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网络伦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结果,大学生占中国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意识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使用网络的行为,已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也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然而,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作弊盗窃、网络诽谤、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网络色情等突出行为表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各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缺乏网络诚信。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一个或多个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一旦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身份,不承担任何责任。同时,网络也允许个人观点的表达,忽略了言论的道德化和合法化。虚拟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和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意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一次性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压抑已久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宣泄和平衡。正因如此,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无视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中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到目前为止,很多人还没有把网络上的不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行为。由此产生的网络诚信危机和网络活动中的能量消耗,必然导致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和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因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网络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术语。例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带有格斗、打斗、色情等情节,这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跟风。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大学生难以辨别,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不良网络诱导引发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过于沉迷网络游戏,又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无法抵御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了为达到目的而犯罪、铤而走险的想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不高,导致信仰不稳定。大学生自制力比较差,意志力薄弱。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他们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消失。
其次,在利益驱动和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网络上充斥着追求私利和快感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类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电子空间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的控制,也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此外,受利益驱动,电子空间不受网络法律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包括暴力色情在内的有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和软件,腐蚀大学生身心健康,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第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网络生活丰富多彩,但当前的网络道德教育却把道德从生活的网络世界中割裂出来,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把网络道德变成了一种没有情感和意志的抽象的东西,让大学生很难找到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点,无法把道德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导致绝大多数大学生知道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的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此外,“灌输式教育”和“全程教学”这种生硬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求。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教育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不去比较各种观点,而是被动地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目前,学校、社会和国家尚未建立起一套积极有效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机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