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意象中的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毫无疑问,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蛇是毒、恶、丑的缩影,是人人都不敢避开的可怕“虫子”。所以,如果它有时被赋予了善与美的因子,你会惊讶吗?这听起来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矛盾。但是,只要把蛇的形象放在中西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综合考察,就会发现确实是这样的:蛇也有两面性。
一、蛇的矛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中最为集中和突出。
蛇毒的致命威力和人们对蛇的恐惧,导致了蛇在西方词汇中成为一种恶毒可怕的象征,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比如西班牙语的“双头蛇”,就是基于这个象征意义的著名典故。在古希腊悲剧之父俄瑞斯忒斯国王三部曲之一的《阿伽门农》中,克吕泰米·斯特拉金对丈夫阿伽门农不忠,与情人一起杀死了他,因此被诅咒为“双头蛇”。仍有许多西方典故用蛇作为象征来揭示负面特征。例如,“美杜莎的头”是一个可怕或丑陋的东西的隐喻。所谓“冰封蛇”出自伊索寓言,警示人们邪恶的人(或动物)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本性。如果好人怜悯恶人,到头来只会被恶人伤害。从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西方人在这方面的语言习惯。比如莎士比亚的代表悲剧《哈姆雷特》中,克劳迪斯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真相,对中国人民撒谎,说一条毒蛇咬死了正在花园里睡觉的老国王,而老国王的鬼魂则诅咒说:“毒死你父亲的那条蛇头上戴着王冠。”
同时,西方人的生活习俗也肯定了蛇的积极特征。根据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卫城由一条巨蛇守护,据说它象征着雅典的老国王和蛇人厄瑞克透斯的灵魂。在希腊也很流行把牛奶洒在死者的坟墓上,让他们变成蛇。那里至今仍流行“跳蛇”的习俗,寺庙里经常供奉大蛇,都是为了表示对蛇的感激之情。
在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中,一方面,在他们自己的词汇系统中,特别是在他们的日常语言中,中国人把蛇看作是阴险毒辣的象征,丑陋和恐怖的化身,无尽的代表,敌对势力的化身来使用,警告或诅咒。如:打草惊蛇、引蛇出洞、鬼魅等。民间甚至把言行不被常人称道的美女称为“美女蛇”,把女性四肢修长称为“水蛇腰”...等等,可谓丰富多彩。
另一方面,蛇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有积极的象征意义。例如,蛇是12生肖动物之一,它排在代表地球十二个分支以记住出生年份的12种动物之列。在这种民俗中,蛇的负面因素无疑是被排斥或被刻意忽略的。《诗经·四干》云:“魏魏蛇,吉祥女子。”意思是梦见蛇是生女儿的好兆头。在所有的蛇中,“双头蛇”是一种具体的吉祥物。据说谁看见这种形似紫袍,粗如车轮,长如轴,听到打雷就昂起红头的怪蛇,谁就会成为皇帝。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是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它把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四季联系起来,然后和民间的神联系起来。四种象征性的动物似乎代表了四个方向:青龙代表东方,朱雀代表南方,白虎代表西方,玄武代表北方。玄武是龟蛇结合,既是北方之神,又是水神。在这里,蛇和其他几种动物一起被视为圣物,它们代表着宇宙的四方,对国家的繁荣和领土完整有着深远的影响。
2.早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一种自然宗教(自然崇拜)崇拜两种神——家庭女神和自然女神,前者的象征是一条长蛇。
古希腊神话还描绘了智慧女神和胜利女神手中都拿着有蛇纹的盾牌,复仇女神本身的头发就像一条蛇,药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拄着一根被长蛇盘绕的拐杖,等等。显然,蛇是当时人们用来炫耀和威慑敌人的标志和象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想像来征服、支配和形象化自然力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的情况下,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完全是人类对它的恐惧和担忧造成的。
下面的情况有点变化。到了中世纪,人们对蛇的态度和感情更多的变成了厌恶和反感。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在西方,基督教的主要经典《圣经》中的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反面角色。是蛇让夏娃违反了上帝的禁律,偷吃了禁果,最后被赶出了伊甸园,受到了永远忍受怀孕分娩之苦的惩罚。因此,蛇被描述为比野外所有生物都“更狡猾”的生物。事实上,在圣经中,蛇还有另一种象征意义。在《民数记》中,虽然上帝派来的蝾螈杀死了许多以色列人,但也正因为如此,“上帝的选民”自己才得以重生:在毒蛇的惩罚下,活着的以色列人对死亡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并真诚地忏悔亵渎了上帝和耶稣,于是上帝告诉摩西制造一条蝾螈。
可以说,古代西方人对蛇的崇拜和信仰,就是在这种又恨又怕的复杂心态下形成并长期维持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蛇的态度也是复杂的。首先,恐惧是不可避免的,这从最早的一句问候语“没有蛇(它)”就可以看出来。在古代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虽然野兽凶猛,可以提防,但毒蛇却防不胜防。对于当时尚未建立固定居住村落的古人来说,被蛇咬伤随时可能致残甚至死亡。
但总的来说,蛇在中国人眼里从来没有像在西方人眼里那么坏。比如《山海经》记载中国古代有一个信仰图腾的部落,其中就有“蛇为图腾”。此外,书中故事中的神灵,如夸父、大人、载湉、颜槐等。,全部都是蛇,或者被蛇包围。
第三,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社会文化和集体意识决定了文学中蛇形象的基本特征。
从西方文学的描写来看,蛇的突出特点当然是它对人类的威胁和人们对它的厌恶。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也说,俄狄浦斯结婚后,他的新娘和仙女们走在草地上,结果被一条蛇咬在脚踝上,死了。维吉尔的《伊妮德》描述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蟒蛇勒死的故事,可见蛇身也是致命可怕的。在西方寓言中,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到古典时期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再到19世纪初俄罗斯的克雷洛夫寓言,都有关于农民和蛇的寓言,体现了蛇只会害人不知报的卑劣“小人”特性。
这些描述进一步表明,蛇与丑、毒与恶的对应关系在西方人的意识和观念中是相对固定的。这与我国文献中描述的蛇的显性特征基本一致。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其他文学描述中,蛇往往被视为怪物和给人类带来不幸和灾难的不祥之物。比如传说中的洪水之神叫相刘,有“人面蛇身诗九首”。这个邪神走到哪里,哪里的土地就变成泽国。
同时,中西文学中也有赋予蛇某种人性的作品。比如神曲《地狱》第二十五章开头,但丁看到一个小偷和一个亵渎神灵的罪人被一条执行神圣教义的蛇活活勒死,诗人不禁钦佩地大喊:“从此,蛇成了我的朋友。”同样,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蛇被誉为美好理想的化身。比如《白蛇传》中大胆追求人类爱情生活,具有大无畏反抗精神的白蛇女,这里的白蛇不再是伤害人类的化身,而是一个令人感动和同情的正面形象。
当然,总体而言,文学作品中蛇的形象仍然是“于”,其毒、丑、恶的特性及其令人恐惧、可恨的一面,无疑是文学作品的主体。
从以上对中西蛇文化的概述中,我们得到一个启示: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甚至多面性,所以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意义,也有着人们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前提条件。蛇在本质上确实是凶猛丑陋的,但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它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载体时,在特殊背景下的某些艺术形式中,可能以正面形象出现,也可能被赋予某些其他特征。应该说,只有这样的认识,才符合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生活的辩证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