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的原因
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太阳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植物停止生长,食草动物大量减少,污染的空气,食物短缺,肆意的疾病,这些都让幸存的恐龙饱受摧残。被灰尘覆盖,地球面临着寒冷的袭击。但是寒冷似乎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但是请记住,有些动物的性别是由温度决定的,恐龙就是其中之一。导致了这次大灭绝。
过去学术界分别讨论外星天体碰撞说和火山爆发说,但两者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星天体说单独撞击没那么严重,那么久,那么远(全球),而火山说地球上火山活动多而剧烈,但不足以造成这么大的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中国学者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回答了长期以来国际古生物界的问题。德国科学家提出,恐龙灭绝是由当时恶劣的“太空天气”造成的,也就是说,来自宇宙的强烈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层,引起地球气候剧烈变化,导致恐龙灭绝。
据德国杂志《科学画报》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Joerg Farr)教授表示,地球在6000万年前陷入了一场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当遇到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几百倍,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雨形成所必需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骤降。
美国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斯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备受关注。他发现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上层中微量元素日期铱的含量比其他地层突然增加了30-160倍以上,随后人们从世界各地的取样测试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的异常增加确实具有普遍性。于是阿尔瓦雷斯认为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引起了地表气候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科学家认为,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变,不能适应这种气候变化的恐龙在短时间内灭绝了。
怀疑:
但是,对于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以及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问题,存在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由硅和铁元素组成,所以这么巨大的小行星即使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也不可能落到地球表面,而且地球上也从未发现过这么大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大部分岩层都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灰尘堆积形成的沉积岩只占据了地表的一小部分。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否将地球上大部分动植物埋在几千米深的岩层中?
3.小行星中含有的铱能否均匀分布,甚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铱也存在于地球深处。为什么只推测铱来自地球外部而不是地球内部?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累巨大的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了,内部压力就会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炸。铱枣,一种主要存在于地核中的元素,在大爆炸时被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带到地壳表面,被公认为白垩纪末期的粘土层是由大量的火山尘埃堆积形成的。因此,白垩纪末地层中铱含量的普遍增加,证明当时地壳发生了普遍的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大部分恐龙的死亡时间和大部分恐龙蛋的产生时间都在白垩纪末,所有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都保存在富含铱的薄粘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家公认的白垩纪末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地壳结构变化的时间是一致的。
在内蒙古巴音满都湖白垩纪末地层中出土的数百具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成群堆积着大量完整的恐龙骨骼。从遗体的埋葬姿势来看,他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的,其中包括一整群恐龙幼崽的骨骼。这一幕说明,他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
大量反映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石表明,在白垩纪末期之前,地球大气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2000年,地表比较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湿润的气候。当时极地和赤道的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在北极圈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杉为主的化石林,林中有鳄鱼等动物化石,表明极地曾经是热带气候。
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成原始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动物,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的不断进化,大部分物种都改变了原来的形态。当然,每次大规模的物种进化之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持完整。比如鱼类进化成两栖动物后,鱼类继续生存,极少数爬行动物(鳄鱼、蜥蜴等。)仍然保持着7000万年前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了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大灭绝。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并不是生物进化史上唯一的灾难。在更早的时代,曾出现过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寒武纪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进化一样,都需要一个进化过程(如1984年中国云南澄江化石群的发现)。
地球内部地质结构持续频繁变化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结构变化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总是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物种的逐渐进化也贯穿于生命进化的全过程。周期性天体爆炸(如新星爆炸)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相化石和海底矿藏,是地壳剧变导致恐龙时代结束的最好解释。我们知道,恐龙的灭绝时间大约在6500万年前,地质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末期或新生代第三纪初期。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地球超过6543.8亿年的各种恐龙灭绝了,同样悲惨的命运也降临到了地球上的许多其他生物身上。其他海洋爬行动物如鱼龙和蛇颈龙,飞行爬行动物如翼龙,恐龙的陆地爬行动物亲戚如彩色蜥蜴,海洋无脊椎动物如菊石和箭石,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几乎被一扫而光。这场大灾难之后,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大约6500万年前,这次大灭绝使地球上的生物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次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这里只叙述一些耳熟能详的说法:饿死,自相残杀等。,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说法,但中国科学家考证,恐龙在陨石撞击后存活了约200万年。1980年,美国科学家阿弗雷特父子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比正常含量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种浓度的铱可以在陨石中找到,因此科学家将其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如此大的陨石对地球的冲击是无与伦比的打击。按地震强度计算,约为里氏10级,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家们用了10年,终于得出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和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的地层中发现了这个大坑。估计这个坑的直径在180-300 km之间。2000年,科学家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发现了这个陨石坑,科学家也掌握了一些相关证据,恐龙灭绝之谜似乎可以尘埃落定了。因为火山的喷发,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植物死亡。而且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的盐分,使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绝。但是这个理论有一个前提,火山大规模爆发。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奇(Antonio Zichichi)提出,恐龙灭绝很可能是大规模海底火山爆发造成的。齐基池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海洋下的地球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进而引起陆地气候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恐龙和其他需要大量食物才能生存的动物的生存。以前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者温血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人认为一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极其敏捷,不会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用两条后腿在地上奔跑,时速可达20至90公里。这需要强大的心脏和极高的新陈代谢,这对于冷血动物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其次,恐龙吃得很多。据推测,一只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能量。从食肉恐龙远不如食草恐龙来看,这也是合理的。此外,还有一些体型较小的恐龙,它们的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流失。其他方面,比如对骨骼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理论一提出,就遭到了强烈的批判,但至今仍难有定论。
有人认为恐龙是温血动物,所以无法承受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无法生存。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动物,它们的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活着的树懒差不多,而要保持这样的体温,它们只能生活在热带气候中。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无法充分补充氧气。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的区别在于,如果体温下降到一定范围以下,就会消耗体能来提高体温,身体很快就会变得虚弱。它们太大了,不能进入洞穴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它们可能会因为体力不支而被冻死。但是这个理论有一个疑点,就是恐龙并不都是那么巨大的,也不一定都能躲在洞穴里避难,所以这个理论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人们认为恐龙的身体太大是因为它的繁荣期为654.38+0.6亿年。而且角等骨骼也极其发达,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最终导致灭绝。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龙,体长25米,体重30吨,由于体型过大,失去了生存能力。此外,三角龙等人也因为不断膨胀的三只角和异常发达的保护头部的骨骼而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根据深海地质钻探获得的数据,有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变化,温度突然升高。这种变化使得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如恐龙等,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造成其体内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对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结果恐龙无法繁殖,从而走向最终灭绝。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虽然气候突变导致恐龙灭绝,但推测的过程不同。这个学派的学者认为,大约7000万年前,北冰洋与其他海洋完全被陆地隔开,在末世里,由于各种因素,咸咸的海水逐渐变成了淡水。到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和其他海洋的“堤岸”突然决堤。来自北冰洋的大量海水因海水淡化而变轻,流入其他海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很低,这些“溢出”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各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下降了20度左右。海洋温度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大陆的气候,使得大陆上空空气寒冷。与此同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也迅速减少,造成陆地大面积干旱。
气候突变导致恐龙灭绝的一种可能方式是严重影响恐龙的蛋。有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变薄,说明恐龙灭绝前存在气候快速变化导致的作用。我国一些古生物学家还发现,在一些化石遗址产出的恐龙蛋中,接近灭绝期的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他时期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寒冷干燥有关。白垩纪末恐龙灭绝是生物史上永恒的谜。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理论试图解释原因,但至今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论。流行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个理论并不完美。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它们丰富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大小、形状和生活方式上。
现代科学分析让我们知道,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空气中基本没有氧气,但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固定以煤和石油的形式沉积在地层中,另一方面通过有机或无机过程以各种碳酸盐的形式沉积。这种取证一直在进行。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浓度非常高,但之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浓度很低。
众所周知,每一个生物都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才能正常生存,而环境的变化往往可以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当环境对这个物种有利时,它就会繁盛起来;否则就会衰落甚至灭绝。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有大气的成分。那么,大气成分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寿命吗?答案是肯定的。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高,说明恐龙对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适应得比较好。也许只有在那样的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生活得很好。当时哺乳动物虽然已经出现,但一直没有大的发展。也许是因为大气成分等环境对它们不太有利,所以在中生代处于弱势,发展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白垩纪末期,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氧气含量增加。这种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恐龙的身体变得不适,在新的环境中很容易生病,疾病会像瘟疫一样传播。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合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了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对手。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恐龙终于灭绝了。而那些被留下来的爬行动物,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爬行动物物种。
大气成分变化导致恐龙灭绝的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中生代的大气成分与现代不同,二是每种生物都需要适宜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古代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但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减少,氧气含量逐渐增加的过程,或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上的许多现象。比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也是进化史上的一个谜。大气成分的变化也可以解释这一点,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其起源滞后于植物,必须在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相当程度时才会发生。所以寒武纪生命的爆发,必须有大气中氧气含量达到一定水平的事实来保证,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除了上述12名言,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说法(如太阳黑子爆炸、电磁扰动、地球磁场方向和强度的变化)。
但不管发生了什么,毫无疑问,恐龙无法适应所发生的事情所带来的影响或改变。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6500万年前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时间,不一定会导致恐龙迟早灭绝。真正的灭绝原因是恐龙当时处于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环境剧变容易导致灭绝。
在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已经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大量的火山活动和温度变化使得恐龙生态系统脆弱不堪。如果小行星早几百万年与地球相撞,大量的恐龙物种和相对稳定的食物链将使恐龙得以生存;如果数百万年后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恐龙将有机会改善进化,更好地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并有可能逃脱灭绝。
大约6500万年前,当一颗直径为10公里的小行星在今天的墨西哥相撞时,恐龙世界遭受了剧烈的环境变化,使它们处于脆弱的状态。这项最新研究由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领导。他们研究分析了大量恐龙化石标本,其中大部分是从北美挖掘出来的。
研究小组发现,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火山活动、海平面变化和温度波动导致了恐龙食物链的危机。这时,一颗直径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雪上加霜,加速了恐龙的灭绝。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生物评论》杂志上。当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时,会引发海啸、地震、野火、气温突变等环境因素,给脆弱的恐龙生态系统带来致命打击,使恐龙物种相继灭绝。
唯一存活下来的是在空中飞行的恐龙物种,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鸟类。英国爱丁堡大学地质科学学院的史蒂夫·布鲁萨特博士说:“恐龙是‘厄运’的受害者。当时地球被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恐龙生态系统处于最糟糕的状态,所以恐龙很容易受到攻击。这项最新研究有助于澄清恐龙灭绝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