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难题

我是教育专业的学生,你的题目和我的论文很像。给你看可能会有帮助。

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城乡差异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基础教育大力改革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农村基础教育。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如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和民众观念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分析了城乡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水泥地面的原料来自土壤。身在城市,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农村地区的孩子在等待他们的基础教育。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差异

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基础,尤其是基础教育。然而,中国有9亿人生活在农村,如此庞大的数字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的地理位置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农村的贫困人口处境更加尴尬。农村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教育的发展仍然依赖于农村贫困的改变。本文立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一,城乡差异的成因

1.基础教育投入: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国务院领导,各地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它改变了国营学校和过度集权的体制,给了地方政府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在教育财政方面,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单位,教师工资按国家统一标准发放。除了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其余也由县乡统筹预算。

但这一政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教学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以县为主”的政策,使得各级政府把教育的责任层层压低,最后全部堆到县,增加了县的负担。然而,中国农村地区的县级政府财政很差,这导致投入农村教育的资金少得可怜。如果这种恶性循环持续下去,城市教育会把农村教育越扔越远。

二是历史和地域原因造成的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投入的差异,进而造成了教育发展的差距。教育发展的差距不仅在城乡,也在农村。随着教育预算向县域倾斜,农村地区间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这种差距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村经济落后,教育投入少,所以教育发展落后,导致人口素质低,所以经济发展不起来。

2、教师和工人的素质:

第一,管理质量。城市的教育管理类大多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具备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知识基础、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农村的基础教育还是校长负责制,一个贫困村很难找到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所以作为校长,大多是当地有威望的老教师或干部。由于农村环境相对封闭,很多对教育发展的期望都寄托在校长身上,增加了一个学校发展的风险。一旦校长的发展政策出了问题,整个学校都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第二,教师的素质。在新课改的今天,城市老教师正在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教师也在师范大学接受严格培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为新课程注入新鲜血液。乡村教师呢?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初中教师现状堪忧,教育观念陈旧,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从民转公的教师较多,代课教师较多,从小学提拔的教师较多,学历大多不合格。平均42.9%的农村教师勉强能完成教学任务,4.4%的教师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二,城乡差异的表现

通过城乡教育资料的查询,结果真的很感慨。

首先,在入学方面,2002年城乡小学入学率之比为1:0.75,表面上看并不大,但考虑到城乡适龄儿童基数不同,这一比例意味着农村每年有1100000的孩子上不了小学,而城市是11000平均辍学率在40%以上,远远达不到国家3%控制辍学率的标准。

据统计,城市小学人均电脑数量是农村的5倍,而农村人均危房面积是城市的4倍。在学校基础薄弱、条件差的情况下,农村小学的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少得可怜,而政府预算发挥的作用极低,各种转移支付更是杯水车薪。2002年,农村小学生平均总支出、事业支出、个人支出、公共支出和基础设施支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60%、83.1%、85.96%、72.27%和70.83%。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全国平均是在农村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平均得出的。税费改革后,农村小学经费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出去。

在城市,父母花很多钱为他们的孩子选择学校以获得更好的教育。一般省会级城市重点中学的择校费都达到了3万元左右。上海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仅从直接经济成本来看,抚养0 ~ 16岁孩子的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果估算孩子上高校的家庭支出高达48万元。预计30岁前不读书的未婚子女总花费将达到49万元。显然,如此高的教育投入是农村家庭无法承受的。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陕西咸阳农村0 ~ 16岁儿童平均教育成本仅为3000元左右。

第三,对策

1.政策: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农村教育没有发展的机会。所以,要改变这种显著的城乡差异,首先要改变一直以来偏向城市的教育政策。承认差异并不意味着忽视它们。

城乡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是正常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落后地区借鉴。但一旦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把均衡发展作为社会进步标志之一的新世纪。因此,对于那些因历史、地理、自然资源贫乏而落后的地区,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扶持和补贴措施。

首先,国家应该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资料显示,“九五”期间,国家设立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资金和国家扶贫教育工程,改善了一大批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但总体上看,政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助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其次,国家应倡导高等教育帮助和配合农村义务教育,要求他们为义务教育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手段的困境。特别是要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教师;

最后,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信息宣传和物质赞助,利用政策引导让农村义务教育对外开放,让外界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贡献力量。

2.经济投入。资料显示,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来,政府明令禁止向农民收取各种费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规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来源除学校按规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外,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然而,财政困难一直是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除了国家的拨款和补助,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强有力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满足农村和弱势群体儿童的义务教育权利;其次,鼓励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助学,同时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采取国办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办学校的财政负担;最后,鼓励义务教育学校自力更生,利用假期和当地地域资源,采取勤工俭学和学校创收的方式获取部分资金。

3.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第一,管理。要端正思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要知道我们的工作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外,要实施校长培训,提高领导素质。在校长负责制的农村学校中,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发展方向。校长的办学思想、管理水平、领导风格甚至校长的性格特征都可能成为学校体制改革的动力或阻力。

第二,打造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靠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除了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外,还应认真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所有新发展的教师都具备所需的素质。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要鼓励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而且在尽快补充教师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新增教师的质量,防止出现为了保证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和社会上有条件的教师到农村任教,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4.民主监督。无数事实表明,一切权力都需要监督,否则很容易导致独断专行,甚至腐败。寄希望于自律是不可靠的,校长的权利也应该受到监督。

5.改变农村人的观念,重视教育。由于经济落后,大多数农村家庭主张子女外出打工。上学没用,回来挣钱是常事。要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就要把农村人的观念城市化。让他们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补关系。得到家长的支持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差异中,城乡差异是最难解决的,但也是重中之重。除了以上,还有很多更具体的任务要完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当前的农村教育。我们的教育政策要体现农村的教育要求,从农村经济落后、教育形势不利、环境封闭等方面制定最佳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实现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