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论文标题
社会保障是人们对社会保障认识的总体反映,体现为个体在社会中的安全感。安全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民生活稳定程度的标志。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安全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金字塔形层次图。其中,对安全的需求位于层次图的最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人在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会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对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国内对安全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我们认为安全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实体;第二,他感受的对象是社会治安秩序和治安现状;第三,他们感受的主体应该是一定范围内被称为“公众”的居民,而不是居民个人。
这里所说的“社会安全感”虽然是人的主观感受,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可变性,但由于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是客观的。同时,与个人保障的多变性不同,社会保障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所有这些构成了测量的前提[6]
社会保障是公众对社会保障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时期,人们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的程度的综合心理反应。也显示了公众的社会保障意识和对社会发展的信心。社会保障是衡量社会安全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虽然之前有相关权威部门对此进行过调查,但我们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点,调查后反映的问题也不同。因此,我们利用暑假在山西临汾、湖北黄冈、重庆、陕西延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与几年前相比,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安全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改进的余地。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社会转型,社会变迁,指标体系,
文本:
1,调查背景和内容结果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发展再繁荣,也还是有不安全的因素在里面,还是有提升的空间。因此,我们于2009年7月25日至8月10,在陕西延安、重庆临汾、湖北黄冈四个地区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这一话题。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不同地区(临汾、山西、延安、陕西、黄冈、湖北、重庆)的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安全感的主观感受,进而根据感受的倾向性和特点,进一步分析导致安全感不同的主客观因素,从而寻求提高人们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
本次问卷调查* * *发放100份,各地区25份,* * *回收100份,其中有效96份,有效率96%。选择题16,其中单项选择题15,多项选择题1,包括性别、年龄、地区治安情况、社会治安与几年前相比有怎样的变化、影响受访者安全感的原因、治安问题、受访者是否敢单独夜间出行、是否担心家中长期被盗、受访者在那个地方是否最脆弱。旅行时你的安全感是否会降低,网络中的受访者是否愿意网上购物,是否愿意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当自己或他人受到非法侵害时采取的措施,社会上的主要犯罪者是谁,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好安全措施。
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65,438+0: 65,438+0,45.3%年龄在26至35岁之间,40%年龄在65,438至06-25岁之间,65,438和02%年龄在36至50岁之间,2.67%年龄在50岁以上。最多有64%的人认为当地治安情况一般。在最能影响受访者安全感的原因中,媒体报道居首位,占46.7%,其伤害与家人、朋友、亲戚伤害大致相当,分别占16%和18.7%,占社会安全感变化的45.3%,占减少的30.7%,占增加的24%。涉及人身安全的社会事件占影响调查对象的公共安全问题的44%,食品安全(如三鹿奶粉、食物中毒)占21.3%,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仅占8%。在是否敢在夜间独自行走的调查中,有时分别占45.3%、40%和65438。最脆弱地区的公共汽车、火车站、繁华市区、郊区住宅、公共娱乐场所的比例大致相当。当陌生人求助时,大部分人会视情况给予帮助,占77.3%,是和否的占12%,不愿意网上购物的占45.3%,不愿意的占34.7%,愿意的仅占14.7%,并注意保护自己在网络中的信息。45.3%的不重要信息会公开,25.3%不会注意保护,58.6%看到有人被非法侵害会报警,10.7%会见义勇为,18.7%会主动帮助他人,只有2.7%会袖手旁观和围观,社会上的混混最容易违法。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35岁以下的占85.3%。他们认为近年来社会保障变化不大。相反,大多数36岁以上的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认为社会保障比几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符合安全感。不同时代出生的人,经历不同,所以感受也不同。35岁以下的人认为安全感变化不大,50岁以上的人大多认为有所提高。在最影响受访者的因素中,35岁以下的人和50岁以上的人看法不同。35岁以下的人认为主要是被社交媒体报道,50岁以上的人认为主要是被自己和家人亲友伤害。晚上敢一个人走,25岁以下的人大多不敢走,35岁以上的人大多敢走,这和年龄有关。年纪小的人普遍胆小,出门久了会不会担心家里被盗。35岁以下的人和50岁以上的人一致认为会担心。旅行时,35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认为安全感会降低,只是降低的程度不同。当有人受到伤害时,大家的选择都是积极的,要么报警,要么帮助别人寻求帮助。这说明我们大家还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但是35岁以下的人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基本相反。35岁以下的人愿意网购,认为网上的东西便宜,不太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而50岁以上的人则认为网购不安全,有很多风险。
从调查结果来看,与几年前相比,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有了很大提高。社会治安也提高了很多,年轻人开始网购,网上的诚信度大大提高。相比几年前,网购的比例大大增加,尤其是淘宝和阿里巴巴出现后,加上支付宝的出现,货到付款更方便网购。
但是社会治安还是有很大的改善,比如火车站的治安问题,公交车站的扒手问题,银行抢劫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宠物伤害问题,社区治安问题。
2.建议和意见: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社区。
加强小区社会治安管理,小区全封闭,设置门卫制度,强化门卫责任。不在小区的人需要登记,小商贩不得入内,车辆需要检查。所有居民要安装防盗门红外防盗系统,小区居民要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加强安保。小区内禁止饲养烈性犬。家养的宠物狗、猫要打疫苗。一旦有人被宠物咬伤,应立即去医院。
(2)火车站、汽车站。
加强街面巡逻警力,提高街面警察的责任心,加强治安巡逻,见到可疑人员要暗中监控,倡导乘客排队才能上车,减少小偷作弊的机会,完善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解决乘客之间的矛盾。绝不姑息小偷,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教乘客如何识别骗子和小偷。向乘客发放安全知识宣传单,接到乘客报警后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提高破案率。
(三)司法机关及其公务员。
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共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法和服务质量。积极推动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4)外部人员。
要切实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城市里的流动人口之所以倾向于根据地域和行业结成帮派,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从制度和心理层面消除对外地人的歧视,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证外地人的安全,经常在城市居住的外地人可以去投宿。有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是改善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重要途径。
(5)公众意见: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公共安全的形成渠道和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媒体在公共安全中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中,特别是在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注意防止案件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引起公民的恐惧,维护社会稳定。
㈥受害者。
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长期以来,由于自身的特点,刑事司法注重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国家利益,却忽视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往往使被害人在被害后处于无助状态,导致其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从改善公共安全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
(7)公民。
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特别是在繁华的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场所,时刻提防小偷、抢劫,平时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了解公民的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并且可以和家人朋友沟通,在生活中调整自己的言行,防止被杀。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㈧社会法律制度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公正、服务大局、领导党的理念。宣传,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安全浮梁施工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建设平安社会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九)法制宣传
政府机关和公安人员要经常通过发放宣传单、法制讲座、发放光盘和磁带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市民讲解法律安全知识,了解各种威胁公民安全的违法行为,使公民掌握安全防范措施,以便在发生违法侵害时,减少自己的伤害程度。
(10)违法者。
社会上大量的罪犯都有犯罪记录,我们尤其要向这些人宣传法律知识,通过讲座和纪录片改变他们头脑中不正确的观念,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降低他们出狱后继续犯罪的概率,从而提高公民的安全感。
(十一)社会基层人员
社会基层人员是可能威胁社会治安和公民安全感的最不稳定因素。解决他们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社会保障。是提高社会保障和人民群众社会安全感的根本途径,是切实保障基层人员生活、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的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结束:
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人们的社会保障什么时候提高,都还有提高的空间。近年来,我们也看到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面对突发事件,国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稳定社会。7·5新疆事件发生后,国家立即作出指示,严惩犯罪分子。胡锦涛国务卿亲自视察新疆,以稳定那里的社会秩序。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等等都与人们的经济收入息息相关。只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方面改善了,社会保障才能进一步提高。所以,搞好经济建设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这样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才会更高。
文末需要强调的是,“社会危机”是与“社会保障”相对的概念范畴。社会上安全感高的,危机感低;反而危机感更高。但是安全感越高越好。对个人而言,安全感高会削弱人的竞争意识,不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个人自我实现;同样,高度的社会安全感也不利于社会发展[13]。过度的社会安全感可能出现在两类社会:一是像中国计划经济时代那样,通过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分配人为缩小社会差异。这种平均主义带来的高度安全感侵蚀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生产者潜能的开发,导致社会生产停滞,整个社会失去生机和活力;第二,和北欧国家一样,过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大大削弱了个人的进取精神,缺乏社会活力。同时财政压力巨大,社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适度的社会危机感和良性的社会安全感可以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友好积极的氛围,这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追求的目标。
描述:
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调查的范围有限,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调查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反映了所有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也不一定合理。希望大家能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