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老虎》主要是歌颂老虎的威武和力量。这是正确的吗?

“以诗论诗”

——布莱克诗歌《老虎》的新解读。

安晓红

《老虎》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一首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诗。老虎生动的诗歌意象和独特铿锵的韵律受到读者的喜爱,老虎神秘莫测的象征意义受到文学批评家的关注。评论家普遍倾向于认为《老虎》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因为它是在法国大革命后不久出版的,充满了火、锤、链、熔炉、矛等革命意象。如果从传统批评中阶级分析的角度来解读,老虎自然被视为强大革命力量的象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歌颂造物主上帝的伟大。诗里真是对造虎人表示敬畏:“你那可怕的对称[1]能造出什么样的神仙手和神仙眼?”事实上,这首诗的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解读它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尝试用新批评和原型批评更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我们会发现布莱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关于诗歌创作和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想法。

一、“虎”匹配“虎”的形象

布莱克将铜版画与诗歌创作相结合。在他的虎印本中,“虎”字占了画面的九分之一,每一个字体都是诗的五倍,在标题的下方是一幅老虎的画像,从而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凶猛可怕的老虎形象。然而,标题“老虎”是用旧拼写“Tyger”而不是“Tiger”拼写的。布莱克在当时两种拼法都可以接受的情况下故意选择了前者,暗示诗中的老虎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性和神秘性”的意象[2](106),是一种象征。继奇怪而可怕的老虎形象之后是两只“老虎!”它们是对称的,在诗的第一行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泰格!" .就这样,题、画、诗* * *勾勒出一只“可怕的对称”老虎的形象。”可怕的对称”,一个描述老虎外貌的关键词,出现在他的第一首和最后一节的最后一行,成为揭开诗“老虎”象征意义之谜的一把金钥匙。显然,“可怕的对称”是一对矛盾的修饰语。“对称”一词是一个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词汇,指的是老虎的身材和图案包含了适当比例的平衡美和形式美。“可怕”二字意在强调虎平衡之美令人生畏,“虎”的形象“蕴含着一种惊涛骇浪的力量和燎原之势的恐怖”[2](106)。总之,“可怕的对称”成了“老虎”形象的本质特征。

“虎”的意象首先与诗“虎”相一致。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几乎一模一样,除了想象和神秘的“老虎!”在第一节。“老虎!”意象在最后一句演变为诗人的现实主义作品《虎》和《虎》,暗示创作过程已经完成。此外,首诗中的“could”和末诗中的“dare”对称出现在诗的首尾,旨在指出创作者要有耐心和勇气去完成自己的创作,这两种对立的状态和风格必然遥相呼应。到目前为止,这种意义和形式上的圆形结构标志着老虎诗歌形式中的“对称”。

其次,在《虎》的“对称”诗意包裹下,有一种“可怕”的诗意场景,弥漫在《虎》的四句诗中。继承了第一句“老虎”的猜想和神秘:“是什么样的神手或神眼/创造了你可怕的对称?”诗的第二节继续讨论第一节的问题,“你眼中的火从何而来?/为什么敢抢这个火?”,却进一步加深了与威风凛凛的老虎对应的“火”的视觉形象。关于火的原型意象,威尔莱特在《原型自然的象征》一文中指出,火是“非理性的突然性和蔓延性”[3],即火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在可怕的大火中,在第三节,造物主开始用他的巨臂“扭曲老虎心脏的肌肉”。“扭”字寓意“暴力”,在行动上回应了第二节可怕的大火,也为第三节结尾令人生畏的“威武手脚”奠定了基础。“恐惧”一词在英语中既有“令人敬畏”的意思,也有“可怕”的意思。恐惧在第四节完全演变成了“可怕”:“可怕的紧握”直到“死亡恐怖”。在第五节中,造物主对他可怕的作品微笑。创作者没有被致命的创作吓倒,而是呈现出满意的笑容,这说明老虎的创作者比老虎更牛逼,“可怕”的诗意场景被推向高潮。

同时,他的微笑因为他创造了一只象征邪恶和毁灭的老虎以及一只象征善良和温顺的羊,使世界在“可怕的对称”中有了永久的动力。正如布莱克在《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中指出的:“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吸引和排斥,理性和活力,爱与恨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4]。”《虎》的主题“可怕的对称”,也被触动了。

我们解读过,老虎的诗歌形式、诗歌语境、诗歌主题与“老虎”和“可怕的对称”的意象是一致的。至此,可以确定虎与诗歌创作有关。

第二,“虎”的意象蕴含着诗性的思想。

在得出“虎”意象是关于诗歌创作的结论后,我们慢慢走进“虎”的创作过程,试图进一步解读其中蕴含的诗学思想。先破解《虎》中“虎”的创作者。在第一节,“上帝的什么样的手或眼睛/创造了你可怕的对称?”(“什么不朽的手或眼睛/可以框住你可怕的对称?)在这首诗的中心句找到切入点。“不朽”一词既表达了对“虎”本质的质疑,也反思了老虎创造者的不朽性。同时我们知道,诗画中的“老虎”意象来自布莱克的“手”和“眼”。作为雕塑家和诗人,他是不朽的吗?再看下一行的“架”,有“形”和“概念”两个内涵。如果把这两条线连起来,也就是说,“老虎”的画像是上帝之手塑造的,而“老虎”这首诗则是由第二视觉组成的,它的原创者是布莱克。第二节继续探讨造物主的特质:“他凭什么翅膀敢去拼搏?”(他凭什么翅膀敢向往?英文单词“aspire”寓意热切的希望和追求难以实现的远大抱负的勇气。具有这种特质的造物主不应该是上帝,因为基督教中的上帝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他是否敢于追求高不可攀的东西并不重要。而这种“敢打硬仗”的精神,并不完全是对布莱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先驱形象的最好概括!《老虎》这首诗问老虎的创造者,直到第五节:“是造羊羔的造你吗?“在这里,羔羊不仅使人想起上帝之子,而且使人想起诗人的天真之歌。同时也可以参考当时的读者[5](43)。19世纪,诗人普遍将读者视为面对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将阅读视为一种宗教活动。按此推理,“游”可以理解为《经验之歌》收录的诗“虎”。另外,全诗中的“他”是小写的。”他“指的不是上帝,而是像上帝一样的诗人布莱克。《虎》中对“虎”的创造者的确认,阐明了布莱克对诗人的定义:诗人不是万能的上帝;但他像上帝一样是不朽的。

而诗人布莱克为什么能像上帝一样拥有“不朽的手或眼”?“他凭什么翅膀敢硬闯”?布莱克在信中写道:“在沙滩上看到宇宙,在野花中看到天堂,在橡树上看到天使大军歌唱[6](1576)。”对于别人用狭隘的肉眼看到的东西,布莱克的视野可以无限延伸。“把它的光和锐度投向一切,它穿透隐藏的事物,搜寻复杂的本质,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光来观看,只靠自己的光”[7](55)这就是“布莱克被想象控制的第二视觉世界”[7](56)。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布莱克将想象视为文学创作的源泉和人类生活的动力,将想象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没有自然的宗教》和《一切宗教为一》中,布莱克宣称“诗歌或创作的能力等于预言的力量”[6](1576),而这种包罗万象的、洞察一切的力量就是布莱克所说的想象力。在这里,“布莱克宗教中的想象和上帝是一体的”[7](54)。基于这种诗学观念,布莱克在《老虎》的第三、四、五节中得到了《创世纪》中上帝创世的创作灵感。诗人布莱克凭借想象的翅膀,拥有神性和神力,像造物主上帝一样创造万物。“什么样的臂力,什么样的魔力,/成功拧你的心”。第三节的创作者捕捉到创作后,第四节的创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铁匠”:“什么样的锤子?什么样的链条?/什么样的炉子烧你的脑子?这里的“心”和“脑”象征着想象力发挥时感知和理性的共存和对立,以及他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天真”和“经验”的共存和对立。至此,布莱克完成了《虎》的创作和《虎》的创作过程,并在《虎》意象中蕴含了浪漫主义的诗歌理念。

第三,布莱克的《以诗论诗》

布莱克反对新古典主义。布莱克鄙视新古典主义提倡的优雅、中庸、理性的诗歌创作标准。他认为这是“毫无疑问地告诉一个白痴一些非常清楚的事情”。他抛开理性,将灵感和想象视为“永恒的庇护所”。《虎》中“虎”的谜一般的象征意义,使这首18世纪的诗酷似20世纪的意象派诗歌,充分显示了布莱克与充满警句的新古典主义的彻底决裂。同时,他在艺术上大胆打破古典诗词的条条框框,《虎》中自始至终使用的四部抑扬格对联或抑扬格对联,取代了新古典主义规定的五部抑扬格英雄联。而且大部分台词的四声部分并不完整,以一个额外重读的音节结尾,这显然不符合新古典主义中的规范。

泰格!/老虎!/燃烧/明亮

在夜晚的森林里,

什么是im/凡人/手或眼睛

你的恐惧/完全的对称能形成吗?

此外,新古典主义追求和谐、对称和美学价值,而布莱克似乎更喜欢一种崇高的情感。这种情绪源于一种恐惧,这也是《虎》中一只令人生畏的老虎形象出现在纸面上的原因。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在《崇高与美丽的哲学思想探源》中认为:“未驯服的力量是高贵的,因为它来自阴郁的森林,以狮子、老虎、豹子或犀牛的形式从咆哮的旷野来到我们面前[8]。”

以诗论诗不是布莱克独有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确实存在“以诗论诗”的现象[5](43),但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视而不见。作为一个隐含的主题,它不像诗人所关注的自然、民主、自由那样显而易见,也不是任何一个诗人始终关注的话题,所以恐怕只有细心的读者才能发现。比如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柯勒律治的《抑郁之颂》,雪莱的《西风颂》,济慈的《古希腊瓮颂》,都是诗人诗学理论的载体。

本文仅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虎》为例,解读“以诗论诗”现象。当然,诗歌是超越时空的,是超越固定的、有限的解读的,本文所做的解读只是众多解读中的一种。

参考

布莱克。布莱克的诗[M]。章池衡,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45

[2]唐美秀。布莱克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与反传统意识[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5): 106。

[3]叶舒宪。神话与原型批评[M]。Xi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87。

[4]王守仁。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0。

[5]杜维平。以诗论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解读[J].外国文学,2003,(4): 43

[6] G.E .本特利.祝铭震.布莱克的著作[M].伦敦:采摘& amp查托,1978:1576

[7]袁宪军。布莱克的第二视觉世界[J]。外国文学,1998,(1): 55,56,54。

8莫里斯·克兰斯顿。浪漫主义运动[M]。利普胡克:布莱克威尔出版社,1994:49。

我给你一张纸,你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