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法
1.多接触,多沟通。
孩子在外面被别人欺负,总想让父母帮着打一架,是有原因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穿新衣服,也会想着让父母给自己买一件。然而,这一切都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难以成真。所以,没有孩子的共同生活的父母,要理解和体会孩子的渴望和希望,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让孩子充分真实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亲情。
2.善于倾听。
第一,善于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关心所需要,才能给孩子有针对性的关心和帮助,也会让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容易。当孩子告诉你开心的事,你要说* * *。如果孩子告诉你他在幼儿园被老师表扬了,你可以表扬他说:“哦,太好了,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的”;当孩子告诉你不开心的事情时,你要让他自由发泄,表示同情。比如,当孩子告诉你,他的孩子推了他,他很生气,你可以说:“你生气了,甚至想打他,是不是?”但你不能这么做,你可以告诉老师,找老师帮忙”;当孩子告诉你一个你不感兴趣的话题时,你要耐心倾听,以示你关心他的谈话。你可以用“嗯”“哦”“真的”“等会儿”这样的词来表示你在认真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孩子会更愿意和你说话,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3.多想想。
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倾听,还要善于思考,注意在交谈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独立讲小故事时,要及时表扬:“你讲得真好!”“当孩子第一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就应该表扬:“你真有主见,就像一个演说家。“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和指责,要‘先说哪个锅’,让孩子不仅愿意经常和你交流,而且提高交流的质量。
4.和它的老师交流。
向孩子的老师询问情况,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放学后在学校的时间很多。从老师那里了解情况是一种直接的方式。
此外,通过书信与孩子交流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与现代通讯工具相比,书信不仅具有有形、易保存、安静阅读等优点,还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需要注意几个地方:
1.谨慎使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也会影响亲子沟通,扼杀孩子的灵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犯错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父母的批评要从谈话开始,所以要注意对留守儿童的批评方式,无论是电话还是当面。
2.德才兼顾,德在前,德在后。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差异。这很正常。不要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对他们的专注培养失去信心,而是要重点观察他们的思想道德成长。如果他是一个诚实、自信、孝顺的孩子,这个还不错。
我觉得女生应该精神上富足,物质上贫乏。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谋生,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他们留在农村的家里,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包括内地城市,有的父母都外出在繁华的城市工作。这些本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一.社会问题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农村有近2000万留守儿童。有专家计算过,保守估计,近年来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有4390万。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省份,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的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外出流动,子女不能随父母生活的情况超过所有留守儿童的一半,占56.438+07%。人口流动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控不力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处于爷爷奶奶的监护和亲友的临时监护之下。而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爷爷奶奶的监护人,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的。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限制和制约,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专门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不够,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管不力,导致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入学率低于正常家庭的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后,留守儿童的入学率明显下降,14岁留守儿童的入学率仅为88%。
2.缺乏舒适感
据西部劳务输出大省某县调查,70%的父母一年回家不到3次,有的甚至几年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每月与父母交谈、交流的次数不到1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得不到妥善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部分儿童行为习惯不良,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倾向。南方沿海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别人,11.4%的人觉得被歧视,9.5%的人觉得被抛弃。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例已经高达20%。
3.疏忽照顾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保护能力较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公安部门统计显示,被拐卖的儿童第一群体是流动儿童,第二群体是留守儿童。
第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得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也无法时时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被抛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1,懦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父母严重缺乏关爱。虽然有一部分是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朋友监管的,但毕竟和父母不一样。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感到软弱无助,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
大多数孩子都有攀比的心理,有很强的自豪感。没有了父母,他们似乎失去了强大的依赖和保护。所以相对于一些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学习上也无法取得进步。
3.孤独和无助
父母外出让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虚和孤独,从而产生精神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4.有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力,就出去打工,导致怨恨。有的孩子说父母回家后和父母疏远,导致和父母感情疏远,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
城市留守儿童的类型
1,物质满足型
尽可能让留守儿童在经济和物质上得到满足,对他们的精神需求不太关注。有这样想法和做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尤其是孩子自我监督的家长。在给孩子钱的同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的涵养差、自私、任性、不懂事,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2、不在乎。
父母不在家,可能是因为工作或生意太忙,没有时间在家照顾孩子或注意与孩子的接触和交流,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对父母冷漠,对自己缺乏信心,而且对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如何与人相处也有负面影响。
3,关心爱护。
外出的父母经常打电话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上进,告诉孩子外面的事情,寒暑假带孩子出去旅游。显然,这种家庭教育既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也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我们发现,通常学历较高、工作较好、收入稳定的父母更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但这种家庭教育还是少数。
城市留守儿童的成因
1,父母升学
在城市,一些知识分子家庭不得不暂时离开他们的孩子,因为夫妻中的一方去了另一个城市或国家深造。
2.父母依恋农村。
有的父母在国家机关单位工作,因为工作需要,要下乡到基层单位工作,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
3.父母在异地开公司或者被派到不同的公司。
这些父母更像是游牧部落。它们在有水草的地方吃草,根本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早已习惯了没有父母的生活。
4.父母工作忙
这些孩子大部分都被留了下来。因为这些家长应酬多,孩子只能看到他们回来睡觉,大多是公司高层人物或者领导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处于留守的边缘。比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留守儿童更幸福的是,孩子一旦有事,父母能迅速赶来处理。
5.异地就读的孩子
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孩子异地读书。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者自己住在异地。这也是留守的一种新形式,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6.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只关心自己的娱乐或工作,对孩子冷落。你不陪他,你不关注他,他感受不到你的爱,他觉得自己好像被你遗忘了,一个人呆在小角落里,感受着世间的孤独。其实家长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冷酷的家暴。虽然对身体不起作用,但对思想起作用。身体上的伤害可以修复,但精神上的伤害很难弥补。相对于身体上的留守,这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