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如何把辩论变成“洗地”寻找答案
比如,在一起小贩与城管发生冲突受伤的事件中,一方认为城管粗暴执法,打伤了小贩;另一方认为小贩暴力抗拒执法,导致城管执法。如果双方都在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争论”。
再举一个科学传播的例子。一位科普人士撰文解释“为什么美国全民大力补充叶酸”,批评者指出不存在“全民大力补充叶酸”的说法。文章作者拿出所谓的权威材料,批评者指出“全民强制补充”是法律规范,而作者所谓的“权威组织”无权制定法律法规。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FDA的文件规定“强化谷物产品需要补充叶酸”——只要没有宣称“强化”,就不需要添加叶酸,“非强化”产品在市场上自由销售,不存在“强制补充”的情况。
无论是城管的例子,还是科普的例子,到目前为止都是正常的“论证”——即使科普作者拿出的证据没有说服力,但还是守住了“用证据证明自己”的底线。这样的论调有助于公众了解真相,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而“洗地”是另一种情况。洗地的目的是“洗去”对当事人的批评或反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往往会偏离有争议的问题。改变主题是“洗地人才”的核心“技术”。
比如在城管纠纷中,为城管洗地的人会大谈城管工作对保持市容整洁、维护公共卫生有多重要,城管工作有多辛苦,城管人员有多委屈。那些为小贩洗地的人,经常说小贩给居民带来的便利,下层民众的无奈和善良,城管人员的素质低下。洗地的人能写出自己慷慨激昂、自圆其说的文章,往往让读者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然而,无论这些文章看起来多么合理,都与具体的城管之争中谁对谁错关系不大——这样的言论是“洗地”。
拿出FDA文件,关于“强力补充叶酸”的例子,应该没什么好争论的——事情的本质是科普人没有看懂或理解FDA文件,从而曲解了一条“全民强力补充叶酸”的规定,进而进行一些“科普”。但是,为了证明科普人“没有错”,“洗地机”还是能找到漂亮的拖把。比如,有人收集整理了美国强化谷物的市场份额,声称“人们会吃那么多添加叶酸的食物,可以说全民都会补”——但他们忘了,“强补”是法律规定,市场份额是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结果,与此无关。如果按照“吃的多的人是补的人”的逻辑,中国是时候把饭和包子补上了。虽然这个逻辑很可笑,但是当读者看到洗地者收集的信息时,他几乎忘记了洗地者想要证明什么,认为自己是“对的”——达到了洗地的效果。
“动机阴谋”是另一种常见的“洗地”手法——对很多旁观者来说,“动机”往往比事实更有吸引力。比如,指责“为小贩代言”的人是拿钱惹事,指责“为城管代言”的人是拿钱发帖。在为“补充叶酸”洗地的过程中,批评者被指责为“中国有那么多问题还在乎美国人吃什么”、“别有用心地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批评这种说法是反对补充叶酸”等等。
此外,“高级洗地人才”有时会创造出新的概念或新的逻辑,比如“(科普作者说)强制添加食品,但不是全部”。按照这个逻辑,可以说“适龄儿童是法律规定要上学的,但不是全部”——这不是“洗地板”,而是把地板拆掉重装。
专栏作家简介——云:清华大学生物化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现在在美国食品行业从事研发。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会员。出版过个人科普作品集《吃的道理(1-3)》、《别怕,宝贝》(四人合集)。上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