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关于“追求崇高理想,认同崇高信仰”的论文
石志民在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明星村长大。从小,他就对家乡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着特殊的感情。有一年暑假,老师组织他们进行社会调查。在一个果农的家里,石志民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梨子丰收了,果农却望着堆积如山的梨子发愁。因为梨子卖的不好,只好看着它们烂掉。果农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石志民的心。他暗暗发誓,要用知识点燃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考结束后,他要求填报农大,但家人强烈反对。艰难的岁月让这个家庭害怕贫穷,他们希望石志民跳出“农业”的大门。迫于压力,石志民耍了一个“花招”。志愿填报了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他以为自己的考试成绩不能录为第一志愿。没想到,来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华中科技大学,石志民学的是热门的机械专业,但他的心却热不起来。每当他走进一片果林或草地,他都会停下来沉思,他无法抹去农夫的目光。一种自责向他袭来:石志民,石志民,怎么实现那个绿色的梦!他内心很压抑。有一次在学校上思想品德课,讲到理想和利益,老师很动情,石志民也极其投入。当老师说“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走进雨夜”时,他再也按捺不住澎湃的激情,毅然要求转到华中农业大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石志民的转学行为在学校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个人没有失去理智。他有一个很好的热门专业,不想学。他必须是个农民。”“恐怕我要出名了。现在的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只想出名。”回到家,奶奶起来晕倒了。我的母亲以泪洗面和父亲坐在那里,叹了口气...
谣言和家庭的抵制并没有让石志民退缩。两个学期,爸爸迫于压力转到了华中农业大学。石志民如鱼得水,学起来很轻松。别的同学都注意课本上的说明,他却把大部分业余时间花在了学校的植物园里,帮助老师参与果苗花卉的习俗。他仔细观察和了解学校生物园里每一个果实和花朵的生长特性和栽培技术,只记日记。
四年的大学生涯很快就过去了。面临毕业分配时,由于成绩优异,石志民被学校推荐到省城一家农业研究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如果说四年前的转学伤透了家人的心,那么这次毕业分配终于可以抚慰父母伤心的心了。是的,留在省会是很多同学的梦想。毕竟一个国家干部终于从教师家庭中走出来了。然而,石志民再次做出了一个不可理解的决定:回到家乡创业。老家的人都觉得石志民“带回家很傻”,甚至有人说,“就算你在外面打扫厕所,也别回来丢人。”但是石志民决心实现他的绿色梦想。
现实并不像石志民想象的那么美好。如果你想创业,你必须有最起码的物质基础——土地和资金,但石志民什么都没有。在村里转悠了几天后,他决定去外地的一个果树基地当技术员,等时机成熟了再回家创业。
1999 65438+2月,外来务工人员石志民听说咸安区桂花镇打算大规模发展桂花苗木,决定到了创业的时候就辞掉工作回老家。
然而,事实给了他无情的一棒。桂花育苗技术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因为他在保温技术的技术环节上出了问题,从幸运插上来的8万株苗中,只有不到3万株挂苗存活下来。看着枯死的桂花苗,石志民欲哭无泪。他感到羞愧:这是一个农业大学的天才学生给家乡人民的答案吗?
2000年8月,再次外出学习艺术的石志民来到四川攀枝花市的一个琵琶示范基地。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他静下心来,利用大学时学到的指导,逐步摸索解决琵琶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为公司带来了数十万元的效益。很快他就成了公司的技术能手,担任公司副总经理,收入涨到4000多元。有一次,公司一位老专家在种植会上激动地说:“我要追求生活。我已经80多岁了,但只要活着就要为人民做点贡献。”听到这些话,石志民心中的绿色梦想又被点燃了。
2002年1月,正是种植果树的季节,石志民又回到了家乡。面对熟悉的土壤,在认真分析果业发展前景后,他把创业的目标定在了水果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个十几亩的果树示范园,现在大部分品种已经结果。随后,他想把这一成功经验推广到周边村庄,在桂花镇茅坪村建一个50亩的示范园。今年,他计划投资654.38+00万元,在马桥镇前山村租下200亩土地,建成独具特色的观光果园。目前,果苗已全部种植到位。
置身于石志民的果园,感受着过时的芬芳,蜜蜂蝴蝶飞舞,流水潺潺,这是石志民梦想中的世界吗?
然而,他不再满足于这个梦想。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建立一个更大的苗圃基地,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帮助家乡的农民通过种植果树脱贫致富。他计划每年果树种植面积翻一番,力争5年后建成果园10000亩,每年免费扶持10多户贫困农户建成1至2亩优质果园,让他们早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