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模式分析报告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属于私人物品,但随着生活垃圾产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私人处理方式造成了公共空间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在垃圾处理“搭便车”行为导致自愿供给失效、公共池塘集中垃圾处理供给面临经济效率问题下,生活垃圾处理陷入困境。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用供求理论、外部性理论等模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多中心治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外部性,池塘资源多中心治理
一.导言
作者出生并成长在安徽省北部阜阳市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在池塘里“冬天在冰上走,夏天在水里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实情况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传统的堆肥无法解决,更不用说玻璃等固体垃圾了。在缺乏城市垃圾处理等环保服务的农村,现实的处理方式仅限于焚烧时的臭气,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将无用的废弃垃圾直接倾倒在门口的水沟里或偏僻的池塘里。有水的沟渠臭气熏天,干涸的河道刮风时垃圾满天飞。
我国关于农村垃圾处理的文献很多,尤其是论文。研究者研究了农村垃圾的产生方式、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的法律问题、垃圾处理的财税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环境和生态问题、垃圾处理的工程技术问题.......................................................................................................................这些研究还不够完善,大多要么从现状出发,到简单的政策建议,要么从工程技术的角度解决问题,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本文着眼于皖北平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困境,试图还原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理论,最终落脚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解决策略。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供需分析
(一)自然的定义——微观个体的个人物品
农村生活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这里简化为把每个家庭看成一个理性决策的个体。每个院子里的日常活动都会产生一定量的垃圾,而这个相对封闭的院子里的垃圾处理具有私人物品的特点。按照私人物品的分类标准——一件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当增加一个家庭的垃圾处理时,MC资源成本>;0 ;同时,一个家庭在进行垃圾处理时,很容易具有排他性,所以这里把家庭垃圾处理定义为个人物品。
需要区分的是,“农村垃圾处理”往往被视为资源型项目,因为当农村环境卫生被视为一个整体时,它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农村居民正在享受生活垃圾处理带来的环境改善,不能排除其他居民享受这种清洁的环境,这就是生活垃圾处理的非排他性;但是,当排放垃圾的居民数量增加时,生活垃圾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垃圾处理成本的增加。提供这种资源的边际成本大于零,这就是生活垃圾处理的竞争力。
(二)已“疯狂增长”——生活垃圾处理的供需分析
农民物质水平的提高远远高于他们应该享受的公共服务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远远高于生态所能降解的量。在农村环境卫生设施严重不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生活垃圾量快速增长,垃圾处理需求日益增加。
下图分析了生活垃圾处理的需求。对个人物品的需求具有水平总和的性质。假设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只有两个决策者,家庭A和B,家庭A对垃圾处理的需求曲线为d1,家庭B的需求曲线为d2。家庭A和B的需求曲线表明他们愿意为一定数量的垃圾支付多少。要得到市场需求曲线,我们只需要把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每一户的需求加起来。如下图,当价格为P1时,市场总需求为Q1+Q2。
横向汇总任意价格水平的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得到某一价格水平的全村市场需求曲线,下面进行供需分析。假设本村的有效供给如下图所示,生活垃圾处理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均衡点A( Q*,P*),此时达到帕累托均衡。实际上,由于每家每户产生的垃圾量大,无害化处理能力有限,实际需求为Q*,而实际供给为Q1,从而造成了ABC三角地区的福利损失,此时资源配置并未达到最优水平。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现状
"本土方法"强调经济合理性----废物回收和堆肥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首先遵循可循环利用、可作为肥料的原则。比如塑料瓶,废纸箱,废铁等。能回收的都保留下来,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卖掉,获得一定收入。另外,堆肥是处理有机垃圾的一种方式,比如厨余垃圾、人畜粪便等等。小规模的农民家庭通常堆肥到一定程度后再还田,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这种以“绿色发展”为理念的待遇,首先是经济上的理性,因此家庭的整体福利会得到提高;其次,在没有产权界定的公共空间产生正外部性。
外部性的一般定义是指在经济中存在一些进入一个经济主体(个人或公司I)的效用函数或生产函数的变量,尽管这些变量的存在是由另一个对I没有影响且没有支付报酬的经济主体(J)控制的。至于效用,个人I的效用U不仅取决于他自己的消费,还取决于另一个个人j的消费,Ui=Ui (xi,xj).当这种影响提高了他人的效用值时,称为正外部性。
下面的模型揭示了这种正外部性。如下图所示,dd代表的是生活垃圾堆肥和垃圾资源化带来的直接的、看得见的收益。DD曲线表示的是考虑这种处理方法给公共环境带来的福利改善后的社会总收益。SS代表家庭垃圾处理的总成本。dd和SS曲线的交点为原交点(Q1,P1),表明自然条件下农户垃圾处理能力为Q1。但是,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社会对这种垃圾处理方式的实际需求会是Q*,即如果农民仅仅依靠垃圾处理,会发生Q*到Q1的福利损失。
(二)“新材料”难倒了传统智慧——露天堆放和焚烧。
筛选后剩下的垃圾不是传统堆肥能解决的,传统智慧对新时代的材料束手无策。面对白色垃圾,新材料的固体废弃物,或者含有化学物质的生活污水,农村家庭解决的能力有限,不得不寻求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即将这些污水排入沟渠或池塘,将垃圾倾倒在公共道路或沟渠两侧,或者简单处理。毕竟塑料垃圾可以集中焚烧。结果造成了很多污染问题,比如臭水横流,白色垃圾乱飞,燃烧时呛人的气味。这可以用负外部性模型来解释。最后一节阐述了外部性,负外部性在这里可以得到解释。当这种影响降低了其他人的效用值时,就会出现负外部性。
如上图所示,MB代表这种垃圾处理方式处理每单位水平垃圾的农民边际收益,假设随着处理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假设每单位垃圾处理产生的污染量不变。PMC是农民的边际私人成本,假设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每一个垃圾处理水平上,村庄环境所遭受的边际损害或边际外部性成本是MEC。对于一个农户来说,他的最大处置能力应该是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集,垃圾处置水平为Q1。
从社会角度看,SMC代表边际社会成本,由农民边际成本和环境损害MEC组成。在图中,边际社会成本曲线是每个垃圾处理水平的MPC和MEC的高度之和。
模型还表明,如果农户将垃圾处理能力从Q1降低到Q*,村庄的环境效益就是Q*和Q1之间、边际外部性成本曲线下的面积abfe,等于cdfe。此时农民损失的福利是面积dcg,村庄的环境收益是cdhg,社会净收益等于cdhg和dcg的差额,就是dhg。这也说明,减少农民的垃圾产量才是减少负外部性的途径。
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困境
(1)垃圾处理自愿供给为什么会失败?
1.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搭便车
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就会产生正外部性。类似于第二部分第一节的分析,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内部收入,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善。如果建立垃圾处理站或中转站,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会带来整体福利的提高,为什么不会有村民自愿供给?建立以下收入矩阵进行分析。
上表显示了集体行为的博弈模型。假设村里有两户居民,每户需要支付一笔费用C,用于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提供生活垃圾处理服务后,将获得收入R,因为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改善了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其中c。
(二)公共供给的困难——经济效率
虽然在考虑公共产品时,一般需要区分供给活动和生产活动,但为了简化分析和方便起见,这里不作区分。更现实的是,如果一个物品的生产门槛比较高,肯定会影响政府对该物品的提供。本文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析公共供给困难的一个方面。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垃圾总量大但不集中,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垃圾处理,进而决定了垃圾处理成本高。考虑总成本函数TC=FC+VC。即垃圾处理系统建设总成本等于基础设施所需的固定成本FC和运行维护所需的可变成本VC。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在分散的农村大规模建设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是不现实的。其次,考虑可变成本。如果经济运行是有效的,在不恶化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任何资源再分配都不会促进一部分人或某一群体的福利改善。只有当垃圾处理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所带来的收益超过其所有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时,项目才是可持续的。事实上,当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成本高于其活动收益时,让其老化是更好的选择。
因为乡村比较分散,人口密度低于城市。这导致了规模经济的困难。规模经济的特点是产量增加,单位产出成本下降。这种下降要求最有效地组织与发展和维护资本基础设施有关的活动。但是,由于农村的现状,小规模的联盟不能满足规模经济的要求。
五、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思路——多中心管理
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暴露出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症下药、多中心共治,从制度供给、市场化运作、自主治理等方面解决问题。
(一)制度供给:严禁随意处置——负外部性内部化。
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通过公共政策进行制度供给是解决负外部性的途径之一。当农村家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由于不包括溢出的社会成本,自我承担的成本较低。此时,如果将外溢的社会成本计入农户的成本账户,实际成本会增加,有环境污染的垃圾处理量会减少。
如上图所示,用庇古税在这个层面上对垃圾的单位处理能力征税,税额正好等于农户在效率产出水平上造成的边际损失。上图是抄图4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效率产出水平的边际外部成本是cd。如果对这样处理的每单位垃圾征收cd元的税,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家庭新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在每单位容量水平上PMC加cd得到的。按照理性人的行为选择,农村家庭的处理能力将保持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现在这个水平就是由MB和MPC+cd的交集决定的效率吞吐量Q*。事实上,这种税收迫使农村家庭考虑由他引起的外部成本,并敦促家庭有效地处理这些成本。一方面,农村家庭可能会减少垃圾的产量,另一方面,以这种负外部性的方式减少处理量。
(二)政府供给,市场化运作
通过制度供给,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有害垃圾处理对农民造成的负外部性解决了成本转移问题,减少了有害垃圾处理量,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垃圾产量的减少。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垃圾存量的处理。这时,政府需要提供具有公共池塘资源性质的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垃圾处理服务。
但由于农村垃圾量大但处理成本高,且基础设施的运营维护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一般的乡镇或村委会在财政上无法承担全部成本。这个时候还是可以由政府提供的。考虑到长期性的特点,政府“吃掉”垃圾处理设施的固定成本,或者进行补贴,然后引入市场机制,也就是“公有* * *-私有”的产业结构,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解决运营维护成本的问题。一般企业都会向村民收费,但这种费用是按户主人数分摊,还是按各家平均分摊,还是按垃圾产量分摊,限于本文篇幅和关注范围,这里不做讨论,仅提出治理思路。
(3)自主治理
公共选择学派的伟大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社会中的自组织和自治实际上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虽然当村民自愿提供垃圾处理时,个体理性会导致集体非理性,但良好的组织和制度设计会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对于小规模的集体和宗族色彩浓厚的村庄,会有类似老乡绅免费修路的垃圾处理义务供应。良好的自组织和强大的自治基础的存在,也会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解决垃圾处理的供给问题。并建立多中心监管机制,防止在提供农村垃圾处理过程中“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奥斯特罗姆对监督制度实现的解释是:监督、分级制裁和冲突解决机制。对于搭便车,可以建立村民监督惩罚机制,解决垃圾处理的有效供给问题。
不及物动词结论
本文的问题意识是研究皖北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现状、存在的外部污染问题和供给问题,着重用外部性理论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行为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笔者认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属于私人物品。在实践中,由于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缺乏,农民往往采取自产自销的方式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然而,由于垃圾处理不当,村庄的公共空间具有负外部性。但是,垃圾处理的自愿供给容易因为小农户单方面追求经济理性而失效,公共供给在经济效率上存在困难。因此,应从制度供给、市场运作和自主治理三个方面进行多主体联合治理来解决现状。我相信我以后一定会看到我脑海中原来的美丽乡村。
七。参考
[1]哈维·S·罗森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理查德·w·特里什* *部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约翰·利奇的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托马斯·斯坦纳的环境与自然资源政策工具[M].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5]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7]罗纳德·j·奥克森.地方公共经济的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9]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准公共产品政策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3。
[10]冯建农村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
[11]成远农村环境保护与垃圾处理的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
[12]李俊.农村环保产品的供给与需求[D].西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