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学术不端行为
几个月后,他惊讶地发现,那些看起来很不寻常的学术论文,大部分都是杜撰的,论文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以及课题组主要成员。大约在去年10年底,旅居荷兰的全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朱国光教授在网上看到浙江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何海波论文造假的新闻,随即在网上搜集了一系列与何海波相关的学术论文,发现这些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都有明显的造假痕迹。
我们先来看看这组文章的玄机——2008年5月,德国杂志《NSA Pharmacology》发表了一篇题为《丹酚酸B和贝洛普利对小鼠慢性心肌梗死保护作用的比较》的文章,作者为何海波(何海波),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包括吴(吴)和李(李),其中吴由李主持。
根据文中透露的实验过程,研究小组对小鼠进行了开胸手术,人为造成小鼠心肌梗死。然后,将这些小鼠分成若干组,分别服用中药B(丹酚酸B)和西药贝那普利数周,收集药理实验数据和病理切片。实验结果表明,丹酚酸B和贝普利对心肌梗塞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
对于中医学术圈来说,这篇文章揭示的药学理论令人振奋,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大大提高了一直饱受诟病的中医地位。
没想到,这篇文章出现了“误打误撞”的镜头,是因为另一篇文章的发表——2008年波兰《药理学通报》第60卷发表的题为“丹酚酸B和贝普利对小鼠大面积心肌梗死的心脏保护作用比较”的文章,作者为、吴立茂、李连达等6人。实验过程和目的与上述文章所反映的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前者针对的是慢性心肌梗死,后者针对的是急性心肌梗死。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的实验数据却高度一致。
“对于小鼠来说,两个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的剂量和不同的时间得到相同的数据是绝对不可能的。”朱国光对本报分析说,“要么只做了一个实验,一篇论文原封不动地复制了另一篇论文的数据;或者两个都是假的。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美国国家安全局《药理学》杂志主编马丁·c·米歇尔教授和《药理学通报》杂志主编瓦迪斯劳·拉森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抄袭和一稿多投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应该严肃处理。因此,我们撤销何海波等人在我刊发表的抄袭文章。”
进一步调查,朱国光还发现,2008年3月,荷兰《民族学杂志》发表了由、、吴、李等7人联合署名的题为《丹酚酸B对大鼠大面积心肌梗死的心脏保护作用》的文章,独立论证了丹酚酸B治疗心肌梗死的药理作用。但这篇论文也是假的,其数据完全克隆自上述两篇以何海波为第一作者发表在《NSA药理学与药理学通报》上的论文。
荷兰莱顿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民族药理学》主编Rob Verpoorte教授给本报记者回信称,论文已被撤销,并已向浙江大学提出交涉。
此外,2008年3月,、吴、李等7人联名发表在《英国草药疗法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所用数据几乎完全移植到上述3篇文章中的数据。
在发现这篇论文的虚假事实后,草药疗法研究撤销了它。主编伊丽莎白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作者使用了其他科学家的数据,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取消这篇文章。我们对这一事件非常严肃,因为这是一场科学欺诈。”上述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被揭开,最初源于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载的一封信。2008年6月5日至2008年10月,戴教授致函《本草研究》杂志主编,指出2008年第22卷发表的署名为何海波、吴、李等人的《小鼠心肌梗塞药理实验》一文,系抄袭其课题组此前在《国际心血管杂志》发表的相关论文。戴德仔是何海波的博士生导师。
随后,《本草研究》和《国际心脏病学》两家杂志的主编发表联合声明,认为何海波等人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是“科学造假”,决定撤回论文。
戴德载的揭发信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使李课题组的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浮出水面。2008年5月,《药学与药理学》和《白血病与淋巴瘤》发表了两篇标题相似的文章。
这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白血病细胞HL-60,另一篇是关于白血病细胞K562。两篇对不同细胞进行药理实验的文章数据甚至小数点后都是一样的。显然,两篇文章中至少有一篇是假的。
据调查,这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带的博士生、课题组成员牛洛平。另外两位作者是吴和李。
李课题组除了公开编造实验数据外,还有多次投稿记录,包括“将国外发表的论文输出国内市场”,再次在中国学术媒体上发表。按照学术界的一般规则,抄袭、伪造、一稿多投都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这些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主要以何海波为第一作者的署名形式都在不断变化。以李为例。当他的名字出现在国外学术期刊上时,有以下几种拼法:李、李大连、李大连、李德等。和他所在研究组的实验室主任吴博士等研究人员也有类似的签名形式。
一位熟悉内情的学者认为,如果来自同一个课题组的学术论文捏造实验数据,或者把一个实验复制到多篇论文中,那么只有把这些论文全部检索出来,进行对比,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有了这个耀眼的签名,你就可以避免在Pubmed(美国国家图书馆全球最大的科学论文数据库)上搜索。
据朱国光统计,截至目前,李课题组已发现论文造假、一稿多投等与学术不端相关的论文14篇。朱国光受全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委派回国打击发生在母校(朱国光毕业于浙江大学)的重大学术不端行为,并向卫生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等机构发出了署名举报信,但朱表示,到目前为止, 只有中国工程院表示,已经收到报告,正在立案调查。 浙江大学校长杨伟两次致电朱国光,称“是何海波亲自造假,而不是李院士”。
那么,这种大规模学术论文造假的动机是什么?是何海波个人行为还是李课题组集体造假?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几十篇问题论文中均注明了科研经费的来源和数量,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地方项目基金。既然大部分论文都是杜撰的,那就说明李的课题组根本没有从事过相关的实验。公开列出的项目资金是如何使用的?
至于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的声誉,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最近的一份报告,浙江大学在2008年获得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大专院校等研究机构的学术成果,中国清华成为美国第一所博士预科学校)第一名。很多假论文的分数都被淘汰了吗?
面对质疑,去年2月2日65438,浙江大学校长杨伟致信《NSA药理学与本草研究》主编,承认何海波不仅存在投稿两篇的行为,而且“我们还发现他过去发表的其他论文存在欺骗行为”。但校长表示,这只是何的个人行为,他本人也承认其他作者并不知情。据此,浙大于去年6月165438+10月65438+3月辞退了何海波。
65438+10月13日,浙江大学给本报记者发来声明:“何海波在浙大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存在部分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两篇稿件、擅自署名他人姓名、擅自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文等……”
“情况说明”称:“论文造假主要是李院士带的博士后何海波的个人行为,其他作者不知情。”“这些外国期刊没有出版,只是租来的。”相关人士表示,这只是初步结论,学校还在调查。
朱国光教授对浙大的调查结论提出了六点质疑。第一,这么多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个课题组成员对署名提出异议?其次,论文体现的科研设计、思路、实验方法、项目都是高水平的,英语水平也很好,绝不是单单来自博士后;第三,在欧洲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每页300到500欧元。粗略算来,一打论文要三五万,何海波力所不及。第四,论文从邮寄到正式发表,通常要经过多次修改。从论文的通信联系人都是实验室主任吴这一事实来看,认为何海波善于署名他人,而其他作者不知道,是没有说服力的;第五,英国雷丁大学中国学者马玉玲向《本草研究》主编玛利亚教授书面证实,2007年初,她的老师李向她介绍了吴等人,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第六,论文已正式发表,有具体发表日期、序号和页码。我们怎么能说它们没有出版呢?
朱国光教授现已返回芬兰。朱告诉记者,除了上述14论文外,他和其他学者近期还发现了李课题组其他涉嫌造假的相关论文,并将采取进一步行动。
这位学者转述了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的呼吁:无论是何海波的个人行为,还是有组织的造假,都应该成立独立的调查机构,彻底查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