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番茄时钟系统的论文

在各种培训、讲座、音频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时间管理”这个词,看似很新鲜,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为什么这个词近年来这么流行?

大致是因为这几年知识付费的流行来了,全民都受到了“知识焦虑”的影响,导致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时间完全不够用。他们要好好学习,才有幸在被时代抛弃的时候和你打招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认为,要想变得更好,就要合理安排学习、工作、生活中有限的固定时间,这就催生了“时间管理”的流行。

1.什么是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计划和运用一定的技能、方法和工具,灵活有效地利用时间,以达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

是的,时间管理最重要的是运用技巧、方法和工具来控制时间的使用。从长远来看,技巧和方法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时间管理是一种自我管理,重点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时间管理,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要想在职场和生活中高效利用时间,首先要改变我们对时间的观念和习惯,然后改变我们的日常行动。所谓“自律即自由”,其实就是改变观念和习惯的目标状态。

二、如何改变时间观念?

要想改变时间观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最大的敌人。

时间管理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懒惰!表现在很多事情上或多或少的拖延。

2.1如何克服惰性?

Keep app以“自律给我自由”作为开机画面和运动记录的工具。意义不言而喻。自律是克服惰性的最好方法,但是如何做到自律呢?

建议从三个方面做好自我管理:一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态,二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三是管理好自己的行动。心态影响情绪,情绪决定行动,环环相扣。毕竟,良好的心态是做好工作的开始。

我经常告诉自己,要想改变生活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这是一个人工作的原动力。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太黑暗,那么发生的一切都会让你不开心,那么你就失去了做事的动力;在工作中,我经常鼓励自己。每次在工作中感觉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没有一份工作是轻松的,没有一次创业是不困难的。人生总有一条路要自己一个人走,总有一条路让人泪流满面。与其抱怨,不如调整心态,坚持下去。

2.2如何改变心态

关于心态管理和情绪管理的实用书籍和课程有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但这里分享一件事。心态和情绪管理有一个实用的技巧。当我们把“状态”这个词拆开来看,它的意思是“有一颗更大的心”,字面意思非常清楚。任何人都有一颗更大的心,少一些纠结和计较,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对别人的包容,对自己的理解。

3.时间管理技巧和工具有哪些?

调整心态后如何利用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来控制时间?在接触实用工具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每天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

3.1六题分析时间利用率

生活和工作用三个问题来回答。你一直在做你喜欢的事情吗?你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去做事吗?你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吗?

工作和琐碎从三个问题回答。你需要花多少时间去努力?不算开小差和打酱油的时间,琐碎一天要花你多少时间?鸡飞狗跳的时候,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处于紧急状态。你的一天是支离破碎的还是拼凑在一起的?分分钟,是碎片化的状态,小时,是整体化的状态。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快速回答这六个问题。这可以理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懂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希望通过本文,让阅读本文的人能够快速进入时间管理的初级阶段,正视时间利用,操作技巧和方法,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和利用。

以上六个问题的核心逻辑是个人时间利用的可视化呈现。如果你能清楚的看到每天的高效时间段和时间黑洞,那么这些问题可能用不了2分钟就能回答。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每天高效的时间段和低效的“时间黑洞”呢?

3.2时间管理技巧1:每周时间日志

如你所见,每天的时间被分成几个小时,横轴是一周七天,纵轴是一天。当然,你可以以半小时为单位更仔细地划分,但作为一个初级时间管理者,建议以小时为单位进行划分,认真记录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是如何使用的,以便对每天的时间利用情况进行总结。

时间日志只要连续坚持两周,就能清晰的发现每天的时间利用率,高效时间段,时间黑洞。这是时间管理入门的必备工具之一,简单易操作,实用,坚持寻找根源,不断优化,让自己变得更好。

当你分析每天的时间利用效率时,如何优化和提高?如何更高效的利用时间,让自己更能掌控时间?

3.3时间管理技巧二:GTD

GTD(越来越?事情?Done)的核心逻辑是通过记录的方式把各种事情从你的脑海中清除,然后安排执行。

核心环节是以下五个步骤:(如图)

3.3.1收集-收集记录(笔记和列表工具)

人的大脑记忆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不要相信一切发生后,你还能记得很清楚,释放一个大的存储负荷,让大脑专注思考。

3.3.1.1列表和注释工具

收藏和记录有相应的工具,如待办清单、精彩清单、幕布、印象笔记、陶韵笔记、石墨文档等。,都是收集整理的好工具。List的工具主要用于日程管理和时间分配,记录每天、每周、每月的事件,安排在固定时间段进行处理,释放大脑的记忆存储;如笔记、文档等,便于交易的分类收集和数据积累,形成自己的数据库。

3.3.2处理-分类和归类(四象限法则和两分钟法则)

把每天收集的事务整理归类,一般分为三类:预定事件、固定事件、重要事件。

日程事件可以理解为每天按时间顺序发生的,计划在工作流中发生的事件,比如每天的工作计划,完成某项工作,会见某人等等。

固定的事情,每天定时进行的事情,比如每天上下班记得打卡,每天开会或者周会,固定每天在一些岗位要做的工作,比如每天在新媒体岗位输出一篇文章;

重要的事情,每日、每周、每月分别决定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如何确定这三个重要的东西,要靠一套工具,比如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将工作或事务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维度划分为四个象限,即第一象限:既重要又紧急,必须立即完成,否则会影响工作结果;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需要制定计划去做;第三象限:紧急不重要,可以安排人去做;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紧急,尽量不做。

两分钟规则

在分类的过程中,同时需要依靠两分钟规则来决定临时事件是应该立即处理,还是先分类再安排专门的时间来处理。两分钟法则的核心是,如果一件事能在两分钟内解决,不管是什么事,都应该马上去做;如果不能,那就赶紧整理,再安排一个专门的时间。这种分类快速处理的好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务堆积带来的延迟。

3.3.3计划-计划安排(三蛙理论,习惯21日效应)

3.3.3.1 ?三只青蛙理论

提前做好每日、每周、每月的计划和安排,推进进度,做好工作计划和安排,这是“三蛙论”的核心逻辑。同理,如果每周、每月都把最重要的三件事处理好,剩下的工作就会轻松无压力,生活和工作也会变得容易吃青蛙。

3.3.3.2 ?习惯的21日效应

如何坚持每天吃三只青蛙,这是高绩效的人都会用的习惯养成法。习惯21天效应的核心逻辑,在于凡事确定目标,找到内在驱动力(做事的意愿),找到达成目标的策略。坚持21天可以形成一个好习惯。

3.3.4实施——坚决实施(番茄工作法、心流道)

3.3.4.1番茄技术

执行是GTD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成功的关键。一次只做一件事,既不能多线程,也不能突然中断你的工作。要做一件事,你需要保持专注。最实用的技巧是“番茄工作法”。核心逻辑流程如下:

番茄工作法需要借助番茄时钟工具进行记录。一般情况下,番茄时钟设置为25分钟。可以通过评估吃一只青蛙需要多少个番茄钟来提前实现。至少1个番茄钟开始,保持专注,中途不要做任何无关紧要的事情,直到番茄钟响起,休息5分钟,继续番茄钟。每4个番茄钟可以休息65,438+00分钟,因为集中也是一段时间。

要想赢得这场游戏,需要借助技巧来规划和培养专注力,比如设定固定的工作/学习时段,形成习惯,通过习惯的力量来减少启动前需要选择而产生的过度内耗;再比如,在开始工作/学习之前,给自己设定具体的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定不能省略。通过找到两个问题的答案来确定这个目标。在这段工作/学习期间,你想得到什么?完成它需要多长时间?

3.3.4.2 ?心脏流道

当你获得一段时间的专注时,你会在这段时间内高效地工作,实际上进入了一种“流”的状态。

什么是“流量”?是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高层次调动自身能力的状态,接近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如图,进入心流状态是有一定前提的。从工作挑战和技巧的角度来说,达到平衡状态就容易进入这种状态,失去平衡就容易进入焦虑或者无聊的状态。

3.3.5评审-评审检查(PDCA循环法)

PDCA循环法

要回顾总结实施效果,需要借助工具实现循序渐进。PDCA循环法通常对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进行回顾,总结好的或不好的,进一步找到优化方法,重新调整计划,不断优化结果和产出,可以使自己或团队取得一步一步的进步。

第四,碎片时间利用

毋庸讳言,我们的时间系统运行一天后,必然会出现大量碎片化的时间,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比如临时工作中断导致的分心;因为个人自律,工间休息等。,很难把一天下来的时间全部补上,但是碎片化的时间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有人会觉得1分钟,5分钟,10分钟根本做不了什么,但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

4.1学习型组织成长模型

如果我们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那么这样的组织就是由一个深度学习循环组成的,即通过理解和感知,改变人的态度和信念,进而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进而获得新的技能和能力,不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整体实战水平。

学习型组织的时间投入和能力水平有一个提高曲线,适合大多数学习的个体。当我们接触到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时,会有一个很长的积累期,俗称入门。当你有了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接触和使用的时候,会很快理解并转化为实用技能。当然,每个技能都有天花板。

专注的时间投入和能力的提升是成正比的,这和一万个小时的理论和刻意的练习是一样的。如果你想一天天提高,你必须花时间刻意练习。

4.2能力提升721法则

当然,能力提升的方法有很多,但能力提升的721法则最有指导意义。

在所有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在职实践占能力提升来源的70%,包括行动学习、在职实践、学长指导。交流复盘占20%能力提升的来源,包括与人交流面试、跨界、复盘;教育培训只占10%,包括面授培训和在线学习。事实上,近两年兴起的知识付费,在能力的提升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上课后越来越焦虑,忽略了获取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行动和实践。

在我们了解了能力提升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之后,我们需要找到什么?也就是“内驱力”。能力提升需要自律,这是反人类的,需要刻意练习。

4.3寻找内在驱动力?

为什么要早起?

为什么要提升自己?

为什么要延迟?

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时间和事情本身,却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知道为什么,才会知道怎么做,做什么。

通过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找到提升自己的内驱力,找到内驱力的源头,一切都容易进入心流通道。

4.4判断什么对你重要。

找到内驱力后,你需要判断什么对你更重要,你需要短期、中期、长期的标准。这个标准来自于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规划,决定了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评价可以借助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三个关键词来分析,可以做成这样一个圆形图。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列出舒适区的工作或技能。这个区间代表做这些事情不会让你感到压力和焦虑,你往往掌控着事情的结果;学习区代表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快速提升,可能已经开始了,但是还需要提升。它有提高这方面技能的欲望,不能有效地控制事情的结果。恐慌区的工作或技能非常稀缺,但偶尔会遇到,会让人感到焦虑和压力,但需要勇气去突破。

走出舒适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4.6反思碎片时间的利用

1分钟,5分钟,10分钟能做什么?

当你想通了如何利用这样碎片化的时间,你会觉得自己的时间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不会再担心我用这样一点点时间能做什么,也不会因为每天的零碎时间而浪费时间。1天和1月没有区别,但是1年和5年的区别会越来越明显。

4.7腾出一整块时间,原谅自己。

有研究表明,当你拿起手机时,刷微信和微博的频率约为6分钟,即你的时间被切割成6分钟的间隔。可以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像moment这样的APP,很容易分析出你使用手机的习惯。有两个建议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可以创造屏蔽空间,早晚留出整整一块时间来处理需要长时间完成的事情。

一定程度上,我们要了解自己,接受人无完人的现实,接受短暂的随波逐流,不要太自责,要懂得及时调整。

这里分享一个很励志的公式,足以证明你未来长期努力的复利效应。似乎细微的差别对结果影响很大。

所以说到底,时间管理就是自己的心态管理,自己的情绪管理,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