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上的家谱记载了哪些内容?
家谱是记录血缘关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载体。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记载着祖先的事迹,流传至今,供后人阅读。畲族更重视家谱,这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没有编家谱的传统。受到明清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畲族仿效* * *编家谱。谱牒被列为畲族家庭的三件大事,与建立祠堂、祭祖并列,谱牒是第一件。如《福安牛城村钟谱牒序》说:“五代不修谱牒,是祖宗之罪”。又如《连江辋川石兰族谱》:“族谱之缺,甚大也。俗话说,没有神社就没有族谱,没有谱就没有家。三十年不修乐是不孝。不修谱则亡,经书腐烂,事迹难查。天下唯知,近则养己;不亲则衣,棺材。这叫孝顺。知考以敬祖为基,敬祖必敬祖,敬祖修家,修家必爱人,孝为全夫。”可见畲族对编谱的重视程度。
畲族族谱最初的形式简单、直白、明显,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不“奢”,只“真”。如漳浦、连江等地的兰氏畲族所写的《砚山兰氏族谱》,只叙述了从开基祖到二十一祖,从唐代到元代的族谱,但每代只有一人,族谱很简略。
比如十七世祖万二郎,春佑五年四月八日生于宋理宗,终于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一月十八日,他的妻子赖氏生了三个儿子,都是英雄。永喜一郎,次郎,三溪三郎太。也有人说“气浪长子入漳浦,迁镇海龙教育社。二儿子住在福建省城西门外的后关县。三坊移至兴化府。”
后来回忆《燕山石兰原谱》分别记载了气浪和三坊的祠堂,祠堂上有匾额和对联标注,描绘了祖先的坟墓。每一代人的叙述在格式上并不严谨,而是相当详细和有些随意。上述畲族族谱毕竟是少数民族,今天能看到的畲族族谱,明显是受* * * *族谱的影响,其目的、风格、矫饰、为自我推销而模仿,都像* * * *族谱。
如宁化县城南乡的《雷氏族谱》上说:“族谱的培植,不足以承载一家苗人嫁娶葬。”以及尊主尊宗尊远的心意,所以无所谓!在木本水源上,没有寻求人间道德的想法,也没有枕边人看到故事延续前的孝心。“还有闽东福鼎等地的《兰氏族谱》,直接以介绍朱、范仲淹、苏洵、欧阳修、韩琦对谱的修改意见为目的。
又如福鼎的《钟家谱》,序中说其祖:“公,东汉出、,西汉出。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虽然孔子从唐瑜那里删了书,而《史记》也已经记载为昨日,但很明显,日月无光,没有宋朝的迹象。文学的匮乏可以相提并论。”钟在中原已经成为汉家,所以他们的族谱都标有“颍川”之名。其他畲族族谱也是如此,如雷自称“冯”和兰自称“汝南堂”,都是为了说明畲族出身于中原望族。
畲族族谱中也有一些祖先是跟随闽王入闽受审的,如雷氏族谱:“唐光启二年,有潘、兰、雷、钟等姓氏360余人。从福建王审判开始,他们就是乡向导,分乘五艘大船从宁波漂洋过海来到福建。船在洋中被风阻,乃连江马鼻登岸,故当移至罗源坝。”畲族的族谱虽然在很多方面与* * *相似,但仍然保留着盘瓠祖先的痕迹。如宁德猴墩雷氏族谱、龙公塑像、龙公颂、凤凰山勇王墓图、龙姓源流图、古派姓氏图、福安园冯一雷氏族谱等。
但漳浦县畲族兰氏族谱已与汉族完全融合,没有其祖先起源于畲族的记载。他们把自己家的堂号叫做“植玉堂”,意思是他们的祖先来自陕西蓝田,又因为县城以美玉闻名,名门子弟都被称为“蓝田植玉”或“蓝田植玉”。漳浦兰家还编修了黄帝宗谱,以唐代扬州使兰明德、人兰采和为直系祖先。整理完祖先的家谱,人们可以从家谱中看到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汉族家族。难怪人们说“漳州的蓝氏看不到畲族的肉”,漳浦地区的蓝氏也是解放后才被科学认定为畲族的。
因为畲族接受国学教育相对薄弱,相当一部分畲族家庭请* * *知识分子代写家谱。如宁德猴墩雷氏族谱,是光绪二十三年铜山苗叔衡所编,后由其子苗修订。苗在《雷续编》序中说:“《闽川后墩雷氏族谱》是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所编,余闲在侧所撰。三十余年来,从颉利、从右倾、从元代、并室主任,合议不断。
并且品尝了冰镜先生的家,难忘,宾朋尽兴。于是我选了一个吉日,开了一个纪念馆,集合了丁友之后的所有新人,致力于纪念馆的事实,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再比如晋江的《雷氏族谱》,就是请陈老师的私塾给我写的。谱上说:“先人之事,不可忘,赵穆之分,有所区别。"
如清代宁化县城南乡所刊《雷氏族谱》,汀州宁化县畲族著名学者写道:“先父沈安修谱时,与族中叔伯兄弟立下家规。“先是父亲拿弓当摔,村里人咸。如果你是后代,你不能成为先师,羞辱你的祖先,并逐渐消失,你怎么敢看所有种族的人?同一个家庭里有很多人,有不同的圣贤和愚人。圣贤不懒,则愚人自愧不如,苦苦思索。这一家的兴亡也是有关系的,所以我要收录第一卷。”民国时期,出现了、兰、钟等著名的畲族之乡。
畲族不仅与汉族有关联,还与族谱有关联,从而将不同支系的同姓联系起来,增强相互间的团结和凝聚力。如清光绪年间福建后官县主犯钟大坤,接触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的钟姓官员,主张编系列家谱。不管她和汉人住在哪里,所有钟姓都以颍川为郡,* * *以一个古代汉族名人为祖。畲族修谱是其民族更加汉化的表现。其初衷之一是避免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但这种行为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形成,所以畲族族谱的意义远大于作曲者的初衷。
参考
1,清乾隆十六年福安牛城村钟氏族谱序。
2.清同治十年连江辋川石兰家谱序。
3.民国三年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序。
4.民国颍川钟氏族谱,道光年谱。
5.《民国雷家谱》序
6.白长川?洛东蓝氏及蓝氏家族源流考。1993漳州市历史研究会《蓝鼎元逝世260周年学术研讨会》,未出版。
7.宁德猴墩雷氏族谱,民国16年。
8.晋江凤山的“雷家谱”。
9.民国三年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序。
10,苗品美主编蓝云泉。闽东畲族记录,宗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