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目的和口才

“八多”提高演讲水平和口才

既然演讲是一种工具,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武器,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学好它当然不容易。但绝不是有些人想的那么高不可攀,高不可攀。探究国内外著名演说家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那些蜚声世界的杰出演说家,并不是天生的天才,而是通过长期不懈的艰苦训练才获得成功的。正如美国著名演说家戴尔·卡内基所说,“演讲绝不是上帝赋予少数人的特殊才能。”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演说家,如果有,也是你在不停地奋斗。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呢?根据20多年学习、掌握和运用演讲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一个人要提高演讲水平和口才,必须做到“八多”:读、听、问、写、记、思、学、练。

第一节:多看,多听,多问。

演讲是一个人说话,大家“听”,大家“看”,借助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的实践活动。一个人要想对听众说得口若悬河,振振有词,首先要“多看”、“多听”、“多问”。

第一,多看。

多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多看演讲和口才方面的书和文章。演讲很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演讲者必须认真系统地阅读一些与演讲有关的书籍,如:演讲学、演讲美学、修辞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充分掌握演讲的知识和规律,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再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提高演讲水平和口才。

目前,国内外关于演讲理论、演讲实践和演讲技巧的书籍越来越多。有演讲和口才的杂志报纸也出现了,很受欢迎。比如邵守义主编的《演讲与口才》,自1983创刊以来,越来越受欢迎,出版量早已过百万。被读者誉为“论证的良师、沟通的向导、公关的良友、人才的摇篮。”曾获全国优秀期刊奖,是全国100种重点期刊之一。

第二,多看别人的演讲,多看名人的演讲视频,多看电视脱口秀和电视辩论。这样,我们可以增强对演讲的感性认识,提高对演讲中情景语言技巧运用的理解,认识到演讲的重要性和本质。

看演讲,尤其是那些风度优雅、动作优美、举止得体、表情丰富的演讲,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在古希腊,人们以观看著名演讲为荣。在国外,人们在参加演讲活动时要穿着正式的礼仪服,衣着整洁,用无比虔诚和崇拜的目光看着演讲者。他们把看名人演讲视为文化水平高、社会地位高的标志之一。

第三,“多读书”的意义还表现在要求演讲者仔细观察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变化,以及与演讲内容相关的事物。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表面、本质、方面、深度、细节、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不能对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心不在焉,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而是要把眼睛当成相机,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素材拍摄下来,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整理后储存在脑海中或者记录在笔记本上。

言语活动是一种高级的交流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演讲者往往肩负着严肃的政治使命或教育使命,经常面对陌生的、不断变化的听众。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听众心理特点和交流需求的演讲才能成功。因此,演讲者在台上演讲时,要多关注听众,用眼神与听众交流,观察听众的表情和反映,以便及时调整演讲思路和内容。

第二,多听

一个演讲者要告诉别人,让自己的演讲变得优美,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先多听。

第一,多听别人的演讲和发言,提高音频语言的表达能力。林肯,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国第16任总统,是举世闻名的伟大演说家。他的成功在于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苦练演讲口才,看的多,听的多。年轻时,他当过农民、伐木工、店员、邮递员、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经常步行30英里到一个法庭去听律师的辩论,看他们如何辩论和手势。他一边听着那些政治家和演说家慷慨激昂的演讲,一边模仿他们。他听着到处旅行的福音传道者的布道,挥舞着他们的手臂,在天空中晃动着他们的声音。当他回来时,他以他们为榜样,在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他的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最终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步入政坛。

二、多听广播电视播音员、节日主持人播音、讲话,提高自己普通话的标准水平和音色、音质、音量的水平,达到讲话语言流畅、悦耳的目的。

三是听自己的演讲练习或录音(喜欢)。正如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所说,“在你对别人说一件事之前,你应该先对自己说。”初学演讲的人应该在上台前练习几次。他们可以对亲戚朋友说话,找一个孤独的地方,或者对着镜子或录音机说话。每次讲的时候都要认真听,仔细找出语言问题,或者请圈内人挑毛病指出弱点和不足,认真改正。如果能坚持试讲,每次演讲前多听几遍,长期下来口语表达能力会不断提高。

四是学习“听”的艺术。要学会说话,首先要学会“听”。“听你的话,胜过读十年书。”能“听”字的人,不仅能把握和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还能仔细欣赏和猜测别人说话的技巧。他们还能从别人的言语中听出弦外之音和弦外之音,同时还要观察他们的脸色和气色。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苏格拉底,向他请教演讲的技巧。苏格拉底一开始没说几句。这个年轻人没有认真听讲,而是打断了老师的话,讲了很多来展示他的才华。苏格拉底说:“我可以教你说话,但我要付双倍的学费。”年轻人问:“为什么要翻倍?”苏格拉底说:“我要教你两门课,除了说话,我还要上一门课:如何闭嘴听别人说话。”

第三,多提问

演讲是一门科学,有很多客观规律和成功经验。但是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言语是天生的,一个人两三岁就能牙牙学语,好像没费多大力气,自然就会了。所以很多人并不太在意说话的艺术和技巧,更不用说求教、学习、用心学习了。虽然有些人认为说与说是有学可上的,但仅限于看书或听录音,又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结果事倍功半。

柏拉图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是双重的无知”。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学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无知。”。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之为也。”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和口才,就必须放下架子,丢面子,虚心向有经验的演讲者和只在同行中学习过的专家请教,不懂就问,羞于提问。这样可以让他的演讲和口才能力有质的改变,事半功倍。

由于广播电视的普及和录像设备的应用,几乎所有大型、重要的会议和活动都会被记者录制下来,制作完成后会多次播放给广大观众。现代人的言语不是过眼云烟,而是有完整音像的永久保留。所以,大家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发言、汇报、讲话,高度负责。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普通民众,在发表重要讲话和演讲之前,都要向专家请教演讲口才,接受专家的指导和指点。西方国家的所有演讲口才咨询服务公司都忙得不可开交。好在我们国家很多领导干部已经开始接受演讲和口才的辅导和咨询了。

第二节:多写,多思考,多学习。

第一,多写

对于不太擅长演讲和即兴发挥的人来说,多写是提高口才的有效方法。多写主要有两个要求:

第一,多写演讲稿和演讲稿。无论什么规模、什么层次的会议或活动,只要你认为自己有发言的可能,就要抓住机会,提前做好准备,认真写好书面稿,不断修改完善,然后背下来,以备不时之需。上台演讲的时候,尽量不要带讲稿。如果能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也就是先写好书面稿,背下来,再走下舞台;慢慢只写几个大纲;然后打个草稿就行了;发展到最后不要准备,可以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口若悬河,振振有词;他演讲口才的水平会从量变到质变,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是多写学习演讲与口才的体会,用文字写下自己对演讲口才的理解和感受,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把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flash语言记在笔记本上,以备将来参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文笔。

第二,多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也认为:“业精于勤,荒于趣,行于思而毁。”无论是舞台上的演讲,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演讲,都是一个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过程。它是将大脑中的思想,即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口语的过程。人们在思考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必须依靠语言的帮助,而思考的内容和交流的思想只能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达来体现。否则没人知道你在想什么,也没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言语发自内心。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心里想的,嘴里都会说出来。你说的是你刚刚想到的;刚才想的就是下面想说的。想和说,想和表达,互相交流,来来回回。口语不同于书面语的特点,如想说就说,想说就说,决定了说话人既要机智灵活,又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君子动口而敏”。这是多西的要求之一。

多思考的第二个要求是,时刻冷静思考,反复分析为什么有些人的发言很通俗,很有哲理,很有深度,很宽泛,让人很感动,受益匪浅;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沉闷,漫无边际,没有启发性,甚至有攻击性?多思考的人能从中悟出道理,获得经验教训。

多思考的第三个要求是,说话之前要在头脑中仔细思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背”,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不同的演讲内容,“唱你去哪座山的歌。”在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说话时,要认真思考自己该说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越想越多,力求做到“誓不惊人死不休”。“说一次之前要三思,说两次也一样。”这是名人演讲的经验。

很多想法的第四个要求是“一天救自己三次。”每天都要反思自己说过的话,对那些比较贴切和成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举一反三;对于一些错误的,不恰当的话,甚至是冒犯性的,适得其反的话,要分析原因,关起门来思考,改正,尽量避免在以后的发言中出现说多了,导致灾难的现象。

第三,多学习

“问渠何处如此清,因有活水之源。”古今中外所有的著名演说家,都是基于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所以,任何想成为演说家,口才出众的人,都必须在“多学”上下功夫。

1,多学习知识。

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说过:“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一个人懂得越多,就越有力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意大利艺术家和哲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说过:“对某种东西的爱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越准确,爱就越强烈。要做到准确,你必须对你喜欢的所有事物及其每一部分都有透彻准确的了解。”所以,多学习知识是提高口才和演讲水平的前提。因为知识是口才的基础,没有知识,肯定没有口才。

产品越厚越好。一个优秀的演说家,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必须学识广博,联想丰富,能言善辩,才能上下千年,行万里路,跋山涉海,广为海内外引用。一个机智的演说家还必须具备即兴发挥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巧妙提问和回答问题,恰到好处。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的。

“不积跬步,则得千里;不积小流,成不了江河大海。”如果你想给某人一杯水,你应该有一桶水,但不是半桶。那些没什么知识,胸中没什么墨水,没什么知识,没什么技能的人,根本谈不上有口才;你说话的时候,要么胡说八道,要么出丑犯错。所以说者要多学习,要广学习,要博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世界各地、三教九流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体育、科技、工业、农业、文艺、医疗保健等等,应有尽有。

2.学习更多的演讲技巧。

一个敢说会说的人不等于口才,就像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不是艺术,只有杂技演员娴熟的骑车表演才能称之为艺术,演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真正掌握这门艺术并不容易,它包括很多技巧,如字正腔圆、回读音、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仪表礼仪、控制现场和随机应变的方法、即兴表演的技巧、辩论的艺术、精彩的对话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学习和运用演讲的技巧。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狄摩西尼之所以能够登上古希腊演讲艺术的巅峰,成为当时“十大演说家”之首,是因为他热衷于演讲艺术,积极向演说家和专家请教,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演讲的基本功和技巧。

3.学会做人。

演讲是一种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言语是真理的呐喊,是灵魂的声音,是个性的展示。因此,演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无穷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演讲者才能说服、感染、打动和激励人们,从而促使人们采取行动。

早在2500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他为人正直,做事不发号施令;他的身体不对,虽然他不服从。”“言必行,行必果”。“君子动口不动手,小人动口不动手。”这里说的是言行一致。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说:“言可言,行可为,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行之,国仪也;嘴巴会说话,身体不行,国家能用;言为善,行为恶,国魔也。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充分利用他的财富,让他的工具得到利用,并摆脱他的恶魔。"我国当代教育家、著名演说家景教授认为:"作为一个演说家,必须言行一致,自信,表里统一,言而有信。"

“话在嘴上,不在身上。”语言是心灵的镜子,行动的影子。一个人的行动和行为是最好的语言。众所周知,把言语变成行动比行动变成言语要困难得多。所以,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演说家,一个受欢迎的演说家,就必须学会做人,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现人格魅力。

第三节记得多

这里的“多记”是指把知识储存起来,记在脑子里。记忆是演讲者储存材料、充分发挥联想、畅所欲言的前提。优秀的演说家往往有惊人的记忆力。著名作家王蒙曾经说过:“没有记忆的作家是白痴。”这种说法对说话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一、记忆的能力和分类

记忆是头脑中感知和经历的反映。记忆包括记忆、保持和回忆(重新认识、重新观看和重新做)的过程。人脑中约有6543.8+05亿个神经细胞,每天可记录约8600万条生活信息。据估计,人的一生可以通过记忆储存1000万亿个信息单位。其功能相当于一台14次方的10电子计算机,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总量的50倍,即5亿册图书的信息量。这种信息存储能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所达不到的。

记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机械记忆、意义记忆和情绪记忆。这三种不同的记忆在演讲中有不同的用途。

记忆是一种可以增加或减少的大脑功能。它和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一样,用时进,用少了退,不用了浪费。记忆力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和训练来提高,也可以通过放弃使用和锻炼来逐渐衰退。演讲需要记忆,没有记忆或照本宣科的演讲,会影响演讲的效果。因为演讲者必须熟记演讲的内容,所以随时随地在公共场合表达是可能的。所以,学习说话可以训练一个人的记忆力,增强记忆力可以不断提高说话的水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对更多记录的要求

人的智力结构通常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创造力。这五种能力对于演讲艺术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其中的记忆对于特别优秀的演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演说家要想口若悬河,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就必须有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记忆力。京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演说家,他从来不先写一篇好的演讲稿,但他在任何演讲中也从来不马虎。他总是在深思熟虑后做一个“草稿”,把所有的内容都储存在脑子里。所以他每次走上讲台,从来不会对自己的发言说一句话,甚至不会说一张纸,也从来不会坐下来说话。他总是站在麦克风前,兴致勃勃地与侃侃交谈,一口气摆出两三个小时的姿势。古今中外,他的大脑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令人惊叹。如此娴熟的表达能留下记忆,尤其是基于渊博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的理解记忆,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说话的记忆力和水平呢?古今中外著名演说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演说家在知识的记忆上要做到五百。

1,记住一百句名言和哲学格言。

大多数哲学名言是一个思想体系和整体结构的精华;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真实性和指导性的语言;这是对人类智慧的精炼总结。

诗有诗眼,书有书魂,言有言意境。一首有联句的诗,可以称为好诗;一本有名言的书,有阅读的价值;同样,如果演讲中有一句哲理名言,会让听众受益匪浅,难以忘怀。因为无论演讲者阐述的观点多么不落俗套或超凡脱俗,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被历史上的名人讨论过。名言总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名人的影响也是永恒的。因此,演讲者要抓住听众的深层心理,适当引用权威来源的哲学名言或语句,让它们为自己理论观点的论证服务,加强自己演讲的说服力。

2.记住一百首诗词歌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和辞赋分别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从它们开始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口口相传的特点。中国古代不快乐的叫诗,快乐的叫歌。现在一般称它们为“诗”。它是由现实生活激发的沸腾的情感浪潮的产物。在内容上,高度浓缩全面,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在形式上,语言必须精炼、准确、有表现力,同时要有鲜明和谐的节奏和韵律,便于人们口头背诵。

言语的语言和诗歌的语言都具有声音的特征。好的演讲要有诗意的语言,优秀的演讲者要有诗意的激情。实践证明,那些充满诗意激情和诗意意味的演讲,一旦被演讲者说出口,就仿佛长了翅膀,可以飞进千万听众的心里,成为震撼人心的鼓点,鼓舞人心的号角。

所以,一个成功的演说家,应该多读诗词歌赋,脑子里多记诗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就算背不出来也能背出来。在演讲和日常生活中,适当引用一些诗词歌赋,不仅能产生优美的意境,还能提高演讲者的文学品位和艺术魅力。

3.记住100个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

演讲的目的是解释和鼓励,也就是说,演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演讲效果最好的基础是听众首先被演讲内容所感动,然后听众在“叙事讨论”中不自觉地接受演讲者的思想和观点。如果演讲者只讲一些空洞的、没有说服力的“大道理”,就不可能增强演讲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事实胜于雄辩。在演讲中引用确凿的事实和感人的情节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观点,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演讲者引用的例子越具体、全面、生动、感人,对演讲观点的证明就越有力,听众的印象就越深刻,越有说服力。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在我们身边的现实中,有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想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就必须积累这方面的素材,有目的有意识地多记一些故事情节。这样,在演讲和日常工作中,演讲者可以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自如地讲述与内容相关的故事,使听众保持轻松的心态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4.记住一百个幽默笑话。

幽默是人类在与自己的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武器,也是一种以愉快的方式唤起欢乐、使人快乐的艺术。幽默是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思想、知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笑话是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它通常是一个短篇故事。但是笑话不一定代表幽默。换句话说,幽默的人可能会讲笑话,但会讲笑话的人不一定是幽默的人。

总的来说,听众渴望听到轻松有趣的演讲。那种语气过于严肃,内容过于单调的演讲,很难得到听众的好评。演讲者要善于穿插一些轶事、趣闻、幽默、笑话等。在演讲过程中,使演讲的观点形象化、生动化,使听众能够理解和记住这些观点;还能增进演讲者与听众的交流,调动演讲的气氛,加强现场效果,消除听众的压力,振奋听众的精神,使听众把注意力集中在演讲本身;同时能给听众带来欢乐,让会场充满笑声,让听众更加喜欢和信任演讲者。大多数雄辩和优秀的演说家在他们的演讲中非常注意幽默语言的使用。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在多背诵笑话和幽默语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幽默语言,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幽默感。

5.记住一百个在不同场合说的句子。

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一些需要我们说几句话的场合,有时候只是几句话,如果合适的话,就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解决我们很多大小问题;但是,如果你不表达你的意思,你含糊不清,心烦意乱,那么你就会被动,甚至从你的嘴里带来灾难。

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在任何场合都能准确、生动、简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让别人很愉快地接受,并能很快地谈出自己想做的事,建立良好的友谊,甚至觉得一拍即合。相反,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不会说话的人。他们无法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往往会让别人听起来很吃力,导致工作和沟通困难,严重影响工作和事业的发展。除了口语表达能力差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下,没有掌握足够的说话技巧和套话。

总之,人的记忆力是无限的,只有认真记,勤记,反复记,积少成多,由量到质的转变,那么,随着知识储备的越多,口才也会越来越优秀。

第四节多练习

伟人毛泽东很久以前就告诫我们:“语言不是随便就能学好的,你得下功夫。”演讲和口才的技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学的。和其他天赋一样,口才来自于刻苦学习和刻苦练习。“剑锋来自磨砺,梅花香自苦寒。”古今中外一切雄辩的演说家、雄辩的演说家、雄辩的沟通者,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刻苦努力和刻苦实践的基础上,靠自信、勇气、努力和锻炼而成的。

第一,当众讲话很可怕。

几年前,美国一家咨询公司对数千名公民进行了一项特殊的心理测试,其项目是“你最怕什么?”测试的统计结果出乎意料。人不怕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死亡,不怕车祸,不怕癌症,最怕“当众讲话”。

演讲是大家都听的“当众演讲”的高级演讲,所以当众演讲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人在一般的交谈中可能有说有笑,但一旦被告知站在舞台上,在一个黑洞洞的脑袋和一双锐利如箭的眼睛面前说话,他们就会语无伦次,惊恐万状,充满尴尬和失望。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也发生在伟人、名人、著名演说家身上,他们在没有经过艰苦的训练,掌握演讲技巧之前,都有过类似的情况。

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曾经觉得自己“脸色苍白,四肢发抖,整颗心都在颤抖。”美国演说家詹宁斯·布莱恩(Jennings Bryan)说,当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观众时,他的“双膝颤抖在一起”。当马克·吐温第一次站起来发表演讲时,他“觉得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跳动得像金杯百米赛跑一样快。”政治家路易·乔治(Louis George)说,“我第一次试图发表公开演讲时,真的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不是刻意描述,完全是真的。我的舌头顶着上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更何况,在英国历史上,有一个叫尤斯雷利的首相曾经说过,他宁愿率领一支骑兵队上前线,也不愿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首相,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被列为世界10著名演说家之一。然而,丘吉尔第一次在议会发表演讲时,翻了个大跟头——讲到一半时,突然忘记了下面的话,他记不清了。他脸红了,不得不打断他的讲话,尴尬地回到座位上。但他并没有气馁,致力于演讲技巧的学习,经常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好事多磨·丘吉尔最终成为20世纪著名的演说家和杰出的政治家。以上例子说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和训练过演讲和口才技巧,那么当众演讲肯定是很可怕的。

中国著名的演说家李燕杰从小就不喜欢讲话,更不用说在公众面前讲话了。刚参加工作时,他甚至不敢在小组会上发言。人们说他很害羞,像个大姑娘。后来加入南方工作组,做群众工作,逐渐锻炼自己敢说话。他说,“即使是一个笨手笨脚,不敢对着人群说话的人,只要肯努力练习,努力学习,把演讲和事业联系起来,也能成为一个好的演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