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语》的思考

认真读完一本书,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可以分享的,你需要写一篇关于你所收获的回顾。为了让你免去写作和阅读的头痛,以下是我对《论语》(精选6篇)的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论语后的感想1最近偶尔看一本书,南华锦先生的字、句、行都在他的眼里,咀嚼回味,满嘴都是香...

百年人生,尽见沧桑,月圆人圆。你要多少分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谈学习,简而言之,“学”写起来容易,但传承起来有多难?孔子曾说过“学而不厌,教而不厌”和“怒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年何时来”等名言,还说过“十之八九立志学”。五十七年的历练,使他德才兼备,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可以说是大有作为。以这个身份,当他的高脚问他的时候,他的回答竟然是“听到消息就在晚上死了,太不可思议了”。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索宇宙的具体性质,而是探索社会和人生的具体气质。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可能是有限的,但人的具体感受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他探索无限的“人”,这也正是孔子觉得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气质和行为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每一次新的内容被探索,旧的规则被打破。“不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就不知道人是什么。”孔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人性是最难理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自然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见解。

陶行知说,千千万万个老师教人求真,千千万万个学生学做人。在这一点上,与孔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仁义道德”思想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把“仁义道德”作为自己不断要达到的目标,他们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和道德。这是必然的。

为了学习,你可以不知道三月肉的味道,这足以看出孔子的勤奋,但如果只是勤奋,恐怕孔子也不会那么受世人尊敬。他的好学表现在各个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民,也不如老苗圃。这是实事求是。时时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局限于我们普通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宽广的胸怀接纳世间的一切,这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孔子是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家,有各种挣钱的本领,对人生意义有深刻的见解,对教育的目标有明确的方向。由于他多方面的能力,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虽然他的赚钱技巧的许多细节没有被保留下来,但他的人生智慧谈话已经成为两千年来屹立于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宝库。当我们阅读和吟诵时,

这是孔子的学问!这是圣人之学!

也许我们凡人永远不会明白向一个榜样学习的内涵,但每个人都可能从中找到新的自己。

读《论语》有感2《论语》是南先生对《论语》的诠释。整本书都在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人。我可能对《论及不切》这本书理解不深,只能写下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中经常提到的“君子”和“小人”,有一句话让我有特别大的感触。“小人有错必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洗白错误”。有些人总是喜欢找借口和理由来掩盖自己的错误。君子错了就承认自己错了。所谓君子误如日月食。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偶尔会出现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黑影。不过一分钟就过去了,还是会亮的。君子不惧过去,自己也不要隐瞒。错了就老实说错了,大家都看得到。这才是君子风度。但现在我明白了,相反,人们仰望他的光,就像月亮和太阳一样。当我读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君子还是小人?我能坦诚面对我的错误吗?不,我没有。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错判了一个同学的时候,因为我是老师,所以不好意思或者说不肯蹲下来跟孩子说对不起。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我们的孩子要诚实,不要说谎,但是老师自己却无法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孩子怎么能这样呢?学习当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我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勇敢地说“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还是孩子尊敬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的“无德无信”。比如看到别人做好事,一定要心存敬畏;看到人家有好画,我也欣赏;我在读书的时候很高兴看到了一些道理,但是我们遵循了吗?不,这才是“缺德”。我们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我们服从真理,我们敬佩别人做好事,但是我们自己做起来却没有那么积极,发挥不出来。我们的人生阅历,有时候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性格和脾气来了,就不在乎这个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诚”不实际。换句话说,我没有人生观,没有中心思想,简单来说就是缺乏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写的三年计划。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迷茫:我应该如何定位自己,我的目标在哪里?无意中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法国一家报纸曾经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只允许救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据说本报收到了上万个回答,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甚至有人写了上万篇论文解释为什么要选大。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梵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我们的岩石女士。大家相持不下,谁也不肯接纳谁,直到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了离出口最近的一个。”

原因很简单。万一着火了,到处都是浓烟,根本看不清挂在那里的是哪幅画。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相信的那一个,很可能在你找到那幅画之前,你就已经葬身火海了。而抢离出口最近的,虽然不是最值钱的,但却是最可行的。再说了,只要一幅画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差不了多少,尤其是当别的画化为灰烬的时候,这幅就算再普通也变得不一般了。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发: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不一定是价值最大的目标,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一个要走的方向,努力做到贤惠博学。

读南怀瑾的《论语》让我想起了瑞典的汉纳茨。阿尔文的名言:“人类要想在21年实际生存,就必须回头看2540年,学习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对社会,对人,对社会与人的关系,对人与人的关系,做一个详细而精炼的透视。《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明确告诉我们:《论语》讲究的是做人,怎样做人。南先生用自己的理解翻译了《论语》,展示了孔子的人生态度,教给了我们一些道理。

读了《论语》,我能从学习中感受到孔子对世界的态度。“子曰:弟子入而孝,弟出而亲,诚而信,爱众而仁,有余力则学文。”

我懂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孝子,“做弟弟”就是在外面可以对朋友,对社会,对普通人友好,对国家,对世界展开全面的爱...记得有人说过,看一个人能不能和你交朋友,首先要看他在家里是不是孝子。这就是“入时孝”。如果你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做不到,更别说在外面,你怎么能做到?和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也是如此。同事也应该是“兄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教师要讲友爱团结,才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爱学生,教书育人。

《真心相信》也提到了人做事要非常谨慎。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要守信,为人处事也要谨慎。人和社会之间的一切都要守信用,要答应别人怎么做。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好老师。同时又是“包罗万象”。拥有伟大的心灵,一个人就能爱别人。在学校里,对学生的情分和爱是可以扩大和填充的,他可以像爱自己一样爱整个世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与人为善”,与有知识有道德的人更亲近,与人和谐相处,“有余力则博采众长”。也就是说,你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一个好人,你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心情和精力去“研究文学”。热爱文学的人会是作家,热爱科学的人会是科学家,热爱艺术的人会是艺术家,以此类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爱好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看了第七篇《舒儿》,有一句:“富可求,虽是挥鞭之人,我也行;你要不到,就按我说的做。”进一步,我可以理解孔子当时对财富和金钱的理解。

孔子告诉我们要追求财富,这非常符合我们的现实思维。如果人人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按照孔子的说法,只要能挣钱,做什么都可以,但是要有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线。我们应该有信心赚到钱,但我们不应该害怕艰苦或努力工作。现实中,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我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更上一层楼。这个时候,我们要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守住道德底线。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他的房子下面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掉,他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些青铜器可以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把青铜器交给了国家。用孔子的话和这个小故事,我觉得一定要对财富保持清醒的认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修养。随着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师的工资也在不断增加,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确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职业与金钱的关系,为社会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理念相似、志同道合的人,排斥其他异类。如果你想和善良大方的人交朋友,你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可能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确切的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一个文明人是不容易的。正因为这是一个很高很难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的社会一直在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还小,但我们也要为他们着想。当你要求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首先想,你做了吗?然后要求要孩子,所以你要自己示范。俗话说,“播种一个行动,你将获得一个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将获得一种人格;播种一种人格,你将获得一种命运;播种一件好事,你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播种邪恶的行为,你将得到一个坏的结果。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争物”。“狮子是百兽之王。为什么狮子能成为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非常尊重和认真,所以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他会用尽全力,绝不放松。当狮子抓到一只小老鼠时,他也会用尽全力。狮子的这种精神就是,无论大小,他都不敢慢下来。不要以为做一件事很容易,不管这件事是大是小。如果你觉得容易出问题,也就是说,你怎么能太狂妄呢?”这就是狮子,认真对待一切。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事实上,大多数事业有成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小事。所以对于脾气暴躁的我来说,我要做一只“狮子”,把每一件事都当成大事来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最后南先生说:“一切从做人开始。人生无论做什么——做官、经商、做学问、做平民,都得做人。事业的成败有不同的变化。但无论如何,永远做个男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有时候,为了在工作中贯彻计划,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一个哲学家会出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要说服他。所以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一些哲学,这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读完《论语》,Part 4伴随着国学热潮而来,我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国学积累和文化素养,从而充实自己。读南先生的《论语》,我读到了他虚心好学的执着态度。尤其是看了李仁先生的《解读》第二卷《立人四》,如《立人四》等章节对“仁”的解读和解释,“家中月色何其明!”而“兼收并蓄”,更是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理解,坚定了我“心中有仁,学会做人”的信念。

南先生认为“仁”是人如何在仁的境界中生活,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加强精神修养,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导致我们以“仁为美”,让修养、知识、人生达到智慧的境界,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启发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扪心自问:

培养“仁”的人生观,达到知行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真诚的善意对待他人,以博爱的心“爱所有人,与人为善”,才能深刻认识到“仁”是基础,是人性,以仁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步超越以血为基础的亲吻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步使“仁”成为一种品格和能力,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我坚信心中有爱,我爱我心爱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到别人所想,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爱外面的朋友和他人,逐渐建立起和谐的爱的氛围。宽容他人,勇于承担责任,摒弃自私,培养道德。如果每个人都能相亲相爱,以善意平等待人,以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合作,那他怎么可能不是真正的君子,仁者君子呢?

倾听圣人的启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读书,从圣贤圣贤那里学习如何做人,用“礼、容、信、敏、利”来要求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仁者”,才能行走于世间。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以“礼”要求自己,坚持恭敬,对世界、对他人有一颗恭敬的心,恭敬而不辱;用“宽容”鼓励自己,用天生的宽容和美善待他人,用宽容和美聚集人心;以“信”立品格,做一个守信的人,讲信用,努力做到诚信修身,信天下;以“敏感”提高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以敏锐的适应力争取敏感。用“善良”告诫自己,你才能用善良感动别人,发挥自己的精神感召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我都会把“仁”作为人生追求善的动态进取过程,对“仁”做出自觉的选择。最终,以良好的品格为保证,以过硬的技艺为支撑,以崇高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为勤修,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界和人间!

读完《论语》,春节期间从网上买了这本梦寐以求的书,很开心。因为我看过很多国内作者写的关于《论语》的书,但是没有一本是那么通俗易懂,那么贴近生活的。我们祖先的思想通过南怀瑾给了我们一个普及和启蒙的教育。现在想修身养性的人来看这本书。

从高中开始,我就认识了国学大师南,从到老《说文解字》,《论语》,这是一本值得现代年轻人深思的书。

之前看到过一个说法,国学可以治抑郁症,但我不相信。不过看了这本书,感觉国学真的给人力量,尤其是像《石楠》这种深入浅出的书。每次读国学大师南的书,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自豪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他把《论语》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更现实,更有针对性,我们也就不那么无聊了。南是国学大师。我觉得他对《论语》的评论更接近孔子的本意。难能可贵的是,他能跳出宋代理学,尤其是朱对的注释。至少,他可以让人们领略到孔子不同于宋代以来的思想。在儒家四书五经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学习南怀瑾对佛教的一些教导,这对我们自己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感谢南怀瑾老师写了这么好的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扫四书五经的晦涩。而且南老师把《论语》讲解的很透彻,比上节课课本上的理解更有道理。

如果孔子看到现在有大师把《论语》理顺了,明确平反了五四时期对儒学的误解,让儒学更好地以现代的眼光发挥出来,造福后代,他会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论语》后的感想6虽然家里的课外书很多,感觉自己读了很多书,但这只是一个表象。

其实我是一个很怕看书的人,所以可能一本都没看完。只要我坐在那里老老实实看书,不出半个小时,我的上下眼皮肯定会打架。

当我第一次进入B6班级时,老师要求我们阅读《平凡的世界》,并写出摘录和感想。我把它当成一个任务,有目的的读,很快就睡着了。最后,我听不懂同学在读书分享会上说的话。

但是论语给我的感觉不一样,可能是因为郑先生的广告打得好!在我拿到书之前,老师说了很多有趣的片段,让我迫不及待的想看。

《论语》是诠释《论语》最有特色的一部书。南先生用通俗有趣的方式给我们讲解了《论语》中的句子,令人耳目一新。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几句话:“时时学习,不是吗?”他的解释是,随时随地学习有思想,有徒弟,有经验,有自省。开始自省并不容易。有了体验,就“幸福”了。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可能一辈子都没人懂。但孔子说:“只要有知识,就会有知音。”于是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孤独的时候,可以遇到知音。只是很愉快。最后一句是“不知道也不在乎就不是君子了吗?”也就是说,即使一辈子不懂学习,也要“不着急”,不抱怨。

这和我原来学的《论语》的解读大相径庭,但句句都有道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论语》本身并没有那么深奥和死板。它的每一个字都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和学习。也是因为这本书,我渐渐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