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论文3000字左右。
在唐诗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关于李白的批评资料和专著相对缺乏。典型的有胡振亨的李时通、杨企贤、肖志云、的《全集》注释,薛的《年谱》。现代只有郭沫若先生对其进行过系统研究。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就专著的数量和质量而言,可谓“扬杜抑李”。其实更多的研究者是在隐藏或回避更深层次的内涵和问题,或者只是研究一首诗发表或创作的时间,这与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相去甚远,与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和魅力更远。
李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语言和文字的沃土。它的长久存在和持久的艺术与人文魅力,必然有其不可复制、不可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论的考量。这种考虑应该是基于生命的存在,这是李白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理解永远不会接近于说我真正理解了李白的精神魅力。再加上我现在才20岁,不能也不可能陷在那个细节的研究里,难免不知道庐山真面目,只是身在此山。当我在琢磨李白的作品时,我总是告诫自己,一个人应该是一个真诚的人。根据他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观念,浪漫只能以人类的生活为基础。下面说说我三个自嘲的观点和体会:
第一,诗歌和生活是一体的。
生活应该是诗意的生活。因此,浪漫主义诗人总是铭记生活的诗意,净化人的真情,试图将人类从各种“非人化的境遇”中拉出来,在日益严重的异化现象下,开导众生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自私”的人。李白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根本无法把个人的主体意识放到李白的高度。另一方面,其他诗人将世界视为他人的私人利益,或将世界视为所有人的私人利益。李白是皇族成员,这使他摆脱了一个穷书生孜孜以求的“田舍郎”梦。他四十岁才入朝,不是因为科举,而是因为玄宗的朝廷之邀。达芬奇一生最伟大的预言是:人类必须有飞翔的翅膀!并致力于飞行器的研究。李白用一生告诉我们,他是人类精神腾飞的翅膀。李白二十岁就写了《符大鹏》,去世前写在吕阁附近。在其他的诗中,他总是把自己比作长着巨大翅膀的大鹏,以寄托自己“激励三千人奋起,感召九万人”的志向!他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正是出于这种心态,他才能影响人们的真情实感,记住生活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还有的诗人认为世界是皇帝的,他们只是天地间的过客。他们赞美人生旅途中看到的什么风景,更注重奉承,而不太真诚。即使偶尔真诚,也缺少李白那句“天地动,鬼神惊”唱作大师。而李白是大师。他赞美的时候自然大方,只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喜爱。让我们看看李白是如何带着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飞翔,振动想象的翅膀:
1.李白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济贫安国”的宏愿,为理想一直在追求和执着,希望建立不朽的功业。他看不上麻雀,没有常人觊觎的权力欲望,政治视野开阔,就像大鹏的性格。正如陈升所说:“麻雀知道天鹅的野心!”但他并不想一步一步爬到事业的顶峰,而是想坐等王者,一步出人头地。他一生都有侥幸成功的心理,这是这种“侥幸心理”的直接体现:一举平定江山,一言中得,西征长安,晚年想做一名普通的士兵。这和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差不多。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俯冲的时候很容易用爪子抓住。
2.在世间,道家思想支配着他,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为而治。他在茶馆和酒楼的时候,“皇帝上不了马,却说我是酒仙”。他在金殿时,要求高力士为他脱靴,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行中总是看似随意而自由,却自有不可动摇的活泼与硬朗。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界,有时又极其敏锐地看到本质。但总的来说,并不浪漫。大鹏从云端啄下来,不再像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孤立、静止。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在动态中把握,抛开色、声、形的干扰,更好地把握本质。
4.在艺术上,他继承了自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兼收并蓄、横扫八荒的精神,展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优雅风范。俗话说“黄河落东海,万里写在心”“兴汉落笔撼五岳,诗笑成凌沧州”。李白五十九首《古风》中,有一首诗“我决心删除叙事,从此不再写作”,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大鹏展翅,低目飞翔。当他放眼世界,优雅是大鹏飞翔的表情和风格。
5.李白在用脱离现实的想象之翼飞翔时,远离了社会价值判断,这是他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注入了超越时代的魅力。太白的诗和一般诗人相比,几乎都是以自大的自我来连接的。“耻于庶人”让他一生“骄横刻薄”。这种前所未有的冷漠态度,包含着老百姓看不懂他,他看不懂老百姓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大爱,让他不甘屈服——“耻与鸡同食,与鸡共成长为一群。”杜甫在他的诗中也提到李白不被理解:“我们的首都充满了爱管闲事的人,而你是孤独无助和贫穷的!”“世人欲杀,我只同情。”大鹏独特的飞行本能让他心烦意乱,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6.李白能表达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他标新立异的精神和狂歌的雅量。在猛烈的急停中,他可以把自己的极度痛苦表现为极度超脱于所有的超常气势:“庐陵是汉朝的高祖,何苦挂在长街上!”“够得着还不够贵,穷还不够悲!”“金白墙买歌笑,醉了就等大王!”“东山再起,为时未晚。”大鹏能在暴风雨中直上云霄,显示出他的活力,这是他孤傲淡然的性格决定的。李白精神境界的超越,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世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使他的诗歌力量空前强大,也使人的生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是真正的诗人,是用生命写诗的人。
诗例1《谢朓楼送别书舒云》
嫌弃我的人留不住昨天,搅乱我心的人更愁今天。秋雁有长风护航,对比可深刻。大作家的骨头都是你的画笔,在天院,我是从小在你身边长大的小谢。我害怕飞行,我想去天空拥抱明月。但是既然水还在流,尽管我们用剑切割它,举起你的杯子来淹没你的悲伤。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明天我会松开头发,去钓鱼。
李白的送别诗在他的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可以说每一首送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需求。他的诗都是跳出他的内心,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在送别诗中,他总能摆脱虚情假意,扬眉吐气,直抒胸臆。如《梦里登天目山》《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等,不仅没有任何应酬痕迹,而且表情达意,娴熟自然。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多变的形象跳跃剧烈。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诗人满腹牢骚又不恨的复杂心情。李白的诗能跳出社会诗的刻板印象,是因为他充满了真诚。形与意的联系中有一种和谐美,所以杜甫对它的评价是“飘在空中,思与众不同”。
李白是一个随时随地可以为我取洋为中用的人,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在他的歌曲《以第一人称为视点》中。李白的这种做法无疑给他的作品带来了不和谐的成分,或者说是一种张力和跳跃感。而李白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歌,只会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能写诗”的形式,在一个物是人非、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开翅膀。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们判断的正确性。人要以自己内心的灵性作为外界的基础,根据自己的直觉和顿悟来判断。
李白是一位灵性诗人。他有很强的主观感觉,重视直觉。他的感情是炽热的,写诗的时候是一种豪放飘逸的精神,以一江春水的气势显示出他不捐的伟大力量。而杜甫就像海边的一块石头,静静地站在岸边,用一种笨拙的力量来表达他的诗歌。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歌的国度里摆脱束缚和庸俗,达到绝对的自由。从而在恍惚状态下把诗歌的想象激情和幻想赋予了有限的生命,把握住了时间的永恒。”从东西方对诗歌本体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在中国的诗歌创作中,对“志”的要求很低,只要是某种情感的表达即可。具体是五言还是七言的形式,取决于诗人自己的主观好恶,但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是自律的,不仅格式整齐,而且从不超过半步。至于欣赏者所要求的是什么,根本没有提出“恍惚”的状态和“时间的永恒”。
从对诗歌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中,不难看出不同时代的诗歌创作都有一些特点。人们在写诗和修行佛法中存在着两种方式哪一种更好的争论:是顿悟还是渐修,是用直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还是用理性的观察去努力修行,是做道家的游仙还是做苦行僧。一个已经过了酒肉肠,一个遵守了五戒十法。你今天能坚持住吗?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的分裂,推而广之,在生活和诗歌中也有南宗北宗。北派的知识是深刻而全面的,而南派的知识是清晰而简洁的。“北方人读书如观月,南方人读书如窥日。北派风格是后退,南派风格是垂直。北宗重细节,南宗大概重。”诗歌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有灵性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内心往往是“空”的,所以没什么好憋的。他能把握当下的感受,而不拘泥于表达内心的“野心”。
在荡漾着人类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那里,主体情感已经最大限度地溶于诗中,甚至活生生的主体也在语言中消失了。与此同时,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选择保留了下来,主题变成了一个极其次要的问题。主体和欣赏者之间只有一种意识上的冲动,就是下面第三点提到的宇宙意识。
读杜甫的诗和读李白的诗,我总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就是杜甫在静静的看人生,而李白在虚度人生。我们的每个读者都通过每一种感觉与诗人交流。此外,李的诗与杜甫的诗也有所不同。在李的诗里,过去式的朋友还未入蜀道,但李的诗已经出现,看完之后,仿佛是旅行之后的轻松,而杜甫的则是雨过天晴之后,告诉读者雨是怎么下的。前者有想象之美,后者有回忆之乐。
第二,追求与自然的神秘契合和共鸣,反对人与自然的理性分离和对抗。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作家共有的,就是他们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庄周梦见了蝴蝶,他分不清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里变成了蝴蝶。在田文,屈原向天问了一系列问题,* * *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李白一生把自己比作大鹏。他能像大鹏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还是大鹏能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一个有这种强烈宇宙意识的人,不可能为了理智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他的灵性只能来自他强烈的生命和他对生命与宇宙神秘契合的强烈热爱。既然有白天,就一定有黑夜,就有“熵”,使我们的能量凝聚。既然生命存在,就必然有死亡,生命是美好的,所以死亡必然是美好的。一个有宇宙意识的人,可以超越偏执的两端,看着两者的兴衰,所以他也有进退之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能把生活中的得与失、苦与乐共饮的人。他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强烈热爱,这种热爱来自于对任何自然生命生存的充分认可。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的焦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人生的现实焦虑,二是道德焦虑。第三,是精神焦虑。尼采曾说:“上帝死了!”“——这是他们焦虑的声音。宇宙意识很强的人,他们退隐山林,成为隐士,在那里不会再有政治战争的干扰和生命的威胁,但为了摆脱靖袖的无依无靠,他们为了获得人的精神生活的完善,对社会的道德进行了攻击。李白如此,庄子、嵇康、陶渊明也是如此。
现代派绘画最大的特点是追求绘画的整体效果。一开始看起来像是一幅感人的画,但后来仔细看,它只是一些颜色和几何图形的列表。这和古典画不一样,看起来是一些感人的细节,后面画的意义就出来了。这就好比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的区别。
举个例子:看庐山瀑布。
阳光照在熏香石上,点燃了一缕青烟
我远远地看着瀑布投入长河,
飞流直下三千英尺
直到我认为银河已经从天堂的第九层跌落
全诗没有固定的视角,也不是用一个“距离”来体现的。诗人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站在高处看瀑布的水奔流而下,也不是仰望从天上直挂下来的瀑布的水,更不是找同一个高山头看瀑布的全过程。而是李白把自己变成了瀑布的一滴水,在顺着瀑布流下的过程中,随意的往下跑。他感受到了崖石的期待。这滴水不怕身体和生命的失重,不管岩石是否在它上面摔成碎片,他都期待着这种荣耀。这一滴水带着自己的势能冲下来,越落越快,势不可挡。这是他整个生命中所蕴含的最后一点能量,那一滴水的重量不仅仅是他生命的重量。这时,他不知道瀑布是他的,还是他的。天地都晕了,岩石都模糊了。他也被自己的力量陶醉了。三千英里的长度对它来说太长又太短,他有权更深刻地欣赏这种生活。
这首诗是和庐山歌谣连写的。那时候他已经六十岁了,离生命的尽头只有两年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有一种与天地和谐的宇宙意识。梁实秋先生曾说:“诗人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不失童心。”银河,瀑布中的水,崖石,已经不再有原来的意义,而是他浪漫诗歌的一部分。我来说说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死。
1老子之死(总的来说,他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但他是一个具有普遍意识和人性的人)。他骑着一头青牛出了函谷关,消失了。我们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他抛弃了一些东西,却和自己的身体融为一体,没有人干扰他的心智,追寻他的大道。2庄子之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记载:“庄子临终时,其弟子议须厚葬,但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日月为玉壁,星辰为葬珠,万物皆来丧事。这不是很强的葬礼吗?我还能要求什么?“3屈原之死: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他不是单纯的为楚而死。他脱离了自己的身体。他死于歌唱田文,他死于吟诵离骚。任何拥抱真实自我死去的人。死亡是宇宙意识的一种体验,他的死亡是他生命之后的生命。4李白之死:溺水。他在船上喝醉后试图抓住水中的月亮而死。他死于念叨符大鹏“激三千起,速收九万”,他死的时候心里装着月亮。当他把水一扔,月亮破了,他成了水中的月亮,他发现了月亮和生命的完美和光明。
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都对自己的生活给予最大的认可。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最大认同,他的一切都被自己的行动赋予了永恒的生命力,伴随着他的死亡。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去世,都是人类灵性的巨大损失,是人类灵性的一种完善。这是人类诗意生活史的一次涅槃。上面提到的浪漫主义是什么?什么是浪漫主义诗歌和诗人?要真正成为一个浪漫的诗人,首先,你必须是一个浪漫的人。做一个浪漫的人的基础,就是要学会心理状态有一个不可改变的特性,我们不妨称之为稳定。如果没有外界信息影响,那么大家都会继续按照这种稳定性生活。他对遇到的每个人说什么,早上做什么,晚上做什么,都会有条不紊。但是人的心理状态存在可变性。当有很多外来信息的时候,他不可能继续按照套路做事,他会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解放自己的抑郁。这个时候,他告诉熟悉他的朋友,他会觉得自己突然变了一个人。而如果他觉察到周围的人因为他的心理状态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他就会犹豫,希望一下子回到原来的做事方式,但这种情况就像“熵”一样不可逆,于是他怀念过去,回忆过去,追寻童年,否定现在所有的失败和成功。
浪漫派诗人则不同。他们善于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我真心为这种改变感到高兴。他觉得自己接触到了一种新的生活内容。他还能保持那颗童心,不损害他的灵性。所以他敢让高力士脱靴子,虽然同行会觉得这是傲慢,觉得这样会让他做事不方便,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做了。于是他敢投水而死,去抓月亮。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喜欢拥有世俗所说的那种失落和意义。
的确,“诗言志”是以心为基础的,心即志,是诗。做人就像写诗。你能做到你心里所想的,就是你能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转化到诗中的意境里,做事的效果和你所想的就会融为一体。我不知道他是写诗还是说话,没有世俗的概念。在人生的过程中,每一次变化都让浪漫的诗人有一种被抓住,不再停留在某一种状态的感觉。浪漫主义诗人庆幸自己能适应所有的状态,自由自在地生活。人的心理状态的每一次变化,都可以说是对过去自我的一次死亡。如果你对这种改变有荣誉感和崇高感,你就会对自己有认同感。别人打破你的精神状态,在一次活动中给你一个全新的想法。如果你有羞耻、恐惧、焦虑,你也会死一次。如果你克服了这种感觉,你就会和他成为朋友。如果你离这种生活不远,你会更加自我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