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3000字的考研就业论文

写作思路:可以从自身发展和社会行业发展来看待考研和就业问题。中心要明确,语言要有逻辑性等等。

文本:

考研主力军多为应届毕业生。在大学生活中,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学到多少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不具备当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所要求的工作能力,或者对已经找到的工作还不满意,所以不愿意急于找工作,想通过考研在校园里继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拖延择业时间。这也是更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一个原因。

"研究生学位是我们找工作的敲门砖。"长安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刘洋告诉记者。两年前,刘洋不打算读研,但大四求职时屡屡碰壁。他意识到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全力备考,去年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而刘洋的研究生马倩倩却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马倩倩在本科阶段觉得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全面,于是选择继续读研,进入更高的学术殿堂。她还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获得博士生的教育资格。

中国教育在线网站调查显示,在选择研究生类别时,学生报考专业硕士的意愿较高,达到56%。专业硕士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考生之所以选择专业硕士,一是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二是因为难度比学术型硕士低,三是因为学制短。

周明是陕西师范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他已经工作了,但是去年选择了回校园读研。“我来读研的原因很简单。工作几年,想升职,学历不够。所以我考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接受了更多的教育,为未来做准备。”周明告诉记者。

目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可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所以选择考研作为自己大学期间的唯一目标;有些同学其实并不想读研,只是因为“研究生教育总是要的”的影响而盲从,导致读研是为了一纸文凭。

西北大学研究生许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经历过的人,我还是建议大家先不要着急盲目选择考研还是工作。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行业情况、发展趋势、就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再决定是考研还是工作。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一定要摆正心态,看清自己的定位。”考研的过程很枯燥,承受的压力也很大。考研和就业没有最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本来想通过考研来弥补本科学历的不足,但经过慎重考虑,还是选择了就业。”当我提到考研时,就读于Xi安外国语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余音开了口。“我大一就想考研,而且一直很自信,一定要考上。但是因为不了解各种行业,不知道研究生要学什么专业,所以还没决定。”

其实有很多人和余音一样,只是有考研的想法,但又觉得无从下手。后来,余音觉得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不错,她感兴趣了。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她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

但此时,一年一度的“金九银十”企业招聘会走进了学校。余音刚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招聘会,却幸运地拿到了美的集团的录用通知书。在咨询了很多亲戚老师朋友,查询了相关信息后,她觉得这份工作确实很适合自己,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有帮助,于是放弃了继续考研的想法。

在民间的“六大最难考”中,排名法考试和高考后的考研,虽然总数远低于中考和高考,但其影响力却在逐年上升。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每年全社会总会围绕考研人数、题目难度、热门行业等话题,乃至猜题、训练、资料、复习等“考研生态链”形成多波聚焦。

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考研报名人数达290万人,较2018激增52万人,增幅21.8%,创历史新高。从报名人数的增长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大新闻。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有“虚火”和“很多泡沫”,显然我们没有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这种变化。

理论上,影响我国研究生总数的因素是人口基数、人均GDP和高校数量。一般认为,影响我国研究生总量的最直接因素是个人高薪和生活质量的内在需求和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要求,这两者在高学历方面形成叠加,进而在考研中形成一道“风景”。也就是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和招生总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考研大军的总数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人口第一大国,在消费电子、通信设备、高速列车、物联网、芯片、软件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实力,在电动汽车、风扇、核能、太阳能光伏、节能产品等方面也早已跻身大国行列。总的来说,我们研究生的总数不多,但远远不够。

以美国为例。自2000年以来,美国25岁及以上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数翻了一番,达到21万。美国成年人口中,13.1%拥有硕士、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占中国人口的比例在0.5%-0.55%之间。如果把考研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视野下,整个社会还是需要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

至于要不要考研,考什么专业?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工资?你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在中国产业结构逐渐向全球产业链上游转移的过程中,当知识成为社会治理和文明进步的一个亮点,考研无疑是个人磨炼自己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比上年增加52万人,增幅为21.8%。考研话题的热度也是一涨再涨。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在职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考研大军。近日,记者就如何理性看待“考研热”分别采访了Xi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芮晓鹤和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波。

芮效俭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各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许多国家为了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放宽了研究生教育的准入条件。在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这不仅顺应了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我国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近年来专业硕士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反映了考生心态由单纯追求理论研究和学习向注重实践能力转变,促进了以专业应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培养了高层次人才。专业硕士热度的上升也说明越来越多的考生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芮晓鹤说,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考研是为了提升自身价值,想让未来的求职更加平坦广阔,但也有很多规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等负面原因。大学教师应根据自身经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念,根据学生的学历和性格特点,合理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规划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高学术和应用能力,而不是简单的“镀金”本身。考研更多的是依靠自主学习。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拿到硕士学位,也无法提升竞争力,仍然会遇到就业问题。

芮效俭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考研热的不断升温也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还存在研究生教育资源匮乏、培养模式不完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如何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学研更好地合作发展,都将是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考生应冷静看待考研,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理性决定是否走上考研道路,选择合适的学位类型。高校不应因为研究生人数的增加而盲目放宽准入条件或缩小招生规模,而应反思教育活动开展中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应对。

杜博认为,大学生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或者选择以后从事哪个行业,没有好坏之分。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正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所以每个人都会走不同的路。

杜博希望,如果大学生对就业或考研犹豫不决,最好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拿文凭还是真的觉得要通过继续深造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二、你未来的理想工作是什么?需要研究生支持吗?第三,你喜欢看书、看文件、思考问题吗?当你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知道自己的选择了。

其实就业或者考研的选择都需要和自己未来的长远目标相匹配,而长远目标最好和自己的性格爱好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