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关于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3000字英文摘要的经济论文。

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与现实思考

摘要:自199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危险。本文首先回顾各国的金融危机,然后总结其经验教训。最后,结合我国经济中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对我国防范金融危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现实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中国金融体系日益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清楚地表明了金融危机的危害。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虽然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有多健全,更多的可以归因于我们之前的封闭状态。事实上,近年来关于中国金融危机的争论在国外几乎从未停止过。比如尼古拉斯?拉迪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发全面危机的导火索(吴传福,2003)。《远东经济评论》甚至在2002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的金融体系要毁灭了”。虽然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出发点,但中国经济体系内部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很多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当前,金融开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借鉴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防范金融危机,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一、理论综述

金融危机的权威定义是戈德史密斯(1982)给出的,是所有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量和金融机构倒闭数量的急剧、短期和超周期恶化。其特点是基于对资产价格下跌的预期,抛出大量房地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取货币。金融危机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近年来,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混合的危机形式。

(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和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成为可能,从而导致货币和商品之间转化过程的不确定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客观上导致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发生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征。只要商品和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而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表现为商品货币的存在,表现为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一场独立的货币危机或者货币危机尖锐化为现实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可以看出,马克思把货币金融危机分为两种:伴随经济危机的货币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基于市场竞争、资本积累和信用发展,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则是金融体系内部失序的结果。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银行信贷在缓解和加剧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建立在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的基础上的,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和偿债危机,但本质上是货币危机。

(二)西方金融危机理论

较早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费希尔(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费希尔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的。这会导致货币增加,进而导致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对债务人有利,于是信用会进一步扩大,直至“负债过度”的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产生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往往以大范围破产告终。在费雪理论的基础上,明斯基(1963)提出了“金融不稳定”理论,托宾(1980)提出了“银行系统钥匙”理论,金德尔伯格(1978)提出了“过度交易”理论,M.H .沃尔夫森(65438)

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危机爆发越来越频繁,而且往往以独立的经济危机形式出现。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逐渐成熟。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由P.Krugman(1979)提出,经R.Flood和P.Garber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的不协调是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以M.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进行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动态博弈分析,强调预期因素对金融危机的自我促进性质以及经济基本变量在金融危机发生中的重要作用。1997亚洲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到第三阶段。许多学者已经跳出货币政策、汇率制度、财政政策和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来分析金融危机。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克鲁格曼(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该模型强调了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资本形成资产泡沫中的核心作用;流动性危机模型(J.Sachs,1998)侧重于从金融体系本身的不稳定性来解释金融危机的机理;《孪生危机》(卡明斯基&;Reinhart,1998),从实证方面研究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的内在关系。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从历史上看,早期的典型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国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美国的1929大萧条。限于篇幅,本文仅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试图找出导致金融危机的相同因素,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参考。

(1)1990年代发生了五次重大金融危机,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1992-1993欧洲货币危机

90年代初,德国和德国合并。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德国在6月1992日将贴现率提高到8.75%。于是,马克的汇率开始上升,引发了1年的欧洲汇率机制的动荡。金融风暴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危机是在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表面上看是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造成的,但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成员国货币政策不协调,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度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不协调又与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异密切相关。

2.1994-1995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1994年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将比索兑美元的波动区间扩大至15%。由于经济长期积累的矛盾,这引发了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然后股市也跌了。比索的急剧贬值引起了输入性通货膨胀。就这样,墨西哥为了稳定货币,大幅提高利率,导致国内需求减少,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后开始缓解。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衡;二是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导致储备资产不足,偿债能力下降;第三,僵化的汇率机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在亚洲大幅贬值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场金融危机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东南亚国家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动荡,导致大量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和经济衰退,还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涉及许多不同的国家,危机爆发的原因因国而异。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绝非偶然。不同国家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很多,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展不协调等(李建军、田广宁,1998)。

参考资料:

[1]德米格-昆特,阿斯利和德特拉加什,恩里卡。《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1998。

[2]贝内特?t?麦克勒M,国际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李建军,田广宁,20世纪90年代三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王德祥,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J],经济评论,2000,3 .

[6]刘明星,罗,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科学,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