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论文:如何做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必须建立健全物资收发制度,严格执行,合理分配。本着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责任落实到所有责任单位和个人。要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使用、调拨、挂失和报废的管理和控制。领导要重视管理机构的建立和人员培训,积极支持和指导他们的工作。固定资产购置要统筹安排,避免重复购置,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财务部门应定期核对账目,确保账实相符。固定资产应实行双重管理:即单位会计按现行制度进行整体记账管理,使用固定资产的责任部门进行责任管理,确定固定资产的责任期、完好率、利用率等考核指标。同时,要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重视固定资产预算,抓好采购、验收、保管中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明确责任。

2.制定合理预算,加强预算控制和管理。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既要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又要节约开支,避免资金浪费,优化资金支出结构。为了取得最佳的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收入预算必须是积极和稳定的。支出预算应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经常性支出要松紧适度,建设性专项支出预算要量力而行。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不搞财政赤字预算。要集中财力,优先解决发展目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重点跟踪管理支出大户,发挥预算调节作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执行,杜绝无预算和超预算支出。监察审计部门依法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执行和调整的真实性、资金使用的效益进行审计监督,配合本部门做好预算终了分析,评价预算收入完成情况、支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

3.建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双轨制管理模式。从现代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来看,任何单位的会计都应该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财务会计通常以一定的会计程序定期为单位的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主要是借助特定的技术和方法为单位领导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一要求,可以对现行的会计机构进行重组和分立,使一部分会计人员从日常的会计业务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对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为本单位的决策者提供咨询和合理化建议,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办学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强财务分析能力。首先要加强预算分析,强化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之前,需要分析上一期预算的执行情况,同时提前分析影响下期财政收支的因素,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财政收支活动,以考核和评价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通过研究和分析影响预算执行的主客观因素,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之间的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确保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其次,要加强成本核算分析。一方面核算一般性工作中占用的资源和成本,合理计提成本,提高办公经费的自筹能力,改善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杜绝挪用、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现象,有效遏制资源浪费,推动单位改革进程。

5.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在会计部门常规核算的基础上,需要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常规性、周期性的核查,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报告执行、监督审查等实施会计部门内部控制,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同时,要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防止乱收费和私设小金库,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范围。从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负责人,再到股室负责人,都要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层层防范,层层落实;在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要注意责、权、利相结合,奖罚分明。

总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资源竞争和日益复杂的财务关系,单位必须加大财务管理力度,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