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肚龙柄隋白瓷瓶的历史渊源

高岭土(瓷土)含铁量高,只有在1300℃的高温下才能烧成青瓷。经过控制,可以降低瓷泥中的铁含量,克服铁呈色的干扰,即可以烧制出白瓷。我国从北齐开始烧制白瓷,但当时烧制的白瓷普遍呈蓝色,说明含铁量高,烧制温度低,烧制工艺不够成熟。这件隋代白瓷的胎和釉已经完全没有了白蓝现象。天津美术馆有一件白釉龙柄腹壶,造型和这件双龙柄几乎一样。底部的铭文写着“此瓶有组合”,所以人们称之为“瓶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大发展,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胎釉的选择和配方的改进,促进了北朝后期白釉瓷器的出现。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凉州范崔墓出土的一批白瓷碗、杯、长颈瓶可以作为代表。这些瓷器的胚质和釉色均为乳白色,但在部分釉层中略呈蓝色,仍保留有青瓷的痕迹,这是早期白釉瓷器的特点。隋唐以后,白瓷的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色调更加稳定,瓷器的造型更加精致美观,成为深受上流社会喜爱的日用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