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论文初中
论文关键词:环境科学;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消费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形成背景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改变传统观念,促进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为应对化石能源大量消耗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灾难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其核心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长期的引导和鼓励,促进高效节能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动全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转变。
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日趋紧张,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显。与此同时,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人类历史上面临的最大“市场失灵”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打造低碳经济)。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和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才能抢占先机和行业制高点。日本成为推进“低碳经济”的深水炸弹。每年都有巨额投资致力于“低碳技术”的发展:美国参议院在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发展计划。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巨大。能源需求正在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的突出特征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找到保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方法?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任务。
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
确保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两个最重要的目标。
英国倡导的“低碳经济”。它是针对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运输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和实施能效标准及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来源和运输渠道的多样化。
特别是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新能源CO2排放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式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和生物质能技术。一般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虽然近年来风力发电发展很快。技术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其成本仍高于煤电和水电。
此外,由于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火力发电过程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们认为风力发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然而,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护的过程中,必须排放二氧化碳。不能只比较发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样,认为风力发电和电动汽车不会污染环境,不会排放二氧化碳,就不是很科学了。
目前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和水电的5 ~ 10倍。氢能作为二次能源,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
应该认识到。一方面是因为技术不达标,新能源开发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不确定性。在计算全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前,不能说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
2.2实施谷物生物质燃料的后果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似乎一举两得。既解决了化石能源的替代和短缺问题,又改善了环境。但从目前的实施结果来看,似乎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多。
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新政策出台后,美国农民扩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或者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将改种玉米。据统计,2007年美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达到了1944以来的最高纪录,所产玉米中有多达1/5被用于生产乙醇汽油。如此强劲的需求无疑导致了玉米价格的上涨。只有2007年。美国的玉米价格上涨了50%。此外,种植空间被玉米占据。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了。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许多人的批评。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琼·齐格勒警告说。一些国家将谷物转化为燃料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
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粮食短缺。食品价格的上涨让更多的穷人无法承受。将粮食作物转化为生物燃料的政策无疑会给日益严重的全球粮食短缺雪上加霜,而且肯定会在世界上造成更大的饥荒。
在中国,猪肉和食用油价格在2007年飙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粮价飙升不仅仅是影响中国。美国的能源政策对全球食品价格有如此大的影响。可以说,美国生物燃料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形成了全球8亿有车一族与20亿最贫困人口之间对食物的较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发展生物质能的计划并没有给化石能源短缺的问题带来丝毫的缓解,反而使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开发对“低碳经济”不重要。而是应该在提倡“低碳经济”的同时提倡“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应该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经济要靠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还意味着引导大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加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挖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理念下,高能效、低能耗的“低碳经济”状态下的生产,仍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量产是必然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后一定要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但是,大规模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和碳排放。虽然单位能耗降低了。然而,由于大规模生产,总能耗大大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会减少很多,可能会增加。比如,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汽车行驶100km的油耗降低了50%左右,但汽车总量却增加了几十倍。显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也增加了许多倍。
所以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靠“低碳生活”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真正目的。
3.1“低碳生活”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排放甚至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量含量接近0.1kW·h·h电,由此可以计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绝大多数人能够过上低碳排放的适度消费的生活。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可能的。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低碳生活”不仅包括制造、建筑等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诸多节能细节。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每个人一生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似乎相对较少。而且曾经被很多人口乘数计算过。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暖气到放弃开车上班。如今,欧洲人越来越喜欢坐火车旅行。一个主要原因是,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量只有飞机的1/10。
简单的生活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准则。一些收入已经进入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的蔬菜。骑自行车旅行。用最老的手机。早一分钟煮鸡蛋、关煤气、用洗涤水冲厕所、关灯、用双面纸打印的习惯,早已渗透到最有教养的阶层,从而带来心灵的宁静。
但很少有人能自觉接受可持续消费价值观的引导,做到适度消费。追求高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大多数情况下,低碳经济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概念。低碳生活只是处于纸上谈兵的尴尬阶段。
现实生活中,以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和“奢侈消费”比例过高。我们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造成的。
消费主义文化总是刺激你去换最新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式的商业广告煽动大众越来越多的消费,把人变成了商业获利的工具。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很快就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了一部新手机或者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一下。目前,中国平均每年淘汰近7000万部手机,产生大量电子垃圾。很多年轻女性家里都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钱包。但是我还是得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赚和花”的口号已经不再象征现代化的概念。它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模式。
大生产、大消费、大抛弃的生活方式正在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它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也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消费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世界能源和资源的短缺。
3.2“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2008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级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等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平均用电量为每年每平方米80kW·h,是普通住宅的3-4倍。在此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和湖北省政府下发了节能降耗的通知,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政府部门的规定不能取得明显效果的根本原因。公务人员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和悟性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弹性的,并没有硬性的制度约束来督促人们节能。如果政府对节能的要求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公务员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和行政的惩罚,这将极大地促进节能措施在政府层面的有效实施。
2008年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已将办公室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夏季上班穿清凉装”。除了礼仪,在外面不能穿两件礼服打领带,不能坐办公楼四楼以下的电梯,公务出行要拼车,要坐公交车,等等。办公室节能措施正在具体化,并首先在公务员中实施。这应该算是大方向上的制度化。如果这些制度辅之以惩戒措施,会更符合实际,也更容易操作。
全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已开展多年,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德育引导,还要有制度约束。2008年6月1之前,很多人怀疑“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颁布之后,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理解,取得了实效。
总之,“低碳生活”的广泛推行将遏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