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门槛菊,愁烟,兰杜和哭。
秀纸学墨,水长山远
晏殊《梁祝·帛菊·泪露》赏析
原话:颜姝
门槛菊愁烟泪,帘轻寒,燕子飞去。明月不知离愁恨苦,斜照穿珠湖。
昨夜西风
枯萎的绿树,独自爬上高楼,看着世界的尽头。想送五颜六色的文具和尺子,哪里知道?!
欣赏:徐邦姬
这首诗叫做《死华莲》,是北宋著名诗人晏殊的杰作。晏殊在当时词坛被称为“大雁”,其子晏(小山)被称为“小雁”。父子诗人善胜,为中国文学史上增光添彩。这个词的前三句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我独上高楼望天涯。”被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誉为“古今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界”之首。下面,我们来详细欣赏一下这个词。我们先来看这第一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道是:“槛菊悲烟蓝。”门槛,音jiàn,“枯”是也;“陷菊”者,谓之篱菊。轻烟大漠,秋露。花藏在雾里,就像纱笼美人,应该更美。但是,作者的字是什么形状的呢?——岳悲岳哭。于是,这首菊兰草立刻被“拟人化”了,需要作者传达心中那份久远的情谊。什么友谊?作者明确说过,这是“烦恼”二字。很多诗韵一直都是从这个“愁”字衍生出来的。有很多关于写菊花的优秀作品。比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在她的《问菊》里写道:
打听秋的感受,不知道,喃喃地扣着东篱笆。
孤独的标签里藏着谁?同样的花在最后姗姗来迟?
花园里的霜有多寂寞,我怎么会思念我的病?
如果你不谈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为什么不谈论一会儿呢?这首诗中的对联最有活力,最能表达林黛玉的心事,这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我们只看这条项链的两句话:“园中露为庭中霜”,写于出生那一周的寒冷环境;《洪归病》,写朋友归凋零;“何以孤独,相思病”,它直接写出了当时心情的悲伤。所谓《碧泪露》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写的一首题为《苏小小墓》的诗。苏小小是钱塘名妓,长得漂亮。
但才华出众,可惜长盛不衰,造成了诗人后来的悲伤,逼出了如下悼亡诗:
墓地兰花上的露珠,像她悲伤的眼泪。
没有什么是统一的,
烟花难剪。
草,松散如盖;
微风是她的衣服,碧玉是她的玉佩。
油墙车,相待已久。
野火的野火绿,礼貌,闪电。
西下,风吹雨打。
这“兰露,似哭眼”不就是“兰泣露”这个词吗?这悲伤和眼泪,加上秋菊和兰草,似乎可以接受;但是,我们从中明显感觉到,诗中的主人公对秋梦有怨言,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离别呢?这也成了这个词的情感基调,后面的词,或承,或转,或合,都来源于此。不直截了当,叫
做开场陈述。再看“帘轻寒,燕子飞去。”“帘凉”表示节气已入秋,连房间都有一种秋凉的感觉。难怪燕子从此要飞回南方了。燕子去了,斯里兰卡不回;当你带着悲伤离家时,秋风入帘。这两句话看似客观地解释了节气的变化,其实分明写了“孤独”二字。如果你再设身处地,那句“轻寒”是不是只告诉你“秋天来了”(开头的“菊花”二字已经说过了),其实是在说主角渴望的心也感受到一种秋风般冷的惆怅;作者也写燕子。“你为什么一定要?双倍?飞走"?现代汉语的阅读,我们说叫“对比”。唐代诗人崔玉在《与友人事鸳鸯》诗中写道:“暂且回首烟岛,只隔寒潭共飞”,重点用“双”字来形容鸳鸯之间的深情,此词对燕子的描写也是如此。其他五代的翁虹写了一首诗:“也是春天,怎么会冒出来呢?”?落花独立,微雨燕飞。“小如燕者,犹要飞而待之,天涯为伴;然而作为灵长类动物,太难过了,想看却得不到。相比彼此,我宁愿不抑郁!
南北朝谢庄《乐府》曰:“美满音尘,一日千里。”唐代张九龄的诗《望月思一远》中说:“明月,长满现在海上,此时地平线是* * *的”,正是主人公所想,但在这首词中,他说:“明月不熟留苦,斜照透珠湖。”“不知离别恨苦”是指月亮虽然能同时看到我们俩,却看不到我们在一起,更不可能知道我们彼此分离的悲伤。所谓“恨”,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恨”,而是指人们心中的遗憾、辛酸、不平等的感受。皎洁的月光彻夜未眠(“斜照至天明”),不知疲倦地看到一个(或两个)远离地平线,彻夜不眠(或夜不成眠)的人。“诸户”原指一个大家庭,在这里也是女室的代名词。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无疑是一个女人。诗人、词人多为男性,但诗词歌赋中的主角往往以女性的身份出现,即男性为女性写作,这大概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独特现象。在这一点上,作者写了花、月亮、燕子和窗帘,以表达他的悲伤。主题出来后,我会看看人物的动作举止,看看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我独上高楼,望天涯。”主角怀念停滞,彻夜未眠(或者说睡眠不好),于是把字里行间的时间从“昨天”拉到了今天早上。出去看看,耶!怎么会想到昨晚的一场西风让原本青翠的树木枯萎了!原来春天去秋来的时候,事情变了,那个美好的青春真的留不住了。一个男人怎么配得上这样的树?!为什么不让人难过?!
《独上高楼》,“独上”二字,与前面《燕子一起飞》中的“双”字相对,把主角孤独的身影和落寞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高楼”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用来表达悲伤、思念和情感。唐朝时,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就作了一首送别歌:“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时代在哪里?在我身后,未来的世代在哪里?。我想到天地,没有限制,没有尽头,我独自一人,眼泪掉了下来。”这是众所周知的。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题为《夜看咸阳城西楼》)中的句子是:“登高楼,万里愁,杨柳似汀州。云初,日沉,雨来。”南唐李煜在《迎欢》诗中说:“无话,我独去西楼,明月如钩,孤梧桐深院,锁清秋。”宋代辛弃疾在他的《丑奴·书博山道中墙》中写道:“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楼,爱上楼,说愁出新词。现在我知道悲伤的滋味了,我想说我还是休息一下吧,但我想说现在是凉爽的秋天。”在《水龙隐登建康宴亭》一文中,他说:“夕阳下,破声中,江南游子见吴钩,栏杆照遍,无人会相见登。”他有很多例子,我就不多说了。
说也奇怪,好像中国的诗人在爬楼梯的时候特别敏感。看来他们是命中注定的。每当他们难过的时候,就自觉不自觉的爬一次楼梯,清晰的文字,优美的句子不期而至。
“遥望天涯”,加上“疲惫”二字,可以看出你在地板上站了很久,心思归心似箭。可是,眼界差,山穷水尽,心是天涯,天涯何处无芳草?当我回首往事时,我感到悲伤!唐代文在《望江南》诗中写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成千上万的船只经过,没有一个人期望出现。伤心欲绝的白平洲。”也是在爬楼,也是“筋疲力尽”。也是独立的,令人担忧的。不清楚颜姝在这里是否借鉴,但很明显两个词意境相通,意境相近。看来人与人,心有灵犀一点通。
路漫漫其修远兮,看不到也有道理,但不能放下痴心。所以,我怕爬楼的都是三分,七分自己送。十有八九,送不走的人,抑郁而归。这大概是《上楼》剧情的一个大概的必然归宿。
当你失望地回家时,谁会抱怨呢?秀纸学墨,水长山远。“如果你想送一张彩色纸条和一把尺子,你知道在哪里吗?!"
古代常用于给妇女写信的“彩笺”,种类繁多,五彩缤纷,精美绝伦,如唐代著名女子薛涛所作的《薛涛笺》。于是,“五彩文具”就成了女人信的代名词。“尺素”应出自《古诗十九首·青青边草》:...客人远道而来,留给我一对鲤鱼。叫男孩打开木盒,用尺子写了一封信。跪了很久看一本平淡的书,书里是什么样子的?言加菜,言回眸。”于是“几何学家”成了字母的特殊指代。一个字“欲”就是看东西(菊烟,罗桂,萧月斜光,西风绿树)先有了思想,爬楼再看后面,看着看着,就撤退了。
想用缤纷的音符表达真挚的感情,柔情似水。结论落在“知”字上,说我能写,但水长山远。谁会送这本书?当它真的是“和谁做的梦?永恒的爱人是孤独的。”这个词在一句反问和一声叹息中戛然而止,之后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王国维《古今大学问》第二关,参考柳永的《吴风起》,其中“衣越来越宽而不悔,人憔悴为伊”;第三个层次是指辛弃疾的诗《玉案》,其中“许多人千百度寻他,蓦然回首(在《人间故事》中写为“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中,读者可以揣摩各自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