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我最喜欢的音乐的论文(约660字)
近年来,“中国风”音乐这种新形式开始流行。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在歌词、编曲、唱法、整体风格等方面都符合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密切相关。然而,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和探索传统文化的最佳传播方式。
近年来,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在自己的歌曲中融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些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新颖独特的音乐形式迅速风靡流行乐坛,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受到大众的追捧。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歌手为了迎合大众,将“中国风”音乐的潮流推向了极致。同时,这种“中国风”也在广告、电影、服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可以说,“中国风”的流行与儒道佛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密切相关。同时,这种现象也源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
第一,什么是“中国风”音乐
“中国风”,如果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当然,这并不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而是指流行音乐领域结合传统音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大家普遍认可的音乐人黄在博客中说:“中国风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音乐,融合了三古三新(古词、古文化、古调、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歌词具有中国的文化内涵,用新的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的氛围。这首歌将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相结合,形成了微妙、悲伤、优雅和轻快的歌曲风格。”有人曾试图给“中国风”音乐下这样的定义:“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题材;中国乐器在音乐编曲中应用广泛,如二胡、古筝、长笛、琵琶等。演唱时使用中国民歌或传统戏曲;主题中使用了中国古代的诗词或传说。这两种观点虽然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风”音乐的特征。
(一)歌词蕴含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歌词蕴含中国古典文化。有些作品直接使用古代辞赋,如王菲的《水貂头》、《蔡琴的梦》、《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即古典诗词直接配乐,用现代音乐重新演绎。有些作品借用了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镜、梅、竹、兰、茶、柳,如《答直》、《发如雪》、《菊花台》、《千里之外》、《柳》。其他作品则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内容,如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蜗牛》。这些歌曲显然与中国重视家庭的传统伦理情怀密切相关。有音乐人指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歌词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歌词整体营造了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围,运用了大量古典意象;第二,歌词中有一些鲜明的民族符号,体现民族特色。
周杰伦的代表作《直截了当的回答》,歌词是:“一盏孤灯立在窗前,我假装你没有离开门后。老地方更是寂寞得像重游满月。半夜醒来的烛光,不忍心批评我。你走后,酒是温的,回忆是淡的...枫叶染了故事的结局,我领着你走过栅栏外的古道。即使是在荒烟荒草的那一年,我也分手了。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其中“离愁”、“烛火”、“古道”、“思念薄”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青花瓷中的“胚”、“釉色”、“复制”、“窑烧”等描述青花瓷制造工艺的词语被巧妙地融入歌词中,同时强烈渲染江南风雅淡泊的景色,构成了非常图文并茂的内容。《本草纲目》借用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来传达古典情怀,而胡彦斌的《曹操》则描述了一代曹操的故事。因此,在歌词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中国风”音乐的主要特征。
(二)编曲和演唱结合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特色。
一般来说,当代流行音乐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则使用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让中国的魅力积极呈现,这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比如周杰伦的《答直》主要用二胡;《霍元甲》以琵琶和鼓点混合为主,鼓点沉闷厚重,展现了一代宗师的武侠精神,整首歌气势十足。林俊杰的《江南》主要使用笛子,笛声连绵不断,流畅抒情,委婉含蓄。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优雅与淡然。
除了音乐和编曲,很多“中国风”音乐都大胆使用了传统音乐的唱法,比如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比如陈升的《北京一夜》是老调重弹,接着是霍元甲的花旦调,《红尘女子》和《以我父亲之名》的清漪调,《梅边上》的昆曲,陶品的《苏三说》引用了京剧《苏三·齐杰》中的唱段。《千里之外》两种曲式和唱法的交替,让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令人耳目一新。随着周杰伦和宋祖英两种不同音乐形式在2009年央视春晚上的巧妙融合,这种“混搭”的音乐形式越来越流行。
(三)整体风格追求古典意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气质神韵胜于境界。有一种境界,这是也。气质,神韵,最后。有境界,两者必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中国的古典艺术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都讲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悠远深邃,含蓄朦胧。
《中国风》音乐注重让音乐在歌词、编曲、唱腔、旋律、MV拍摄等方面呈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悠扬的和声也体现了含蓄、温柔、真诚的儒家审美观。此外,MV的拍摄也体现了场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有“落花”、“雁”、“春”、“黄昏”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它们是审美层面上相对稳定的独立艺术符号。美国符号美学家苏珊·兰格将审美意象视为“情感符号”和“艺术幻象”。她说:“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是感性的图像,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从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象征这一观点出发,朗格认为艺术形象也是情感的象征。《中国风》的音乐里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与其说是歌,不如说是江南水墨的烟雨山水,云间隐约可见伊人的白衣。烟雨、青花、素胚、芭蕉、门环等古典意象与水墨风格的悠扬曲调、优美MV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境。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即“含而不露”。
“中国风”音乐背后的古典美学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审美文化所特有的内在审美气质和品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和艺术态度的核心因素。属于比较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哲学精神是一致的。审美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融入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长期影响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是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哲学精神的不断冲突和融合中逐渐生成和建构的。音乐家华林先生曾在作品中提到:“在我们的审美人格中,既有源于人类审美经验的成分,也有受民族审美意识影响的成分……”。
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天人合一”是其核心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贯穿“道”“气”的生命精神和深邃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的生命体验,同时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征。中国艺术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美学精神导致了中国古典美学对神韵、神韵、气势、大气、气象、意境的强调,即生命的精神,要求宇宙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虽然中国的流行音乐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也呼唤着符合中国人审美特征的音乐形式的出现,“中国风”音乐恰恰符合中国人内在的审美要求。
与此同时,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其中,礼、义、谦、中庸、敬家、伦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由此产生的审美方式,让人下意识地爱上写意的古典歌词,爱上传统的民族乐器,沉醉于含蓄内敛的情感。在欣赏“中国风”流行音乐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感,很容易让听众产生一种带着音乐的情绪* * *声。
第三,“中国风”音乐带来的思考
许多学者对艺术领域的这种“中国风”现象持肯定态度。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更多的文化形态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传承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只有在转化为商业行为的消费中实现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得到大众更多的关注和接受。而“中国风”音乐无疑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它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文化消费中获得审美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质疑这种音乐形式时尚多于真诚。在商业动机的操控下,五千年文明的深刻内涵被肤浅的歌词略显破碎和浅薄。同时,词曲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的错误传播。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指出周杰伦青花瓷的歌词有两个错误,其中一个叫做“谬误”。在这首《青花瓷》中,马未都认为最谬误的一句话是“瓶底上,韩立仿前朝之雅”。他解释说:“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但韩立从未被写在瓶底,只有在明朝崇祯年间,一些青花器偶尔会写隶书。显然,作词人对瓷器了解不多。另一个错误是那句“我抄松体签名的时候在想你”。马未都解释说,这首词的错误在于“宋体只刻了三朝的康雍干珐琅彩瓷,没有刻青花瓷”。此外,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比如歌手伊能静在《念奴娇》中把“羽扇尼龙围巾”的“尼龙”发音为“伦”,戴佩妮在新歌《一个人的行李》中唱了“我要看鲁迅的背影一整夜”,但“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这种谬论是正确的。
可见,在“中国风”音乐火热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一下。真正的“中国风”可以用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选择最佳的传播方式和精准的播出内容,而不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把传统文化的一些标签随意贴成嚎叫头来吸引听众,获取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