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思考
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工学结合特色成为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新模式。目前,中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一、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四个需要”
首先,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定位必然要求技工院校走工学结合的课程之路,这是由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的。二是区域发展的需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而不是传统的技能单一的技能型人才。第三,企业的需求。传统的“理论+技能”课程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也不被新时代的学生所接受。第四,学生的认知需求。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中职学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升素质和岗位能力,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结合起来。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标准的具体实现始终坚持以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完成为唯一导向;教学结构内容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体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相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整的工作环节为任务单元,任务难度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坚持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情境的设计以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学结合的企业现场教学为原则;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后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相结合的特点。
三,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一)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与实施的管理层面。
管理层的实施包括指导层、组织层、开发层和实施层四个方面。工学结合管理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学结合教学方法。
(1)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是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并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过程。内容涉及教学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等。管理组织体系是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集中体现。它必须形成一种主线清晰、层次分明、职责具体、简便高效、适合一体化教学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管理的整体效能。目前,北京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教学管理机制为突出实践教学,由教务处和系级管理。教务处统筹安排,各部门协调实验实训场所和企业。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简单高效,责任主体明确,有利于全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调配。管理制度效率的实现依赖于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约束。学院构建“工学结合方案”的教学管理模式,为逐步形成工学结合的管理体系奠定基础。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在系里设立课程改革实验组。在评价和考核教学质量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立有效的考核原则和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遵循能力本位、过程导向、主体多元的原则。通过分析调查,确定评价要素,设置量化指标,形成指标体系。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考核采取“普通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考核。
(2)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本专业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本专业的安装、测试、检验、调试、维修、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相关岗位群必备的基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安全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于专业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工学结合”管理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实践证明,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教学运行的管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培养。如果实行“实践”和“理论”两种方案,把教学完全割裂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那么在名义上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得其反的。
(3)教材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编写工作页面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工作页面是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一个好的工作页面,很难达到良好的整合教学效果。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页面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建设了五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建设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核心课程建设要根据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整合知识型教材和技能型教材,形成一体化教材和课程,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4)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任务,教师首先进行原理和操作方法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对相关技术有“理性”的认识,对工作流程有系统的了解,为实际操作打下“理论”基础。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用“理论知识”指导“技能实践”,变“理性”为“感性”,从而掌握工作技能和技巧。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注重“实践”和“技术”。教师要从实践和技术的角度“教”或“说”,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要相应地“学”和“做”,做到“有所学”。
(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技术层面。
(1)课程框架开发。只有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才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基础素材。通过企业调研,与教师、生产骨干、职教专家一起分析企业核心岗位群的典型任务,分析典型工作流程各环节所需知识,将课程学习与任务完成有机结合,建立课程开发框架。通过调查,发现了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的差距,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运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各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专业工作流程。按照岗位群典型专业工作顺序,按能力降序排列课程内容,将学习任务对应的知识排在前面,动作任务对应的技能排在后面,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确定课程;以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模块化教学,整合相关能力的培养需求,形成完整结构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2)制定综合课程计划。综合课程计划应根据综合课程框架制定。该环节主要描述专业基本信息和各层次的培养目标,规定各综合课程参考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和教学建议,设置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设计各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方案。综合课程方案是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实施的基础。以照明电路安装与维护学习领域为例,从维护电工的专业感知出发,设置了9个不同的教学场景学习任务,包括自习室一控一灯安装、办公室日光灯安装、楼梯双控灯安装与维护、教室照明电路安装与维护、实训室照明电路安装、室外照明电路安装与维护、套房电源电路安装与维护、车间照明电路安装。每个学习任务又分为六个教学活动:a、明确工作任务;b .勘察施工现场,制定计划和清单;c .接收材料和准备场地;d .施工和自检;e清理现场,交付验收;f评价和总结。每个教学活动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场所、学习时数、学习过程、评价与考核。
(3)整合课程资源建设。综合课程资源应根据综合课程计划进行建设,主要包括教师建设、学习材料建设和学习环境建设,是综合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企业工作能力、综合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学习资料是指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工作页、作业指导书、参考书和企业技术资料。学习材料的构建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学习者自主的教育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