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全息术的佛教
西方全息术发展中的“世界是幻象,是全息图”的观念,与佛教对世界的认识不谋而合。
事实上,佛教很早就发现并使用了全息律。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佛陀在《楞严经》中阐述了这一观点。《楞严经》第三卷,佛陀说:“你(指阿难尊)有一观地,粗为地,细为尘,极小为邻尘,色缘,共分七部。多分析邻空,即空。阿难,若此邻空而成空,则应知空空之生辰色相……”。佛将物质分为尘,再细分为“邻虚尘”。佛陀告诉我们,如果把邻近的虚尘再细分,就会变成既有物质属性又有虚空属性的东西,最后就是虚空。乘性教派以绝对全心全意依赖本源的理论解释生死,全息宇宙足以现念,将本体论和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楞严经》中的“一角钱,十座庙”“一为万物,万物为一”也是典型的古代全息论。“尘埃中,各有无量;在茶海,有灰尘;尘埃中,有沙海;重则用之不竭。”《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这段话,在超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解释了宇宙的无限级全息术,即所谓因陀罗净境界门。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心。唯心三界,诸法只知。
佛教所谓的“同体大悲,无慈悲”,是基于宇宙的全息位置把所有的生物当作一个整体。
当然,世界上那么多宗教都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可能只是一种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