勇彪的文章最为典型。

余恺威的《余虞丘应该反思吗?谁是文化杀手?”而《秋雨愁邪人》可以说是批判余的三篇文章。其中,指出,余教授没有反思和自省的勇气,但他有勇气对批评他的人进行反击,并把他的批评上升到关系到中国文化未来命运的高度。这只会导致作家自我感觉与客观现实的错位,无法超越自我,陷入自我膨胀和精神变异的困境。《谁》一文认为,余在对待批评他的文章时,应该冷静、冷静、理性、科学,而不应该上纲上线,把它们当成“文化杀手”,使问题复杂化、升温。这只会导致文化领域更大的分裂、失控和混乱,恶化文化生态环境。

唐逸泽在《文化之旅:文化散文衰落的标本》一文中指出:文现在是某些读者的开胃菜,很快就会成为读者的反胃;余的《文》是借古典之事抒胸臆,借往事抒秋雨之志,并加几分悲思;“文”在外表上是一篇现代美文,但其体只是一味地拨弄古代史,是古代史与现代美文的集合体。总之,文只是停留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修养或对古代文明的大力歌颂的基础上。文没有成为文化的高峰,反而跌入了恶心的沟壑,是一本单调的散文集。

朱国华在《另一种庸俗》中指出,《文化朝圣》中几乎每一篇文章的基调都是学术权威的口吻中的居高临下,抛却旧人的文体中的哀痛今人,教士布道时的慈悲,还夹杂着似乎是旧文人惯用的洒脱的矫饰。说白了,文化之旅的精神实质是一种没有新意的感伤情调。此外,他还说余的散文创作是一条“故事+诗意语言+文化感叹”的流水线。

王永标在肯定了余的文化历程后,批评《寒霜河》只是表现了一个中年人的小气、啰嗦、稳重和令人钦佩的柔情与胸怀。《霜》的出现不仅预示着余“文化散文”的终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无情的赤裸。原因是余在后文化之旅时代写了所有的专栏,参加了所有的聚会...而陷入了一种“讲讲道理”的写作模式。

辱骂和攻击

在这类评论中,、周泽雄、朱、、的文章最为典型。

在《文化的悲哀:余的学问与文章》中,王强对余的批评如下:1 .于之学放弃了思想的创新,专注于玩弄华丽辞藻,而只是用浮夸的语言阐述人们所熟知的常识;第二,在文化之旅中,余放弃了基本的学术理性,成为一个感性的生物。第三,于与正常的学术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他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对现代学术的嘲讽,是学术文化的倒退。4.文化之旅是被人们唾弃的多愁善感和伪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先生总的评价是,余散文的流行是中国文化衰落的象征,值得深思。

周泽雄在《最酷的作家》中说:“中国愿意赞美他的作家多如牛毛。平心而论,谁能像余那样世故、冷静、自信、潇洒呢?尤妙的意图隐藏在华丽的文化袍袖之下。稍微抬一下,秋风乍现,就能把人拉走。余真不愧是余!我本该想到他优雅的名字已经透露了一些歇斯底里的消息:秋雨,从字面上看,充满了诗意,但实际上却感觉像是一道悲伤的风景,更何况他一直像秋风一样摇曳。”接着,又在《荡起来》中讽刺了余对妻子的爱,批评了余说妻子马兰是“亚洲最美的女人”,并用伏尔泰的话作为论据:“美是什么?问的公蟾蜍会回答:‘‘母蟾蜍是。''"

朱在《带着文化的口红在文坛上流浪》一文中,将余散文的流行归结为:历史用文学获得了美丽的表象,文学用历史获得了精神的深度。这是其中之一;一方面是抚慰大众灵魂的情感话语策略和双重话语功能,另一方面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和“良知”,极为讨喜。二是也。朱还指出了余散文的媚俗,妓女手提包里的三样东西就是明证:口红、避孕套和文化之旅。他的理论表述是:“这个世界需要的不再是创造思想的精英,而是追踪大众口味和思想的猎狗。”此外,朱文忠的观点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针对虞雯《道观楼》所表现的民族情结:如果没有斯坦因等外国人的拼命抢救,这些经书、手稿、绘画、唐雕塑都将不复存在,只要敦煌艺术得以保存,无论它属于哪个国家(民族)。

在《文化之旅与七种精神》一文中,黄敏将余的“文化之旅”概括为七种“味”。“霸气”(表现为霸道的作风和态度);“商人精神”(表现为到处打广告,推销自己);“小儒”(表现为摔书袋、抖箱底);“八股神”(表现为动不动就上线);“幼稚”(表现为缺乏逻辑和语言能力);“猥亵”(表现为情节和语言的猥亵);“市井精神”(以说唱、刻薄、媚俗为特征)。

评估和讨论型

在这类评论中,顾思、高峰、张伯存、李永银等人最为典型。

顾思对余散文的评论,据我收集的资料,* * *写过三篇文章,分别是《太随意的历史解读——我看余的两篇散文》、《冷静谈》和《走出否定一切的批判误区——再谈余散文》。其中,平在充分肯定余散文的美学成就和文学地位后,提出了几点质疑:一是过分强调余散文的创新意义,不仅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散文的继承和发展;第二,余散文中有不少篇章达到了精品散文的高度,但有些文本的观点和说法经不起认真推敲,如《朝后》、《耻于陕》(对这两篇文章的评论在《郭》中也有提及),有被拉长、被忽略、被荒诞之嫌;第三,《秋雨》散文的意义和价值给当代散文创作带来了许多教训和启示,但还没有达到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范例的程度。《邹》一文主要批评的《文化的悲哀:余的学问与文章》、的《余散文的缺憾》、汤一泽的《文化之旅:文化散文衰落的一个标本》、的《累读》。

《的《学者的架子》一文,对余文化之旅中的唐突语言进行了批判,认为《废墟》一文中“中国一直缺乏废墟文化”,进而谈及“要么充满冬日怀旧,要么实用主义”的观点,是不慎重的。认为《乌江舟》中的一段话:“宋代大诗人姜夔,最偏爱虹桥。有一次,他在那里和挚友范成大告别,和心爱的姑娘小红乘船留下了一首诗。”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主观臆想。的另外两篇文章《多少突兀的话》和《答余关于“硬伤”的问题》,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

张博在《论余的董桥》一文中,对余和董桥的杂文作了简单的比较,得出了一些切中要害的结论。他认为余的散文追求健全完善的人格,自觉承担社会和道德责任,弘扬人文精神,流露出强烈的精英文化意识和启蒙精神。但因为他是文化理想主义者,他高尚的文化心态在他传播文化的时候成了心理障碍,同时也疏远了读者。他还认为虞雯燃烧着火热的激情,具有强烈的心理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但他的语言过于迷恋戏剧效果到了情节剧的程度,这与散文的自然美是相悖的。

李永银在《学者散文的命脉》中对虞雯表达了如下看法:余自觉承担起一个学者的使命,通过抒情散文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然而,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被他对历史生命的同情所疏远,他对自我生命的原始感受被他直面历史的激情所模糊。余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统一的高雅语言。语言在抒情中注入了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注入了人生哲理,但这种抒情语言很大程度上容易陷入空虚,弱化了文章思想的意义。余的散文追求一种思想的审美和谐和一种人生的感悟,但这是以远离意识形态斗争和意识形态战场为代价的,因而缺乏一定的穿透力和思想敏锐性。

前景:净化文学批评环境

近年来,文学批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社会良知和历史责任的巨大变化。这与过去“千篇一律”的僵化局面相比,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如果冷静看待,也不能忽视当前文学批评中的混乱和失范现象。如何防止进展缓慢,矫枉过正,使其尽快走出恶性循环,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众所周知,文学批评的基本本质是解释和评价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价值。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和价值活动。也是读者审美活动的一种反映形式和再创造过程。它通过对艺术价值的阐释和评价,直接制约着人类审美行为的取向、深度和效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不仅可以影响文学创作的发展,还可以指导文学欣赏,提高读者的文学欣赏水平。当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文学批评家当然可以表现出自己鲜明的批评人格,但这种人格必须建立在强烈的理性精神和崇高的学术品质之上,必须与肆无忌惮的生命攻击和苦涩的人格侮辱划清界限,否则严肃的文学批评就会被引向一种误区,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认为任何形式的文学批评都不能脱离被批评对象的主体精神和道德倾向,不能根据主观意志肢解和阉割被批评对象的文本,不能根据自我需要故意断章取义地歪曲,然后作为评判者鞭挞和批评,甚至违反批评规则和道德自制力,把被批评对象的生活经验作为攻击的对象,无论如何都是道德上不合理的。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批评家没有阅读他作品的感性冲动,如果他没有独到的见解,如果他因为不符合自己的知识谱系而羞于或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果他因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如果他因为有感情或求米求粮而不想说真话,那么这样的学术批评是没有用的。不幸的是,我们的许多批评家都在谈论它。

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审视批评的对象,尽可能超越个人的好恶和偏见,用前瞻的眼光去看待现实和历史,对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本质持之以恒的关注,也就是“信书法,书中见所愿,不伪作恶史,不靠潮流飞扬”。只有“大公无私,不偏不倚”才能“平衡”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学术素养作为后盾,但这应该是我们努力遵循的准则,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要尽力而为。

结语:对秋雨散文的一些看法。

首先。余散文的畅销,尤其是《文化之旅》和《山居笔记》,主要是因为其作品的魅力,而不是某些评论家所说的商业炒作和自我包装(原因只是次要的)。笔者认为,虞雯之所以在文学日益贬值的今天仍然拥有大量读者,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许多篇章主题宏大,思想深刻,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和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怀。道观宝塔和莫高窟,表现的是国耻史的哀歌,灿烂文化被毁的悲情。《五城记》、《耻于山西》表现了对城市文明建设的渴望和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流放之地》和苏东坡的《突围》表现了对知识分子痛苦命运的惋惜和对制造这一悲剧的社会的控诉。《关于友情》《关于善良》表现了对平等人际关系的向往和对至诚至善境界的追求;“中国情结”和“游子”反映了一个漂泊在外、有着强烈家感的老朋友的深沉呼唤。

其次,精妙的语言锤炼,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小说叙事模式和讨论话语模式的大胆引入,使文章具有了极强的写作气势和艺术感染力。虞丘散文的语言是理性与理智统一的典范。在他诗意的叙述中,叙述语法被一个原因所支配,充满了历史的思考和感叹。这种语言不追求水一样的清澈,而是追求一种潮汐的激荡和诗意。人生的经历和感受,活在一个哲学的字里,丰富而简单。此外,修辞和叙事风格的大胆运用对增加文章的气势和厚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基于此,笔者认为余的散文是大气的,是作者胸怀、勇气、气度和使命感的自然流露。只有“善用异骨,以其充真体”,才能“化归虚空,成大器”,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秋雨散文“野油云,少长风”的大气和力量,来自作者深沉执着的内涵。这无疑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我为余感到骄傲。

其次。在后《山居笔记》时代,于由于各种应酬,精品越来越少,粗制滥造的文本越来越多。李在《余浪》一文中说:“总之,《文化之旅》讲的是山和水,《山居笔记》讲的是历史和教训,《霜降河》讲的是俗人和人的俗。”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公允,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纵观《霜降河》这本书,除了第二辑的几篇,其他的文章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文中没有增删、润色、苦心冥想;文字里没有感情,字里行间没有人文关怀,没有紧迫感。说得更严重一点,余已经走到了他的对立面。后来的《千年日记》、《千年一叹》都不够看,只是一些旅行经历。周二和莫里穿束腰很可疑;许晴选集的序言很无聊。我为余感到难过。

最后。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余先生一定会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反思,在文化征途的时代中回归自我。毕竟,余先生是一位有良知和人道主义的学者和作家。在道德沦丧、人性堕落、毒品泛滥的今天,他一定会为人性的回归而奔跑,为迷失自我的人们寻找精神家园。他也会不遗余力地重建社会的文明秩序,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同时,我也深深地相信,余先生和其他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一样,能够做到这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因为他有足够的天赋和知识。也许我的要求太高了,但我还是要期待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