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有哪些相关事迹?
1,理科硕士——钱伟长
获奖名片池子
颁奖词是从义到理,从固到流,逆境交替,委屈不屈,荣辱变化,年老变强,这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他无名无利无悔,心系祖国。
人物介绍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早年是学物理的,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曾让爱因斯坦大为震惊,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明星。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难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志向。开创了新中国的机械科学教育体系。他在国内外都有所建树,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65438年到0957年,钱伟长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钱仍然没有放弃他的科学研究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后孜孜不倦,在祖国各地作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倡导科教,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建言献策。1990后,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就都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钱伟长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祖国和人民的忧虑是我的忧虑,祖国和人民的欢乐是我的欢乐。”他用60多年为国家服务的经历,阐述了他一直坚守的职业:爱国。
他的重要贡献有:1946年与冯·卡门合作出版了《挠率的挠率》,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1947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建立了摄动法,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在国际力学界称为“钱伟长法”。1948用奇异摄动理论写出了固定圆板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解放后,他投身于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中国现代应用数学和力的奠基人之一。
钱伟长:科学巨人的传奇人生
黑色星期五。
中国著名科学家、三钱最后一位科学家钱伟长于7月30日逝世,享年98岁。
这位爱国学者近百年的历程犹如一条大河,时而浩荡,时而曲折。和他同时代的许多中国科学家一样,钱伟长在国家危难之际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国家的需要将永远是他事业的指南针。战争的苦难,或者政治的厄运,从来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一名大学校长和一名热心的教育家。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辟未来,是他晚年关心的主题。
钱伟长传奇的一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望和奋斗的缩影。
弃文弃理
1931 9月,清华大学招收了一批新生。其中一个是瘦瘦的无锡人,戴着眼镜。大一的作文和历史满分,理科几乎零分。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清华校园里的梦游》。"我写了一篇450字的赋."钱伟长回忆说:“老师本来想改一下题的目的,后来给了一百分。”
历史题就更奇怪了:二十四史是什么;作者是谁;每本有多少册;注释者是谁?钱伟长得了满分,又一个满分。
钱伟长文科好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他的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是语言学家吕叔湘。钱伟长是看古籍长大的,10岁的时候就能把《三国演义》背下来了。
但是,钱伟长,19岁,对科学很陌生。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都得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语也没学过,所以0分。幸运的是,我以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了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和人生的方向。这一天,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入侵以中国军队的让步而告终。
“我听了很生气”,钱伟长回忆道。“我们没有飞机炮,就自己造了。于是我下定决心向飞机大炮学习。”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他去找了吴院长几次。这让吴很为难——钱伟长的数学和物理实在太差了。抵挡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提出让钱伟长试一年,如果化学、物理、高数都考了70分,就让他转专业。
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物理和数学上。但是一开始,效果很不好。他连续七周每周的课堂考试都不及格。
在物理系的第一学期,吴亲自教普通物理。他劝钱伟长:上课不要光记笔记,重要的是认真听讲,课上尽量听懂,课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吴知道钱伟长的英语很差,所以他特意找了一本中文版的物理讲义作为参考。
好事多磨。第一学期结束时,钱伟长通过了物理考试。到了学年末,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得了80多分,得到了以严格著称的吴的认可。
在清华物理系的四年,钱伟长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当时,物理系教授周培源、萨本东、叶、吴、等都很有名气。系里经常有研讨会,欧美著名学者如玻尔、狄拉克、朗之万等人来参观讲学。学生注定要与大师交流,洞察物理学最前沿的景观。在吴、叶等老师的鼓励下,钱伟长还选修了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现代数学、化学分析等课程。
钱伟长1935本科毕业,毕业论文是《北京大气电学测量》,2006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物理学年会上宣读。这是中国自主测定大气电的第一批数据,也是钱伟长科研的开始。
毕业后不久,中科院南京物理研究所招聘了一名实习研究员。钱伟长去参加考试,被主任丁西林录取。同时考入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研究生,导师仍为吴教授,专业为X射线衍射。
出国难
“七七事变”的爆发,扰乱了我国科学家的研究生涯,暂时中止了钱伟长的研究。清华大学迁至昆明。为了筹钱去南方旅行,钱伟长在天津教了一年物理。
一年后,钱伟长和四个朋友一起,在1939开头乘船经香港、越南海防,从河内经滇越铁路到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
刚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钱伟长得到了授课的机会。这时,他还认识了该校中文系四年级女生孔。今年7月,钱伟长参加了中英耿基金公派留学生第七次考试,并被录取。孙刚好大学毕业,两人决定结为终身伴侣。8月1日婚礼当天,朱自清现身清华文科,吴现身理科,分别担任主礼人和证婚人。
刚刚结婚的钱伟长,即将读研究生。1939年9月2日,22名留英学生到达香港时,二战爆发,所有赴英客船被扣留军用,钱伟长等学生的学习计划被迫延期。
回到昆明等待通知时,钱伟长借了一本《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他仔细研究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的弹性板壳理论非常混乱。不仅板壳分离,而且不同形状的板壳也有不同的方程。因此,钱伟长决心找到一种基于三维弹性的统一内禀理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用高斯坐标张量表示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形变和应力分量,实际上得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统一内禀理论。
三个月后,钱伟长再次出发去加拿大深造——因为战争爆发,很多英国著名教授逃到了加拿大。
中英耿基金负责人在上海接收英租界学生后,向学生发放护照,护照上有日本签证。钱伟长回忆说:“他很好心地说,你在日本的时候,会乘船游览三天,没事可以去横滨。”但是留学生不愿意欣赏。
“日本占领我们的领土,我们受了那么多苦,还签证跑到那里去?留学生当场将护照扔进黄浦江,22人全部下船。结果,负责中英耿段的英国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说我们不理解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你先回去。”
1940年9月,钱伟长第三次出发,终于抵达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这也是多伦多大学接收的第一批中国研究生。
钱伟长跟随应用数学系的齐欣教授。师生第一次见面,齐欣教授发现他和钱伟长都在研究“弹性板壳统一内禀理论”,只是导师的宏观观点,学生的微观观点。虽然当时得到的结果无法统一,但我坚信,既然是同一种物质,就一定会统一。就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们决定师生分两段写一篇论文,提交给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祝贺冯·卡门教授六十大寿。
生日论文集出版于1941年夏天,收录了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克兰等二战期间聚集在北铁木辛哥的著名学者撰写的论文24篇。钱伟长是中国唯一的青年学生。这个成绩增加了钱伟长的知名度。经过一年的努力,钱伟长打通了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渠道,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学术新星
留学生涯之初,就能写出一流的论文,这让钱伟长信心满满。与此同时,这篇论文集中唯一的年轻学生也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两年后,在他的欢迎下,钱伟长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伟长完成了水轮机弯曲导叶实际离角计算和变扭扭问题的研究。65438年6月至0943年6月,钱伟长在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后,正式加入加州理工学院科根海姆实验室喷气推进研究所。冯·卡门也是钱学森、郭永怀和林家翘的导师。钱伟长和钱学森相处融洽,互相商量。十几年过去了,这些人已经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栋梁。
钱伟长主要从事各型导弹的弹道计算和气动设计。他通过反复研究计算,首次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案,确定卫星在天空中的轨道高度因能量消耗每绕地球一周会降低多少,以及火箭弹道的微分修正,为卫星的初始轨道计算做出了贡献。他还完成了气动设计、导弹设计和高空气象火箭的研究。
1944年夏天,由于钱伟长在航空研究方面的成就,他成为美国航空科学学会的正式会员,在得克萨斯州白沙试验场进行了土壤火箭发射实验和液体火箭发射实验。同年秋,他在美国航空工程学会宣读了《超音速对称锥流的摄动理论》,这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篇论文。美国《应用数学季刊》今年连载了三期钱伟长博士论文的基础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程也叫“钱伟长方程”。
在1943到1946期间,钱伟长还参加了火箭外场发射试验。同时,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变扭、水轮机倾斜叶片流动计算、超音速锥体流动计算等重要研究课题。
钱伟长用巧妙的摄动展开法给出了高速空气动力学中超音速锥流的渐近解,大大改进了冯·卡门和N·B·穆尔给出的线性化近似解。过去人们一般用渐近数列的幂级数。钱伟长拓宽了渐近数列的范围,引入了对数函数,这是摄动法的重大突破。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一成果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1946年,钱伟长和冯·卡门联合发表了《挠率的挠》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关于弹性的最经典的论文。这几年,确实是钱伟长科研的多产期。他成了冯·卡门的得力助手和科学界的新星。
基础力学
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他渴望回到中国。他描述了当时内心的矛盾:“我爱国吗?为什么有能力为外国人服务?”
他多次要求冯·卡门回国。但是冯·卡门从不点头。钱伟长最后以思念家人和从未谋面的六小龄童为由,要求回国探亲。5月6日,1946,钱伟长从LA坐船回国,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一些必备的书籍。他34岁。
1946年8月,钱伟长来到清华,他看到的一切让他大吃一惊。母校空荡荡的,没有门窗,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垃圾。抗战胜利后,在复学师生到来之前,国民政府委派的官员接管这里三个月。
“他们把门窗拆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钱伟长说:“接收人把学生床和图书馆的书都卖了。”
钱伟长不得不自己掏钱买书。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钱伟长几乎包揽了清华大学北大、燕京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基础课,物理系的理论力学、弹性力学,还担任了《清华工程学报》的主编。从教后,钱伟长继续从事润滑理论和圆薄板大挠度理论的研究,撰写并发表了8篇有影响的论文。
在1949中,钱伟长推导了润滑问题的高阶雷诺方程,并进一步建立了相应的变分表达式,从而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他的结果可用于计算润滑轴承问题,计算结果正确可靠。这是润滑流体动力学的经典著作。
1949年3月,内战光复的清华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叶任主任,钱伟长任副教务长。1952院系调整后,任命钱伟长为清华大学纯工科院长。1956年,钱伟长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仍担任教务长、力学教授。
1951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初,钱伟长兼任数学所力学研究室主任。钱学森回国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伟长任副所长。中科院学部成立1955,钱伟长成为第一个入选的学部成员。
“三钱”的称号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从1954到1956,钱伟长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参与了周总理领导的12自然科学计划的制定工作。
当时钱伟长等人经过讨论提出了六项内容,即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因为前两项作为尖端国防项目,是国家单独安排的,后四项就成了国家的“四大应急措施”。在规划研讨会上,钱伟长的意见总能得到钱三强和钱学森的支持。周总理称他们为“三钱”。
65438-0954年,钱伟长及其学生合著的科学专著《弹性圆薄板的大挠度》发表,在国际上首次用系统摄动法成功求解了非线性方程。“钱伟长法”是力学公认的最经典、最接近实际、最简单的解法。第二年,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奖。1956年,他还发表了中国第一部关于弹性的专著。
钱伟长以其开创性的学术贡献,与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并称为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多才多艺的
1957开头的一篇文章,让钱伟长痛苦了二十年。
钱伟长于10月31,1957在《人民日报》发表《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一文。这篇文章引起的争议给当年6月“反右”运动中的钱伟长带来了麻烦。他被划为“右派”,被解除了一切职务。
1964年,他写了一篇论文《弹性力学的广义变分原理及其在板壳问题中的应用》,投稿到《力学学报》,被退稿为“不适合发表”。四年后,日本学者久津久一郎在他的书中表达了类似的论点。Chinkovich在1977写的《有限元法》一书明确讨论过,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这让钱伟长感到惋惜。
不久,钱伟长接到了周恩来布置的任务——研究坦克电池。“当时我们的坦克开着就动不了,”钱伟长说,“因为电池的续航能力有限。我当时做的是锌氧电池,目的是研制坦克。”
钱伟长学生时代除了懂一点化学,对电池一窍不通。但他骑着自行车,不管天冷天热,走遍了北京所有和电池有关的单位。他查了300万字的资料,研究了一年多一点。他开发了一种高能电池,其性能高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品。他帮助建立了一个锌氧电池厂。
“我回国后,做了十几件事,”钱伟长说。“很奇怪的专业,所以有人称钱伟长为全能科学家,我不予理会。”他的研究项目多种多样。他推导出13000三角级数的求和公式;他还研究了汉字的计算机编码,发明了获奖的“钱码”。
新的“老校长”
1978,钱伟长很激动。在当时出版的一本散文集的序言中,他写道:“我试图重新获得我失去的美好岁月,日夜工作。”
钱伟长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力学的研究。那时,有限元法开始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注意。钱三强的变分理论是有限元法的基础。在1978中,钱三强进一步讨论了广义变分原理在有限元法中的应用。他做过许多变分法和有限元的讲座。在1978恢复研究生和建立学位制度后,摄动法、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的应用成为研究生论文中的一种时尚。
1984年,钱伟长建立了无条件广义变分原理。将固体力学中的变分原理方法推广到粘性流体力学中,奠定了流体力学中有限元方法的基础。
虽然他的科学生涯仍在继续,但他背负着教育的重担。他被任命为上海大学校长,这个职位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钱伟长一直有志于办好大学,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1983年,他来到上海理工大学(后来的上海大学),得以施展抱负。这所学校已经两年没有校长了,全校学生不到一千人。被上海人称为四等学校。
但是钱伟长并不害怕。他提议拆掉四堵墙。他想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教和学之间,科研和教学之间,学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你可能想不到,上海大学新校区规划草图是钱先生画的。”钱伟长的助手清楚地记得,钱校长用比例尺画出了上海大学新校区的设计方案。
1992年,钱伟长在国内率先推行学分制,几年之内风靡全国。二十年来,上海大学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从800名学生发展到目前的30000名学生。近年来,上海大学在全国3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排名第一。
钱伟长被称为“义务校长”。因为他没有领取校长工资,没有享受校长福利。但这个“终身校长”却成了学者们的楷模。70多年来,无论从事科研还是教育,钱伟长只有一个原则。“我希望这个国家变得强大,”他说。“实力需要实力,这个实力就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