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南部,总面积654.38+0.9万公顷。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并于1992加入国际湿地-拉姆萨尔公约组织。1994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鸟类和水禽,是中国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已记录植物1086种,淡水鱼类114种,鸟类207种,年栖息地10多万。简介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洞庭湖以东,长江中下游,湖南省北部。是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总面积为1.9万hm?,其中水域面积65,400 hm?核心区29,000 hm?。东洞庭湖是目前洞庭湖群落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季节性湖泊,栖息地类型丰富,为鸟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非常稳定、优良的越冬场所和理想的停歇地。
东洞庭湖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湖泊,多年平均流量31.26亿立方米。常年湖容量654.38+07.8亿立方米,水深4-22 m,最大水位落差654.38+07。76m,ph6.8-8.6 .它的地貌是沟渠港湾的湿地景观。土壤为湖沼土和河沼土。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气温17.5℃,总降水量1200-1330 mm,无霜期258-275天。东洞庭湖是一个大湖型宽河,接受长江中上游和湖南四大河流,即湖南、贵州、袁和李的水。这个湖被广阔的沼泽和平原包围着。湿地类型为内陆湿地第(5)段。海拔:30-35米。
洞庭湖区淤积速度相当快,主要是流域管理不善。湖盆淤积最为严重,尤其是西洞庭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平均沉积速率为7600万立方米。按照这个速度,这个湖将在217年后消失。由于三峡大坝的建立,可以延长到343年。
2自然地理
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南部,北纬28° 59″至29° 38″之间,东经65° 438+065° 438+02° 43″之间,毗邻湘北历史文化名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市政府指定的、列入《国际湿地公约》的265,438+0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洞庭的生态和生物资源
该地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C,降水量1200 ~ 1300ml,无霜期285天。东洞庭湖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自然资源,物种古老、独特、高度稀有。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条天然河流之一,在调节洪水径流和保护物种基因或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历史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又因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洞庭为天下水,岳阳为天下楼”的美誉闻名天下。
1982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1994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生物资源
该区域是国际湿地公约所列中国21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和生物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自然资源,物种具有古老独特性和高度稀有性的特点。
东洞庭湖有丰富的沉水、漂浮和挺水植物。共记录水生植物131种,隶属于40科75属。常见的沉水植物有苔草、黑潮,漂浮植物有荷花、辣蓼、浮萍等。挺水植物是水蜡烛和芦苇。湿地周围是稻田和其他农作物。
该湖及其周围的湿地保持着高度的生物多样性。据记录,约有1300种植物和多种受威胁的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湖泊流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淡水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区,尤其是其独特的鱼类和栖息地,如极度濒危的长江海豚或白暨豚。已记录的鱼类超过200种,Kottelat和Whitten(1996)强调,这个湖盆是中国仅存的三个具有巨大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淡水区之一。已记录的候鸟超过258种,包括至少16种全球濒危物种。全世界30%的小白雁在东洞庭湖越冬,是世界上最稀有的涉水鸟类之一。
据科学调查,共记录鱼类114种,隶属于12目23科,其中中华鲟和白鲟2种,鳗鱼和乌鱼2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06种,隶属于13目50科。有68种两栖动物、腹足动物、软体动物、隔板和其他动物被国际协定指定为保护对象,其中白暨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本区共有植物115科,159属,118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3种,二级保护31种。东洞庭湖自然资源丰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被誉为“长江中游明珠”。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湿地重要的水禽越冬地,也是重要的繁殖地和休息地,每年有数百万只鹅、鸭等水禽在此栖息,是鸟类的天堂和乐土。每年有鹳、白鹤、黑鹳、白鹭等255种国家保护候鸟在此越冬。大鸨、白头鹤、鸿雁、小白雁、蓝头潜鸭等外地少见的珍禽经常在此嬉戏,为平静的洞庭湖增添了不少乐趣。
5发展状况
近年来,由于湖泊萎缩、过度捕捞、水污染严重,洞庭湖对江河湖泊洪水的调节能力下降,湖内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也令人担忧。恢复洞庭湖对长江中游江、湖洪水的调节功能,确保沿江防洪安全;加强湖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洞庭湖区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科学界的重要课题,也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共同关注。
入侵物种的影响
洞庭湖湿地约有11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有5种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截至2002年,洞庭湖湿地共发现外来入侵物种11种,包括入侵植物水葫芦、空心莲子草、豚草、意大利杨和美洲杨;入侵动物有克氏原螯虾、白蚁、甘蔗螟、湿地松粉蚧、美洲斑潜蝇、美国白蛾等。自进入洞庭湖以来,克氏原螯虾对洞庭湖的堤防、沟渠、运河、山脊和土壤造成破坏,导致河岸滑坡、沟渠堵塞、土壤肥力下降,并因其捕食水生作物而损害作物。水葫芦和欧美杨的引入也对洞庭湖的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湖区水网中的野生水葫芦使水体富营养化,同时由于大面积覆盖水面,也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堵塞航道,影响水运。近年来,意大利杨和美国黑杨被大量引入湖区。这两种耐水速生杨品种简化了洞庭湖很多地区的植被群落结构。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变,破坏湖泊的自然演替。
6保护现状
1.土地所有权:土地和水归国家所有。
(1)保护区:水陆管辖面积67500公顷;;其他124600ha的管辖权归保护区和其他单位所有。
(2)周边地区:城镇、农田、林地。
2.采取的保护措施:
(1)当地市政府发布保护区管理通告1988;
(2)1984起保护区内禁止狩猎;
③每年都有严格的渔期、渔法、渔次;
④爱鸟周在每年4月的第一周举行,每年10月定为“鹤类保护月”;
⑤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当地有关单位组成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管理委员会。
3.土地利用:主要人类活动:
(1)保护区:自然保护活动;科学研究;旅游活动;渔业生产活动(季节性);防洪等。
(2)周边或区域范围:城市居民的生活;农业生产;家禽饲养等。
4.干扰和威胁,包括土地使用变化和重大发展项目:
(1)在储备:无。
(2)周边或区域范围:部分周边地区的工业污染;人口增长的压力;农业开发项目和景区建设。
5.水文和自然价值:湖泊和湿地作为天然水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夏季洪水期间控制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周围的水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湖也是湖南省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6.社会文化价值:该地区周围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产区,水稻等作物是农业的主要经济收入。岳阳市毗邻湖泊,拥有许多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
7.著名动物种群:该地区是水禽迁徙及其重要的越冬场所。主要水禽种群有鹅、白头鹤、灰鹤、黑鹳和11种鸭。哺乳动物白暨豚和江豚经常出现在东洞庭湖的湖面上,这里有中华鲟、白鲟等20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
8.著名植物群落:湿地植被由以杨柳科、蝴蝶花科、禾本科、菊科、莎草科、眼子菜、睡莲为主的植物群落组成。
9.目前科研活动:正在进行鹅鸭数量调查。
10.当前保护宣传:每年举办“爱鸟周”和“鹤类保护月”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图片和大型广告牌宣传保护水禽和湿地的重要性。
11.目前的娱乐和旅游活动:许多游客在夏季参观保护区内的君山风景区。此外,每年还举办国际龙舟赛;165438+10月是冬季观鸟季节。
12.管理单位:东东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13.管辖上级:湖南省林业厅。
7管理状态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面推进洞庭湖综合治理和管理升级,制定了科学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完善了保护管理协调机制。突出两个重点。突出两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建设。按照项目要求的高标准,组织力量完成湿地修复工程、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举办洞庭湖国际观鸟文化节,着力打造中国观鸟之都生态品牌,逐步发展生态产业。
优化各机关财务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优化制定巡视监测和科研项目规范化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落实封闭管理区各项基础管理措施,并逐步推广到其他管理区。借助落实人大政协和政府综治领导小组提出的建议,全面推进东洞庭湖保护管理,借助出台科研监测条例,引导科研规范化和巡护制度建设, 借助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力,并借助洞庭湖生态保护专项基金的设立和市场化运作扩大保护资金来源。 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宣传教育、社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对外交流、科研监测、生态旅游、队伍建设为核心工作的八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在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与过度捕捞有关。过度捕捞已经耗尽了商业鱼类资源,并威胁到长江中稀有的鱼类种群和白鳍豚。捕鱼行为扰乱了越冬鸟类的数量。土地和资源的使用也有冲突。非法狩猎和偷猎,尤其是冬季毒杀野生鸟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洞庭湖区面临的威胁包括:
1),上游农业发展导致沉淀率高。
2)与造纸和纺织工业有关的工业污染。流域内约10大型工厂有污水处理设备,小型工厂没有。
3)、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
4)由于全流域淤地苇地的大规模蔓延,对水鸟越冬十分重要的湿草甸、沼泽、滩涂、浅水区被取代。
解决长江上游问题的一系列大型工程主要包括:
1),国家环保总局项目,解决污染物排入主要河流和工厂环保标准低的问题。
2)荷兰政府资助的防洪减灾项目(MILIEV,1996-2010)旨在清理灌溉沟渠,清除淤积,增加湖盆容量,重新加固河岸以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
3)保护工程(二期:1998-2010),与米利耶夫工程类似,在西洞庭湖和灌溉沟渠进行大规模疏浚工程。4)中国政府的项目“洞庭湖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侧重于该湖流域的农业发展,并为改善环境保护和控制小规模工业污染作出了规定。
5)中德合作造林项目,1998-2002。
6)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合作的长江造林项目(1990-2010)为期10年,旨在减少流入洞庭湖的四大河流流域的水土流失。该项目的目的是将每年3400万立方米的泥沙淤积减少50%。
7)世界银行林业保护与发展项目(1994-2000)
8)世界银行造林和减贫项目(1998-2004)
9)湖南省林业厅造林项目(1990-2000)
解决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胁的措施。主要包括:
1)、加强保护区管理、提供基础设施、提高人员能力2)、在东洞庭湖等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虽然开展了这些活动,但洞庭湖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努力还不足以保护其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因为它还存在其他各点都有的障碍。
8综合管理为寻找解决湿地保护管理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五年全力打造湿地保护管理主流平台,逐步形成了以四个平台、四种模式为主线的管理体系。
第五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比赛)平台。自然保护区将以洞庭湖国际观鸟大赛(节)为平台,多元输出。共收到参赛选手近3000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15支队伍参赛,参赛人数超过500人。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丹麦、英国、奥地利等国家的1000余人,海外留学生、专家,以及中国各地观鸟组织、NGO代表* * *。开展了“冬季来洞庭观鸟”、“市鸟评选”、“省鸟评选”、“洞庭湖湿地保护大使”、“中国观鸟之都”、“洞庭湖宣言”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湿地、鸟类和生态保护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以中国绿化基金会洞庭湖生态保护专项基金筹备为载体,结合洞庭湖观鸟节的举办和宣传影响力,寻求国内外40余家企业的赞助和支持,累计社会融资达200多万元。为今后观鸟大赛(节)的市场化运作和保护基金的筹集探索了一条新路,为企业关注、参与和投资保护区建设和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广阔的筹资平台。
基于洞庭湖长期定位站合作建立的科研监测平台。保护区先后与东北林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立了洞庭湖研究基地,吸引了广泛的科研项目和专家合作开展研究。不仅弥补了洞庭湖生态系统基础研究的不足,也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以成立洞庭湖综合治理办公室为载体,逐步搭建多部门合作平台。在市政府层面,成立多部门综合管理协调机构,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保护区和农林水利渔牧、发改委、环保等十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按照“友好协商、统筹兼顾”的原则,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看待洞庭湖,在洞庭湖流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对洞庭湖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全面客观科学认识,实施统筹科学规划探索。
为缓解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探索开放式大型湖泊湿地双赢管理模式,调整直接利用、追求短期效益、破坏生境的生产经营模式。结合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中物种保护、生境修复、生态旅游、生态农渔业、生态补偿、封闭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需求,保护区选择4个典型群落开展”。
现代农业社区建设。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区应实行“生态农业和有机渔业”的社区管理。配合当地政府对实验区及其周边的湖泊、湿地进行治理,兼顾水禽保护和景观修复,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养殖方式向有机渔业、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适当鼓励市场资本和农户开展生态农庄建设,延伸产业链,推出以湿地产品为主的生态农产品品牌;调整部分土地规划,在保护区内划定部分区域种植水稻和冬小麦,为越冬鸟类提供补充食物来源。
生态旅游社区建设。与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湿地公园和景区合作,开展“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社区建设,* * *管理景区及其周边水域的生产经营活动,* * *促进海岛与湖泊生态旅游产品的互补性,建立环境教育基地,以生态旅游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促进社区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减少直接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模式,有效遏制湿地钓鱼和种植杨树。
封闭式管理社区建设。与主要在保护区核心区的地方政府和部门合作,落实封闭管理的各项措施,探索和尝试大型湖泊核心区封闭管理、季节性分区、阶段性管理的模式。妥善安置渔民,寻求多渠道资金解决渔民的生存和生产问题,确保绝对保护区的稳定和安全。
开放式管理社区建设。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渔政、芦苇产业公司、镇政府等)合作。),探索了湖心动态开放社区的管理模式。建立监测系统、协调机制和联合执法系统,以恢复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由于这些区域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生产方式单一,物种丰富,人为干扰少,管理和监控难度很大,因此需要鼓励从事生产的渔民和芦苇生产者参与保护和管理。
自1992年成为国际重要湿地以来,在洞庭湖召开了中国湿地保护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国际影响的三次会议,1994年中国为21世纪制定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1998年东北亚及北太平洋环境论坛《关于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的岳阳宣言》,等等。同时,借鉴国际社会湿地管理的主流经验,利用国家重视生态建设的契机,广泛拓展投资渠道,加强法律保障,为政策扶持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湖南省和岳阳市先后出台了《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关于大小西湖核心区封闭管理的决定》、《关于加强洞庭湖湿地管理的通知》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文件。成立了省市两级综治协调委员会,建立了多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同时,明确了综合执法的部门和职责,启动了一批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适时推出了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型发展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水环境整治行动,关停污染企业234家。
因此,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实现了四大跨越,从单一物种保护到生态系统保护,从单一强调保护到均衡发展,从单一区域管理到流域层面,从单一部门管理到多部门、跨区域合作的综合管理机制。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得到了政府、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真正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管理的主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