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身上还会有寄生虫吗?

人一般都会有寄生虫,只是情况严重不严重的问题。有的家庭半年吃一次杀虫剂清理肠道,没什么可避免的,也没什么不良反应,就吃了,对身体没什么影响。你也坚持半年一次或者一年一次杀虫,这样肠道会干净很多。

一.寄生虫的生活史和种类

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寄生虫种类繁多,生活史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1.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卵或幼虫在外部发育达到感染阶段后直接感染人。如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等。

2.间接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成感染期,然后通过中间宿主感染人。如丝虫病、旋毛虫、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和猪带绦虫。

在流行病学中,具有直接生命周期的蠕虫通常被称为土源性蠕虫,而具有间接生命周期的蠕虫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有些寄生虫的生活史只有无性繁殖。如阿米巴原虫、阴道毛滴虫、贾第鞭毛虫、利什曼原虫等。有些寄生虫只有有性生殖,如蛔虫、蛲虫、丝虫等。有些寄生虫,如疟原虫、弓形虫、吸虫等,具有上述两种生殖方式来完成一代的发育,即无性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称为世代交替。有些寄生虫在整个生活史中都是寄生生活的,如猪带绦虫和疟原虫。有些只在某些发育阶段寄生生活,如钩虫。有些寄生虫只需要一个宿主,如蛔虫、蛲虫;有些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宿主,如布氏片形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

寄生虫不仅需要合适的宿主,还需要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来完成其生命周期。寄生虫的整个生活史过程实际上包括感染阶段侵入寄主的方式和途径、在寄主体内迁移或到达寄生部位的方式、正常寄生部位、离开寄主身体的方式以及最终寄主(和害虫保护寄主)、中间寄主或所需传播媒介的类型等。因此,掌握寄生虫生活史的规律,是了解寄生虫的致病性和寄生虫病的诊断、流行和预防的必要基础知识。

第二,寄生虫和宿主的范畴

(1)寄生虫的种类

根据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寄生虫可分为:

1.生活史和各阶段的寄生生活,如丝虫病;或者生活史的某个阶段必须寄生生活,如钩虫,其幼虫在土壤中自主生活,但发育成丝状幼虫后,必须侵入宿主寄生生活,才能继续发育成成虫。

2.兼性寄生虫可以自主寄生生活。例如,粪管圆线虫(成虫)可以在宿主的肠道或土壤中自主生活。

3.偶然寄生虫(偶然寄生虫)是偶然进入异常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如一些蝇蛆进入人体肠道。

4.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例如寄生在肠、组织或细胞中的蠕虫或原生动物;后者,如蚊子、白蛉、跳蚤、虱子、扁虱等。,吸血时接触到宿主体表,大部分吃饱后就离开了。

5.永久寄生虫和暂时寄生虫,如蛔虫,必须在成虫期过寄生生活;后者如蚊子、跳蚤、扁虱等在吸血时暂时侵入宿主体内。

6.机会性寄生虫,如弓形虫、卡氏隐孢子虫等。,通常在宿主中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时,可发生异常增殖并努力增强。

(2)宿主的类型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过程,有的只需要一个宿主,有的需要两个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被寄生虫寄生的宿主包括:

1.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被寄生的宿主。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中间宿主,根据寄生情况可分为第一和第二中间宿主,如某些种类的淡水螺和淡水鱼分别为华支睾吸虫和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2.确定宿主是指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例如,人类是血吸虫病的最终宿主。

3.储蓄宿主(又称储库宿主)某些成虫或原虫在一定发育阶段可寄生于人类和某些脊椎动物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中,这些动物被称为害虫保护宿主或储存宿主。例如,日本血吸虫成虫可寄生于人和牛,而牛是日本血吸虫的害虫保护宿主。

4.寄生宿主(运输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不正常的宿主,不能发育成成虫。它长时间保持幼虫状态,然后有机会重新进入正常的最终宿主后,可以继续发育成成虫。这种不正常的宿主叫做寄生宿主。比如卫氏并殖吸虫童虫进入异常宿主野猪体内不能发育成成虫,可以长时间保持童虫状态。如果狗吞下含有这种子虫的野生猪肉,子虫可以在狗体内发育成成虫。野猪是这种昆虫的持续宿主。

第三,寄生虫的分类

寄生虫分类的目的是了解昆虫种类和反映各种寄生虫之间的亲缘关系,追溯各种寄生虫进化的线索,全面准确地了解各种昆虫类群和昆虫种类,了解寄生虫与人类的关系。

根据动物分类系统,在动物界的无脊椎动物中,人体寄生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它与单细胞原生动物亚门中的节肢动物门、肉鞭毛虫门、Api复门和纤毛门有关。寄生虫的学名以动物命名,后面是姓氏和命名年份(论文正式发表的年份)。学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文化写的。比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斯氏球菌(1903);恶性疟原虫[韦尔奇,1987]沙乌丁,1902]是指沙乌丁(1902)已经证实了这个学名。

四。寄生虫的营养和代谢

1.寄生虫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种类可以根据昆虫的种类以及在其生活史的不同阶段的营养方法和来源而变化。由于寄生虫生活在宿主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其营养物质包括宿主的组织、细胞和非细胞物质,如血浆、淋巴、体液和宿主消化道中未消化、半消化或消化的物质。这些物质由水、无机盐、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组成。如果寄生虫有一个发育良好的消化道,它含有来自蠕虫和宿主的各种酶。这些酶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帮助寄生虫侵入组织或在宿主体内迁移。但绦虫缺乏消化道,其营养物质主要通过被膜吸收。有些原虫,如结肠囊中的纤毛虫,有胞吞体和胞咽体,阿米巴有伪足,都能吞食营养物质,形成食物液泡,所以原虫在体内也能被消化吸收。许多原生动物可以通过表面膜吸收营养,而不形成食物液泡。营养物质的吸收是通过寄生虫任何部位的质膜进行的,质膜可视为对溶质具有选择性的“栅栏”。

寄生虫对氧气的吸收是氧气溶解在皮层、消化道内壁或其他与氧气接触的部位,进入蠕虫体内。在原生动物中,主要通过细胞膜;有些寄生虫还可以利用一些物质作为载体,如血红蛋白、铁卟啉化合物等,将氧气扩散到蠕虫的各个部位。寄生虫摄入的氧气用于氧化分解营养物质,释放能量。许多体内寄生虫在生活史的某个时期处于低氧分压甚至缺氧的环境中,对低氧分压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如提高寄生虫体内氧气转运的效率,通过各种形式更经济地利用氧气,克服供氧不足带来的困难。

2.寄生虫的代谢寄生虫的代谢可分为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葡萄糖代谢大致可分为同型乳酸发酵和二氧化碳固定。前者见于血液组织寄生虫,后者见于肠道寄生虫。寄生虫在无氧糖酵解过程中不断产生能量,其典型的终产物是乳酸。但是很多寄生虫在得不到碳水化合物营养时,可能会从蛋白质代谢中获取能量。

体内寄生原虫的快速繁殖和蠕虫的产卵或幼虫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其合成代谢旺盛。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来自分解蛋白质或食物中的游离氨基;至于核酸的碱基,要靠来源嘌呤来合成嘧啶本身,比如血液中的原虫和线虫。脂类主要来源于寄生环境,也有一部分可能是自身合成的。例如,诺氏疟原虫可以通过自身发酵合成磷脂。已知线虫可以氧化储存在其肠细胞中的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被人体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携带者和储蓄宿主(家畜、家畜和野生动物)。作为传染源,存在于体内,并能在寄生虫生活史的某一发育阶段排出体外,并能在外界或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例如,感染各种蠕虫的携带者或患者从粪便中排出虫卵;溶组织内阿米巴能排泄包囊;虫卵或包囊排出时具有传染性,或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发展为感染期(侵染期)。感染期是指寄生虫侵入宿主并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人类寄生虫的常见传播途径如下:

土壤肠道寄生虫在感染期生活在地面的土壤中。如蛔虫卵、鞭虫卵在粪便污染的土壤中发育成感染性卵;钩虫和粪类圆线虫的卵在土壤中发育成受感染的幼虫。人类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

水中的多种寄生虫可以通过淡水到达人体。例如,水中可能含有感染期的内阿米巴和贾第鞭毛虫的包囊、猪带绦虫的虫卵、某些感染性线虫、日本血吸虫尾蚴和布氏片形吸虫囊蚴。

食物主要是蔬菜和鱼。由于广大农村使用新鲜粪便施肥,蔬菜往往成为寄生虫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感染的蛔虫卵、鞭虫卵、猪带绦虫卵和钩虫的感染幼虫,以及原发性包囊,可通过食用未洗净或未煮熟的蔬菜传播,旋毛虫和猪带绦虫可通过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传播。有些淡水鱼可以传播华支睾吸虫等。

节肢动物媒介,很多医学上的节肢动物都可以作为各种寄生虫的媒介。比如蚊子是疟原虫和丝虫,白蛉是利什曼原虫,跳蚤是膜壳绦虫的传播媒介。

从人体直接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可以直接传播一些寄生虫。比如阴道毛滴虫可以通过性交传播,疥螨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传播。

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许多寄生虫的口腔感染可通过食物、饮用水、被污染的手指、玩具或其他介质进入人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如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一些经皮肤感染的寄生虫在感染期主动通过皮肤侵入人体,如土壤中的钩虫丝虫病,水中的血吸虫尾蚴,以及直接侵入皮肤的疥疮和蠕形螨。一些寄生虫通过吸血节肢动物的螫刺经皮肤进入人体。例如,蚊子传播疟原虫,丝虫病和白蛉传播利什曼原虫。

一些自身感染的寄生虫会引起宿主的反复感染。比如短膜壳绦虫的卵在小肠内可以孵化成六配子幼虫,幼虫在小肠内可以发育成成虫。猪带绦虫寄生在小肠内,其孕节因呕吐而落回胃中并被消化。虫卵从胃到达小肠后,孵化到肠壁,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引起囊虫病的自感染。

逆行感染的蛲虫在人体肛门周围产卵,卵可在肛门附近孵化,幼虫通过肛门进入肠道寄生部位,发育成成虫。

胎盘感染有些寄生虫可随母体血液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弓形虫、疟原虫、钩虫幼虫等。

此外,有些寄生虫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如卡氏肺孢子虫;如通过阴道的阴道毛滴虫;比如疟原虫通过输血进入人体。

(3)易感人群

易感是指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人体感染寄生虫后,通常会产生获得性免疫,但大多属于虫媒免疫。当寄生虫从人体内消失后,免疫力逐渐下降、消退。所以,当有感染的机会时,就很容易感染这种寄生虫。非流行区或当地已消灭疟疾地区的人,进入疟疾地区后,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易感性还与年龄有关,儿童的免疫力低于成人。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外界气候因素影响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如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土壤中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气候影响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繁殖活动和繁殖,同时也影响其体内寄生虫的发育和生长。如果温度低于15~16摄氏度或高于37.5摄氏度,疟原虫就不能在蚊子体内发育。温暖湿润的气候不仅有利于蚊子的生长繁殖,还适宜蚊子吸血活动,增加了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的机会。温度影响寄生虫的入侵。例如,血吸虫尾蚴对人体的传染性与温度有关。地理环境与中间宿主的生长发育和媒介节肢动物的繁殖栖息密切相关,可以间接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土壤性质直接影响土源性蠕虫卵或幼虫的发育。

生物因素

生活史的发展是间接寄生虫,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是这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要条件。比如,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在长江以南,与钉螺地理分布一致;丝虫病和疟疾的流行与蚊虫宿主或媒介的地理分布和活跃季节相一致。

(3)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这些因素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地区的自然和生物因素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因素往往是可变的,特别是随着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然和生物因素。经济文化的落后必然伴随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和卫生环境。所以很多寄生虫病大范围传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必然的。因此,社会因素对寄生虫病的流行至关重要。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1)地点

寄生虫病的流行和分布往往具有明显的地方性。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气候条件,如多数寄生虫病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流行、分布广;与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有关。比如吸虫的流行区与中间宿主的分布密切相关,黑热病在长江以北流行,也与媒介昆虫白蛉的分布密切相关。跟人的生活习惯有关。例如,猪带绦虫和猪带绦虫在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和牛肉的地区流行,而华支睾吸虫在习惯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鱼的地区流行。它与生产方式有关,如钩虫病,这种疾病通常在使用人类粪便施肥的旱地作物区流行。

(2)季节性

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生活史中需要节肢动物作为宿主或媒介的寄生虫,此类寄生虫病的流行季节与相关节肢动物的季节波动相一致,如间日疟原虫的流行季节与中华按蚊或嗜人按蚊的活动季节相一致;再如,我国人类利什曼病与白蛉活动的关系是一致的。其次,人的生产活动或生活活动形成季节性感染。如急性血吸虫病多发生在夏季,人因在农田生产或水上活动中接触感染水而感染血吸虫病。

(3)自然疫源地

在人类寄生虫病中,有些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这种疾病称为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在原始森林或沙漠地区,这些寄生虫总能在脊椎动物中传播,当人们不小心进入这一地区时,它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从脊椎动物传播到人。这种没有人类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寄生虫病,有明显的自然疫源地。这样的区域被称为自然疫源地。寄生虫病的这种自然病灶不仅反映了寄生虫病在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也显示了某些寄生虫病在流行病学和预防上的复杂性。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寄生虫的生活史因种而异,有的很复杂,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为了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生活史和寄生虫病流行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因素,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寄生虫生活史的完成,以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

1.消除传染源,通过普查对带菌者和病人进行治疗,对储蓄宿主进行检查或治疗。此外,应对流动人口进行监测,控制疫区传染源的输入和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控制或杀灭病媒动物和中间宿主。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集体和个体保护,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改善生产方式和条件,皮肤涂驱避剂防止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对一些寄生虫病采取预防性用药。

在寄生虫病防治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区、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制定防治方案。控制和消灭经口感染的土源性蠕虫和寄生虫,首先要注意粪便和水源的管理以及个人饮食卫生。如华支睾吸虫和肺吸虫病的感染分别由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和虾、蟹、鼹鼠引起;猪和牛的猪带绦虫和旋毛虫是由食用未煮熟的猪肉和牛肉引起的。这些蠕虫病也称食源性蠕虫病,通过“口传心授”,教育人们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对粪便和肉类的检查,减少传播机会等方法进行防控。包虫病的防控主要以屠宰卫生管理、家犬管理和药物驱虫为主。结合我国疫区的实际情况,对病犬实施“无公害驱虫”将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控对策。

只有动员广大群众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做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因此,要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听到、看到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到“小昆虫”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和预防寄生虫病的重要意义,使各级领导把寄生虫病的防治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寄生虫生活史的宣传,增加预防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开展群防群治,巩固和提高寄生虫病防治效果。

动词 (verb的缩写)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的成就与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被提上日程。首先,大力防治五种最流行、危害最大的寄生虫病,取得了显著成绩。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疟疾年发病率超过3000万,从1.990下降到1.750。全国1992个疟疾流行县(市)中,已有937个县(市)达到基本消除标准。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在长江流域12个省(市、区)流行,患病人数达11.9万人。经过几十年的防治工作,已治愈11万患者。截至1992年底,全国380个地方病县(市)中已有259个县(市)达到消除或基本消除标准。建国初期,估计淋巴丝虫病感染者3099万人,15个省(区、市)864个县(市)流行。到1990,1省份除28个县外,全部达到基本消灭目标。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16省(区、市)665个县(市)的黑热病,患者53万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消灭病媒白蛉后,完全有效地控制在1958。现在只有6个省(区、市)的30多个县有散发病例,有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