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算不算文献综述

网易

网易号码

全网热点消灭。

重读《持久战》: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麻豆没有诗。

2021-12-14 17:42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发言,1938。原载于《解放》7月第43、44期1938。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文选》第二卷1952。

《论持久战》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战争的巨大力量最深的根源在人民中间,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论持久战》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夺取胜利的正确方向和具体道路,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

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今天,重读这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经典著作,对于进一步激发中国人民的战斗精神,以更加坚强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具有重大启示。

论持久战(节选)

中国呢?是其他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相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其特点,故称弱国。但同时又处于历史进步的时代,这是打败日本的主要基础。所谓抗日战争是进步的,不是普通的进步,不是阿比西尼亚抗意战争的进步,不是太平天国或辛亥革命的进步,而是今天中国的进步。今天中国的进步在哪里?就是它不是一个完全封建的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醒或者正在觉醒的广大人民群众,有了* * *生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有了* * *生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几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 * *生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这些经历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刚刚奠定了团结抗日的基础。如果说,在俄国,没有1905年的经历,就没有1917年的胜利;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没有17年的经历,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国内的情况。

国际条件使中国在战争中没有被孤立,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为中国的最后胜利创造和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虽然大量的直接援助目前没有,要等到明天,但中国有进步和大国的条件,可以延长战争,促进和等待国际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5月至6月,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特点,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各种问题,科学预测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找到了战胜敌人的途径和方法, 科学地制定了全民族抗战的战略方针,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论持久战》出版的原因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初期,日军先占领平金,后占领沪、宁、太等地,气焰十分嚣张。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虽然英勇作战,付出了惨痛代价,但由于国民党当局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不敢广泛发动民众,进行全民抗战。而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抵抗,采取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缺乏周密的组织准备。再加上武器装备和军队战斗力相差悬殊,造成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被动局面,大片土地成为沦陷区。

与国民党一边倒的抗战不同,中国* * *产党制定和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发动民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在人民战争中将侵略者投入汪洋大海。为了向全国人民昭示抗日战争的胜利之道,动员全民族的力量进行抗战,1937年8月下旬,中国* * *生产党在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 * *生产者党员及其人民武装积极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开展抗日群众运动,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并不断向华北渗透的局面,国民党内有人散布“抗战必失败”的论调。在国民政府“边抗边议”的政策下,大片土地沦陷。全面抗战开始后不久,由于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的接连失利,国内一些人开始悲观起来。汪精卫作为国民党内和平派的代表,对抗战胜利失去信心,极力主张与日本“和谈”。他们有的组织“低调俱乐部”,鼓吹“再打就死”的论调。成员中,既有文官,也有武将。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能量大,影响恶劣。国民党的另一部分人则鼓吹“速胜论”,幻想依靠英美的支援来取得速胜,特别是在正面战场上打赢了台儿庄战役之后。

为了从理论上说明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回答如何进行持久战和如何取得最后胜利的问题,驳斥各种错误思想,打消人们对抗战前途的疑虑,毛泽东总结和吸收了党内其他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思想, 并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的重要讲话,1938。 本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坚持持久战、广泛动员民众、争取抗战胜利等重大问题,突出了动员民众参加抗战、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通过开阔的视野和中外历史的比较,着重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能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他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场殊死战争。他精辟地分析了中日战争中敌强我弱、敌落后我进步、敌不如我有帮助等矛盾因素。他全面考察和论证了坚持持久战以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客观基础和必然性,指出日本这个小国寡助,是支撑不了长期战争的,终将失败。中国是一个有很多帮助的大国,经过一场艰苦而持久的战争,一定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他指出,由于日本是一个强国,在抗战初期必然有一个战略防御阶段。他着重分析了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论证了相持阶段将是改变敌我形势的枢纽。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日军只能占领有限的地区,因此战略相持局面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因为日军只能占领城市和交通干线,留下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游击战创造了条件,消耗了敌军。毛泽东正确地解决了持久战的作战原则问题,着重阐明了防御战中积极地、灵活地、有系统地实行进攻战,持久战中实行速决,内线战争中实行外线作战,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他指出,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是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战略相持阶段是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和阵地战为辅。毛泽东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士兵和人民是胜利的基础”,“战争的巨大力量的最深刻的源泉存在于人民之中”。中国* * *产党善于做人民工作。在全国抗战的条件下,它能得到更多人的援助。只要有* * *生产党和* * *生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就可以组织人民游击战争;只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