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议论文)

老人摔倒在地,扶不扶?在传统的道德氛围下,这应该不是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了道德选择问题。从2006年的“彭宇案”到今年的“尹宏斌案”、“许云鹤案”,由于执法因素的介入,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不久前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专业的技术指导无助于解决社会和道德问题。由此更提醒我们,信任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不是吗?当你打开水龙头时,要确保流出的水没有毒;过马路的时候,相信所有的车遇到红灯都会停下来;坐高铁地铁,相信不会突然追尾;即使睡觉,也要相信这个房子并不“脆弱”;有事报警,相信警察不是小偷的帮凶...如果我们吃肉怕激素,吃素食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喝白水怕有害元素,那还能吃什么?说一点实话,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说:“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早上连床都起不了。”讲真,没有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没有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从社会到个人,没有信任,就像大海中的船,没有航行的标志。可能这个题目没那么简单。如果像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社会信任远不是一段时间的舆论引导或政治动员就能建立起来的。那么,如何才能重建中国的社会信任呢?《思想者》邀请三位学者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以飨读者。毕竟我们是“普通人”,不要成为“老不信者”。十个人有九个是恶人,不是说德行不好;十分之一的人有德,就是德还在。一定要有更多善良的人,更厚的道德土壤。古人说“道德承载物”,其实“道德”是可以承载市场经济的。重建信任:“原汤原菜”“信任危机”来自“信仰危机”不用说,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信仰危机,其形成主要始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片面发展、对信仰和人生价值的忽视或漠视。再加上中国传统信仰的世俗性与西方信仰的崇高性之间的简单联系,有些人会远离崇高,追随世俗;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一时间荣辱难辨;信仰和道德教育虽然有很好的顶层设计,但很难接地气,在眼花缭乱的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目前信任危机的蔓延主要是由于传统信任在市场经济面前的尴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利”字当头,“信”也低头,熙熙攘攘,信也没了!同意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