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人物生活的论文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普通人是主角,表达了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和情感。“理解”和“爱”是她的创作宗旨。在艺术表现上,她早期的小说充满了情感的表达,而她近期的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从王安忆的作品中,我们一般能感受到一种慷慨的爱。她赋予故事中的人物“英雄主义”,展现人物的美好与善良。她以敏感和高超的悟性掌控着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而精准。她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故事,一个日常的生活,但她探索了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人类生存状态和本体论世界的关注,这使她的作品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女性的温柔也总是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再加上她谨慎自省、深思熟虑的性格,使得她在文坛上以特立独行的存在。
相关作品:
长恨歌
作者:王安忆
页数:384
定价:20.00英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简介:
一个女人40年的爱情和亲情,被一支精致华丽的笔优雅地写了出来,跌宕起伏。四十年代,中学生王启尧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她命运多舛的一生。成为大人物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后,官员被杀,王启尧成了普通人。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消退。和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是命中注定的。八十年代,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的王启尧注定要失败。她和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情,最后被误杀。
离页:
王安忆的“三爱”及其他
如果有人问我房间为什么这么乱,关于王安忆的书和杂志铺满了床,书桌,地板,电风扇开到最大档,风一直吹,风卷起书的一角,而我只是坐在木椅上,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中国作家,1954,祖籍福建同安,母亲茹志鹃,父亲王小平,剧作家。王安忆一岁多的时候,随父母定居上海,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教育。小学时,她经常参加区市儿歌写作比赛,对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1969初中毕业,第二年到安徽省五河县头铺公社刘庄大队插队工作。他被选为县、地区和省级活动家。1972考入徐州文工团,参加了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她在《江苏文艺》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前进》,两年后在上海儿童时代杂志做小说编辑,不久发表著名小说《谁是未来中队长》、《雨,萨沙·武贾西奇》。1980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文学工作坊。1983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项目’文学活动。后担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她的简历虽然很短,但已经沉浸在生活中,成为了真正丰富的人生。
自从小说《这列火车的终点》出版后,她的驰骋之笔就没有了尽头。她已经超越了她的父母,成为当代中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摆在我面前的是她的小说集《雨》、《萨沙·武贾西奇》(1981,百花文艺出版社)、《黑、黑、白》(1983,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后记(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逝去(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小宝庄(1985,上海文艺出版社)、海上的梦(1985)香港三联书店)、乌托邦诗集(1993,华谊出版社)、小说《黄河故道》(198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蒲公英》(1988,上海文艺出版社)和长篇游记《游历德国的故事》(1990,江苏文艺出版社)。她的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这列火车的终点站》《通道》《小包壮》都获得过国家级奖项。许多小说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
这是王安忆。王安忆的发展真的很快。
我拿起7月29日刚从地上送来的文学报,1993。王安忆在第四次上海文学大会上的发言摘要。王安忆说,‘在四面八方都是风的环境里,知识分子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她说作家要有艺术理想,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需要作家的关注。一味讴歌风流韵事,是对才华和阅历的浪费,或者说是缺乏艺术理想。是的,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自我。最近她一直在想,如果一个作家只是从极其个人的喜怒哀乐出发,那纯粹是小技巧。她的创作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这种思想的成熟是王安忆开始关注宏大的事物和悲凉的事物。这种创作上的变化是向着人类的审美理想的。
从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开始,王安忆的创作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了一个飞跃。她的艺术理想发挥到了极致,真的让自己变得更大气,更有深度。大叔的故事对当代文学意义重大。它有着巨大的历史内涵,绝对经得起历史的反复咀嚼,也是王安忆创作思维成熟的标志。作家如果放弃了思想追求,自然会落伍,尤其是90年代,更不能放弃作家对生活的参与和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有分量的作品。近年来,王安忆确实写出了有分量的作品。比如今年出版的小说《纪实与虚构》和中篇小说《悲伤的太平洋》,都表现了作家的大度和对人类审美理想的重视。这两部作品标志着王安忆的创作达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峰。
王安忆不仅在艺术上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追求,在生活上也相当内敛严谨。这和她从小受的教育有关。恐怕大家都知道她是茹志鹃的女儿。她爱读书,待人热情,爱思考,谈吐哲思,喜欢实事求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作家,这是她应得的。
当然,大家对王安忆的生平已经有了很多了解,这里就不必赘述了。但要真正解读一个作家,绝不能忽视她成长时期的重要作品。那么,对于王安忆来说,“三爱”是她整个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三爱”的分析也就成了我评论的重点。
王安忆把我带进了一个世界。
一个充满生命、压抑、苦难、燃烧的希望和光明的世界——生命的本体世界。
“三恋”是一种象征,变态的性描写向人展示魅力。我不得不如实承认,她的性意识只是在生命的边缘打转,并没有真正进入人类的生命本能。因为终究没能抵挡住强大的道德劝说,王安忆似乎在一种自我压抑的劝说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中街追鹿》有一种倾向。她让女人的生活直接崩塌,投入家人的怀抱,充当丈夫的陪衬。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山丘上的世纪》直接进入了人类生命本能的‘性’。在最真实的生活面前,任何虚伪,任何隐瞒都是无济于事的。性为男人和女人提供了平等的做人的权利,就像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结合构成了人类的完整性,男人和女人同样的力量铸就了同样的生命节奏。
现在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大家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人组成的小家庭。父亲的形象消失了,代之以丈夫的形象。女性的角色也从母女分别变成了妻子和情人。但这种变化只是家庭关系内部的角色互换,也就是说,关于家庭的话语并没有改变,关于女性性的萌芽意识仍然笼罩在深层心理的家庭意识形态中。
王安忆的世界是一个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世界。她关心的问题,使用的语言,作品前后的叙事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有女性的自我贬低,也有对男性社会的屈从;还有一种无法掩饰的不安,拼命想解放自己。但不管怎么发展,作者的创作都是在演自己。决定这种戏的,是另一个‘缺席’的存在,他(我这里用‘他’代替‘她’)决定了王安忆是这样写的,而不是那样写的。这样,王安忆用笔写作时,她就不再是‘她’,而是‘他’,因为她写作中的码序必须与‘他’的社会码序一致。也就是说,社会是男性的,而不是‘他的’。女作家离开了社会背景就无法写作。按照拉康的说法,“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女性是以一种缺失或阉割的形式进入语言和文化体系的。”虽然女性在写作上努力成就了男性文化的成就,但她们已经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个男人对女性的偏见。
是什么样的‘偏见’呢?王安忆关心的女性地位,有时候不是在社会上,而是在家庭里。她认为回归家庭就是回归自然的生活。在一个非常安逸舒适的小家庭里,女性自然而然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做出牺牲,忘我,道德纯洁,做一个贤妻良母,说白了就是做一个‘家庭中的天使’。这种‘淑女’女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王安忆的心理需求。由此,也满足了‘他’的社会秩序,即女性——家庭;男人-社交。所以也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是对男人作为‘真女人’的一种崇拜。他们从小就在一起。
在一个小城市,他们总是坚持练习。她让他帮忙伸开腿腿。他们像触电一样碰了一下。她成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母亲。她像处女一样温柔。
——《小城之恋》
王安忆小说中的叙述者都是以第三人称出现的,这一点本身就很明显。叙述者通过自己的化身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她创造了这个宇宙,在这个宇宙里,她可以知道一切,她有成为神的能力。她可以在非常理性的情况下,随意评判自己的男女主角,善恶美丑。这种把自己完全置于作品意义之上的历史观察,使得叙述者完全成为真理的创造者。《小城之恋》里的男女主角都有过一些风雨飘摇的性爱,然后男方以一种霸道的方式带走了她,然后甩了她,这让他们更加害怕她。在叙述者眼中,男人是一个无能的堕落者,女人是一个受害者,只是一个在叙述者眼中非常温柔,宽广,神圣的受害者。
其实王安忆通过她的叙述向人们传达了这样一种她已经下意识认可的价值观:她认为当今中国的女性就应该是这样的。虽然女性是整个人类的一半,但她们对另一半有着强烈的依恋。虽然人的需求,尤其是性的满足,是彼此满足不可或缺的。但是女人缺乏男人的生理特征,所以她没有创造的权利。这是空间,没有动力去填满它。这种生理差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社会因素。男人和女人没有区别,但是女人和女人之间有尖锐的矛盾。在今天的中国,做女人有时候意味着放弃做男人的权利。面对这种矛盾,女性试图寻找出路。他们结婚生子。他们想通过家人确认自己的个人身份,却反而越来越掉入陷阱。“一些女性心目中的‘家庭’概念是,这是她们的‘上帝’。维护家族的地位,忠于家族,就是忠于职守。王安忆的《中街追鹿》在这方面比较典型。她依然是第三人称叙事方式,依然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一般把自己变成道德操纵者。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年女教师,盲目的盯着自己的老公,在怀疑老公有外遇的时候,整天跟着她,好像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控制自己的男人。让他爱这个家,像她一样全心全意地爱她。只有这样,女主的心态才能永远保持稳定。她把家庭的稳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丈夫留在身边,管住他,让他和她一起在他们共同开辟的天堂里寻求幸福,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但是她老公不是这样的。他穿着牛仔裤,和年轻漂亮的女孩一起去餐馆,学习跳迪斯科。他口口声声说要过洒脱的生活,他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洒脱。当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女人整天跟着他的时候,他并没有克制,更多的是以洒脱为荣。像和自己的女人玩游戏一样转圈玩。中国有些男人就是这样。男人在家里娶了老婆,负责操持家务,婚后却马上另寻新欢。他们马上不满,马上觉得‘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另一方面,女人不会。她们只是尽力保住家庭,缺乏男人的冒险精神。男人往往在一种冒险的行为中获得快感,而女人总是喜欢过平稳安稳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干干净净的女儿嫁给了男人’永远属于他。这种传统的‘贞操’观念被男性社会规定为女性的荣誉。'家庭'作为一种模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分步婚姻似乎为女性找到了一席之地。大多数女人结婚不是为了寻求爱情的结果,但家庭是埋葬爱情的地方。这些‘淑女’一般不是为了爱情,而是通过家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事实上,这种做法本身与提高女性地位、巩固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一致的。巩固家庭秩序的目的只是为了巩固它所代表的社会秩序。这样,家庭就成了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无时无刻不在控制着各种社会生活,当然也控制着王安忆的写作活动。
王安忆让女主角放弃社会事业,自动离开制作场。首先,她在经济上成了男人的附庸,所以她自己也有希望女人回到家庭世界的欲望。她可能认为女性这样做更自然。这在中国并不奇怪。如果一个女作家想用愚昧落后的负面形象来达到一种反思,这样做不是很有吸引力吗?但历史毕竟是向前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作家的意识也在发生变化。王安忆的作品前后期变化很大,但也有一些矛盾,可能是因为中国这块土地。现在谈男女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我们的女作家大多把自己束缚在男性的语言里,缺乏发现自我价值的勇气和力量。甚至可以说,有些人根本不想去发现,因为社会化的文学传统很难轻易打破。她们在不自觉地遵循这种传统,而这种传统是一种‘他者’的话语,所以自然不会考虑用男性的经验来说话。所以作家反映男女问题的矛盾心理是如此复杂。
但无论如何,作为王安忆,这几年他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的'三恋'、1988的《中街追鹿》、1989的《山上的世纪》依然有明显的突变。也讲男女,讲性,讲人的生命意识,但《在职世纪》似乎比之前的作品超前了一大步。她的心理障碍正在被逐渐突破。她不再把女性看作是绽放在家庭世界里的迷人的玫瑰和温柔的天使,而是把她们表现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是一个站着的、活着的、有情的人。以前她创作中那种安静矜持的风格,写性时那种想写魔鬼又怕他出现的犹豫,似乎正在变成王安忆的创作史。她开始勇敢地面对人类最本能的‘性’,直接揭露人性的弱点和生理欲望。她的作品中的“性”从来都不是隐秘的,而是欲望的高潮。当心花怒放的时候,他们会心花怒放,不是在延长生命,而是直接去书写鲜活的生命。
《山上的世纪》大胆地描写了男女主角在路边沟里“狂野交合”的场景。在王安忆的作品里,一个暖暖的女人在男人面前一丝不挂供他观赏。女主角突然变成了男人眼中的英雄,她正以一种无穷的力量向男性世界证明着女性的巨大魅力和勇气。这一刻,幽闭恐惧症和性狂躁症让他陷入了对阉割的深深恐惧,在一个迷人的女性胜利姿势的诱惑下,他彻底陷入了欲望的深渊。王安忆是在这时才成为一个女作家的。在她眼里,男女地位颠倒了,传统的男女秩序被颠覆了,传统的男人粗暴虐待女人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在这里,女性完全成为了动力,女性不再被动地接受一种人格的缺失,女性的性欲主要塑造男性。女人比男人强,男人在这里变得无能,缺乏,无法满足女人。
在叙述者的眼中,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幼稚的废物。他怎么可能像个男人?王安忆在这里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男性作家的语言,直接挑战了男性文化和男权社会。
在她之前的作品中,女性从来不是主体,这是作者的社会本能对自我的阉割。而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明显表现出个人创作意识的转变,她以女性体验为叙事重点,这与作者本人的思想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她叙述角度的一致性,作者从头到尾都用第三人称来写,用理性的操作来完成她的制作,这本身就非常明显。目前她的主体完全倾向于女性,她开始意识到女性本身的价值。首先,她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人,然后,她应该是一个女人。她对自身人格力量的认识是深刻的,对女性自我形象的认识也是清晰的。不再像以前那样犹豫不决,视女人为男人的附庸。女性要想真正解放,首先要承认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安忆真正发现并亲身体验了人的生命的本质意义。所以她叙述的时候有一种绝对俯视的姿态。中国近年来的改革开放无疑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王安忆的创作也在这种开放中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她升华到女性自知的阶段,开始关注人的生命本能。她笔下的女性具有新时代女性的特质,这对于王安忆来说绝对是一个突破性的胜利。但是,由于我们整个社会还没有完全摆脱强烈的男权意识,虽然女作家们都在真心实意地宣扬女性的能力,但她们在潜意识里还是逃不出男权社会给全中国人留下的阴影。因此,王安忆也逃不出这个社会的制约。在《山丘上的世纪》的结尾,小说仍然以父权秩序的复辟而告终。女知青李在与农民队长发生了幸福甜蜜的性关系后,仍未能达到被调回城市工作的目的。她终于成了农民队长的女人。在她的引诱下,他体会到了性的真谛和肉欲带来的肉体快感。是她唤醒了沉睡了几代的生命,却从未体验过生命幸福的真谛。然而,是李唤醒了这位农民班长的死气沉沉的生命。他和她都在性欲的满足中重生,他们创造了彼此。真正认识到并醒悟到人的生命的意义,性的意义,男女性交的美感,那个被关在李家七天七夜的农民队长,也算是幸福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和他们死也不冤枉。
但尽管如此,李还是没能挣脱男人的权力之网。她生活在男人的力量之下,而且会活这么久。农民班长行使的权力是男权的象征,他手中掌握着她的命运。虽然农民班长一开始过着模糊的生活,他从知青那里获得了新生,但最可悲的是,他已经学会了利用权力或者干脆从来没有放弃过控制女人的欲望。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因为无论女作家多么努力地试图以一种变化的方式去创造一些东西,她们仍然无法逃离强大的男权话语。也就是说,虽然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可以针对男性社会塑造女性形象,但她所使用的话语和叙事规则都是男性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中,女性的话语和叙事规则,连同产生它们的社会符号秩序,都需要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