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大学生如何管理情绪的论文。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本质、表现及自我调节,对寻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素材和思考如何克服嫉妒心理的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摘要:作为心理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嫉妒的出现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任其发展,其危害不言而喻。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有意识地引导嫉妒,才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总结了大学生克服嫉妒心理的自我调节措施。关键词:大学生;嫉妒;自我调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青春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许多西方学者将青年的身心特征描述为“苦恼期”、“反抗期”、“危机期”、“矛盾期”、“冲突期”。与其他年龄段的人格相比,青少年具有明显的身心亢奋、思想骚动、思维敏捷、求知欲和创造欲强等心理特征。青年时期是生理变化、智力发展、需求和创造的“四个高峰”时期,因此青年心理往往处于一种动荡状态。此外,面临人生重大问题,如升学就业、人生道路选择、恋爱婚姻等,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一、嫉妒的定义《酉阳杂记》中有一个著名的“女人嫉妒”的故事:相传刘的妻子端氏嫉妒。刘曾在《洛神赋》中盛赞曹植笔下的洛神之美。端氏一听,大气地说:“你怎么能漂亮就看不起我呢?如果我死了,为什么不做水神?”后果真的是溺水自杀。于是后人就把她投水自尽的地方叫做“妒妇天津”。据说穿越这个天津所有女人都不敢化妆,否则会引起风波。那么,什么是嫉妒呢?因为嫉妒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下一个简明清晰的定义是相当困难的。按照我的理解,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是指当一个人的才能、声誉、地位或处境被他人超越或两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时,由羞愧、愤怒和怨恨组成的一种多年的情绪体验。它具有明显的敌意,甚至攻击和诽谤,不仅伤害他人,而且对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毁灭自己。地位、年龄、经历相似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2.嫉妒的根源和内涵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嫉妒是指恐惧(害怕别人比自己强)和愤怒(愤怒别人比自己强)的混合心理,是怀疑自己的财物可能受到侵犯,从而产生恐慌或焦虑情绪。可见,嫉妒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衡量幸福往往不是根据其内在价值,而总是与他人的幸福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形象地表达这种估计。嫉妒的形成过程按其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嫉妒阶段)。这是最早也是最浅的阶段。这时候,嫉妒就开始滋生了,只是它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一直没有被清晰地表露出来。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嫉妒阶段),是更深层次的嫉妒。其特点是对人和事物的嫉妒不再隐藏在内心,而是通过外在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直接或间接的冷嘲热讽、辱骂性语言、任意歪曲事实等。第三阶段是深化阶段(嫉妒阶段)。这是嫉妒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个时候人的嫉妒心是很强的。在强烈的敌意和仇恨的驱使下,他们完全失去理智,会做出一些极端的暴力行为,如偷盗、纵火、走私等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犯罪行为。所以,嫉妒是人的本质缺陷,是人性中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情绪。从根本上说,嫉妒源于病态竞争,与个人的性格、文化背景、经历、世界观密切相关。嫉妒的来源有:(1)有自我封闭、自卑、自我中心等人格缺陷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2)特定的文化背景,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3)客观认识自己,总认为自己应该是超人,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4)角色定位错误,不能自得其乐。(5)只有当你没有野心,无所事事的时候,你才会去作弄别人。(6)当自我实现受阻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三、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1。学术方面的嫉妒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导活动。学习活动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特征。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比如考试、优秀生的评定、保研等,都需要年轻人去面对和适应。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嫉妒。它不仅表现在差生对资优生的羡慕上,也在资优生中产生。尤其是资优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表扬,这种表扬总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他们习惯了自己的“优越”地位。一旦成绩下降,变得“一般”或“差”,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感到紧张,产生嫉妒心理。2.来自人际方面的嫉妒,在青年时期还面临着认同危机。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交往圈子狭窄容易造成严重的傲慢、敌意和攻击性,引发人际冲突。有的大学生在班里地位低,没有当选“班干部”,没有被评为“三好学生”,或者在创优评先中排名靠后。长期以来,他们在集体中被忽视和排斥。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优秀,工作出色,人缘好,总是被老师和校领导表扬,心疼甚至嫉妒,产生莫名的反感和嫌弃。成绩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会成为他们羡慕的对象。3.情感嫉妒也是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状态。爱情中的嫉妒是由爱情的排他性、占有欲、过分关注、自卑、猜疑和不安全感引起的。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往往把对方当成自己人。一旦发现爱人和其他异性接触,就会全身不舒服,心里会有无名之火,被禁锢痛苦。更有甚者,即使你的爱人大谈异性朋友的优点,也会招致猜疑和嫉妒。失恋的人带着羞愧和愤怒对抛弃自己的负心人进行报复和报复,也是嫉妒的一种表现。4.每个人都有对外表美丽的羡慕。但在同一个群体里,有的大学生很帅,天生丽质,有的则相貌平平。这个时候,那些漂亮的大学生就特别容易被羡慕(尤其是女大学生)。尤其是当自己的外貌、身材、身体缺陷成为进步的绊脚石时,这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外貌和魅力缺乏自信,认为别人给自己制造了、带来了痛苦,对那些看起来出众的人产生无名的嫉妒,采取贬低、冷落甚至恶意中伤他人的行动来消除内心的不公正。5.从经济方面嫉妒大学生是经济上依赖或不完全独立的群体,他们的日常开销和学习、求职的费用还是需要家庭来支付。然而,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不得不依靠勤工俭学、贷款和贫困补贴来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些大学生认为申请贷款和贫困补助会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担心被人看不起。一些大学生贪图享受,追求高消费的同时,他们的物质要求往往受到约束。看到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方,自己却缺钱,产生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自卑心理,对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产生了又恨又羡、又气又怨、又屈辱又虚荣的复杂心态。6.来自求职和求职的嫉妒心理经常出现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身上。由于目前就业机制不健全、不规范,有很多就业者通过拉关系、走后门、靠人情、靠钞票找到待遇优厚、清闲的工作,这也给即将就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打击,排斥、讽刺、疏远、为难比自己职位优越的人,以此来发泄不满,寻求心理平衡。4.大学生如何自我调节嫉妒心理?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是否会嫉妒,与他的理解、判断、克制、信仰、社会良知、教育、性格等因素有关,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因素不能达到平衡状态或出现偏差时,必然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嫉妒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但更多表现为消极作用。嫉妒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承认它,正确适应它,才能对大学生自身起到积极的作用。一些自我调整摆脱嫉妒的方法:(1)降低自己的期望值。(2)增强修养,养成气度。(3)明白每个人都有天赋,每个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4)与他人合作。(5)坦诚相待,关心他人,与他人保持密切联系,加深了解。(6)培养哲学的人生态度,享受人生。(7)尽量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的过去比。(8)把他人的成就当作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的剥夺或威胁,把他人的成功当作一道风景来欣赏。(9)学会赞美别人通过赞美别人来展现自己宽广宽容的胸怀。(10)公开向对方展示自己的野心,提高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给自己增加申请压力,用竞争来促进自己的进步。(11)丰富自己的生活,扬长避短,寻求新的自我价值,发挥自己应有的潜力,开拓新的领域,建立新的动力集。(12)真正强大的人需要努力。培根曾说:“每个沉浸在自己事业中的人,都没有时间去羡慕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