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生物细胞纸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病原生物的压力下,机体已经适应产生了两套免疫系统,即先天免疫和获得性或适应性免疫。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存在于所有多细胞生物中,包括多种效应细胞和分子,如各种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NK细胞和体液杀菌成分如补体、抗菌肽和溶菌酶。获得性免疫,也就是特异性免疫,直到脊椎动物才出现。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体细胞lg超家族基因重排产生的抗原识别细胞,包括T和B淋巴细胞。
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布尔内特[1]提出克隆选择理论以来,获得性免疫系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参与获得性免疫反应的细胞、蛋白质和基因的结构、功能和机制已取得许多重大进展和突破,而天然免疫的研究进展缓慢。然而,90年代以来各种天然免疫识别分子的发现及其结构和功能的初步阐明,导致了90年代末“天然免疫研究的兴起”[2]及其“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3]。本文简要介绍了其核心问题——“分子模式识别”及其免疫生物学意义。
1天然免疫识别分子及其“分子模式识别功能”
天然免疫识别分子的类型1.1天然免疫识别分子都是由种系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根据其结构特征分为7个家族(见表1),但经典途径识别分子C1q、旁路途径识别分子C3、肽聚糖识别蛋白等部分分子尚未分类,新的天然免疫识别分子仍在不断被发现。天然免疫识别分子还可以分为在血浆中循环的体液蛋白、在细胞表面表达的内吞受体和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中的信号受体。按识别方法可分为CD14、DEC-205、明胶等直接识别分子。以及间接识别分子(识别天然免疫系统与病原体反应的产物)如补体受体和Toll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