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郁达夫读后感。只有一个要求:自己写

他的作品里有一种真诚,似乎有一种极其微弱的声音在向你求助,那是灵魂轻声歌唱的无奈。在他美丽而有才华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之美。有人批评他的话有时很累赘,重复,但其实这是他表露内心的必要表达。与那些刻意追求文章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座残破而美丽的建筑。——沈奕郁达夫,一个不应被冷落的名字。

最近看了郁达夫的《沉沦》。非常感人。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他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所以被学校开除,所以不被社会所允许。他以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向往和追求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却被自己“弱国”的身份所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了侮辱和嘲笑,他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独和空虚,成了“抑郁症”患者。

他不想沉,但又忍不住沉。慌乱中,他来到酒馆和妓院,破坏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发后,他自怜自艾,失去了未来,绝望中跳海自杀。他在异国的经历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所以在自杀前,主人公愤怒地向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喊:“祖国,祖国!”你害死了我!快速致富,强大起来!你还有很多孩子在那里受苦呢!"

对性的露骨描写,对性心理活动的刻画,是《沉沦》的一个特点。小说被批评指责不道德也是一大看点。这些批评和指责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分析。郁达夫的作品中虽然有很多色情描写,但并不是那种专门描写性生活的作品。他更注重人的自省,是灵魂的挣扎和挣扎。他从无法摆脱的苦闷中感受到人生的痛苦,并试图从这种痛苦中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郁达夫对性的描写,对性心理的描写,不仅仅是一部沉沦之作的特点。后来这种倾向在他的一些作品中继续发展,有些与作品的情节发展有关,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以严肃的态度,试图在文学作品中探索人类的自然本性,探索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他让性欲既呈现出作为生活现象的一面,也呈现出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面。这种描写,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和自我认识,是他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渴望的结果。是肯定人类情欲的合理性,同时向扼杀人性和美好人情的社会发出控诉。郁达夫在表达“精神与欲望”的冲突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颓废的气息和世纪末的心境,这是受东方古代国家著名人物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也是作者对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的放荡、玩世不恭态度的一种变相表达和变态抗议,并伴随着一定的负面效应和不容置疑的积极意义。

沉沦与时代精神合拍。他以惊人的素材和大胆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人类解放和社会思潮的要求。正是因为“惊人”和“大胆”,所以有些同龄人很难理解,应该说是郁达夫的不幸。

再次阅读《沉沦》,我感受到了他的抑郁、恐惧症和幻想狂。我个人不喜欢他动不动就“掉几滴眼泪”的样子。虽然我也认同他写了一部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而且有些特征(比如个人与社会的弱势对抗)是有历史穿透力的,与当下的知识分子也有一些* * *特征。他仍然把自己的所有症状归咎于他人,同时也归咎于目前的中国。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是文人的缺点,加上这个人作为人的缺陷。于是我想,在这样一个残酷而又闷热的时代,为什么有的人会自杀,而有的人会悲伤而冷漠,依然活着,反抗而不放弃斗争。我觉得国家对个人理想的符合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所以如何提升自己才是最迫切的任务。那么一个身患多种残疾的年轻人,如何找到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医生,先把他的病治好呢?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如果作者自己知道,那个“他”会不会自杀?我觉得那种安静里面的孤独是非常非常可耻的。郁达夫自己就是靠写作来对抗忧郁的自己。写作的爆炸虽然给他带来了宣泄,但是证明他抑郁的写作会不会让他越来越痛苦?

郁达夫的作品所传达的东西,每个时代都有一点点,但这些东西不会在每个时代都成为主流。他们属于边缘地带,但边缘地带的东西往往能更清晰地反映一个时代。郁达夫的顽疾,他的抑郁,他的忧郁,他的抑郁,似乎是属于他自己之外的祖国。他抱怨自己因为国家不强大而不能好好爱,被羞辱,以至于在异国他乡没有地位,得不到异性的青睐。虽然外部客观环境与他的感受息息相关,但并非寄托在遥远的祖国,无疑是他自身弱点视角的转移和对自己的欺骗。达夫还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东张西望,犹豫不决,心理挣扎。他很清楚,所有的原因都是他脆弱的心灵造成的。但是,他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任其病态心理发展。当他想发泄胸中的苦闷时,他就把这种情绪转嫁到外部因素上。

读郁达夫的文章,我感到深深的压抑。他描述的往往是一些社会“多余人”的形象。通过描写他们的苦闷生活,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年轻人的精神里程。“抑郁”是郁达夫小说中经常呈现的一种感伤美和病态美。主人公的抑郁具有时代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受压迫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的感同身受。郁达夫通过大胆坦诚的描写,喊出了他们内心的诉求,进而控诉外部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作者非常重视这种精神变态的描写,把灵魂和肉体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符合五四时期整个社会的心理和氛围——旧制度下旧秩序对新的压制和新的创造的矛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的“剩余”形象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郁达夫的小说多描写失意青年的知识点,经常大胆暴露自我,充满浪漫的忧伤。郭沫若说,“达夫中的自我暴露,似乎是一种病态。”郁达夫主张接受新旧浪漫主义,宣称“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他的小说有着鲜明的“自我叙事”。他和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经常把自己的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也许就像他说的那样,只有这样,我才能“赤裸裸地写出我的心思,让世界了解我内心的苦闷。”

郁达夫的小说在作品中对病态心理的揭露和自然主义的描写方面,明显受到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影响。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和自尊、自傲。在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思乃至自我赎罪中,表达人的心理疾病,通过自身的反思达到一种自省。

有人说郁达夫是颓废派。这种说法只看到了郁达夫的一面,没有看到他的反抗和追求。不能作为郁达夫整体的评价。但是郁达夫的作品流露出感伤颓废的情绪,这是真的。《沉沦》是这样,他后来的一些作品也是这样。这是郁达夫浪漫主义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其一大软肋。郁达夫感伤颓废的情绪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密切相关,不可否认这种情绪有其时代背景。郁达夫有改造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强烈愿望,但被浓重的黑暗势力包围,没有看到指引方向的光明,对人生和社会的改造有着深深的怀疑。这正是五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也是形成郁达夫悲剧性格的重要思想来源。《沉沦》是这种思想性格的第一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第一部小说《沉沦》的主观抒情,到《波点》、《春风沉醉的一夜》的混合主观抒情和客观描写,再到《奔流而出》更为冷静的客观描写,郁达夫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一直在增长,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在拓展。他开始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创作主题从个人经历扩展到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塑造了几个挣扎求死的工人形象,并在更深更广的意义上对旧社会进行了抗议,突破了创造社作品的自我表现处境。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恼,逐渐扩展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甚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这种变化显示了作者思想在时代大潮下的发展。他不断追求,但结果往往是失望,甚至沮丧。这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进步,但又不能和工农相结合的异同。从精神上说,郁达夫一直保持着五四知识分子的许多特征。“他始终忠于五四运动,从未背叛过它”。这是他的强项。他是一个爱国者,一个同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对革命和人生的态度都真诚地反映在他自己的创作中。

达夫热爱自由,痛恨压迫和剥削;他不是* * *斗士,而是一个非常彻底的民主使者。他是祖国母亲的宠儿,爱国主义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是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深刻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是郁达夫整个生活和创作中的主流②

达夫作品中的一些人物,记录了五四运动后一些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他们抵制礼教却无法彻底摆脱旧知识分子的习气,同情苦难同胞却无法为他们找到出路。带着呐喊之后听不到回声的时代孤独感,渴望个体解放,却又无处施展自己的力量,不甘沉沦却又难以飞翔。他们的内心交织着个人和民族的恩怨,流露出一个敏锐的知识分子在民族觉醒时期对自身伤痕和民族伤痕的审视所带来的幻灭感和危机感。

他的小说明确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感情。在他以日本生活为背景的作品《沉沦》和《银灰色之死》中,主人公作为弱国臣民的屈辱感使他们在创作中表达了热爱祖国、渴望繁荣昌盛的真诚愿望,通过震撼的自我暴露挑战了虚伪的封建礼教,揭露了社会的欺凌和黑暗,使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当他觉得没有办法报效国家的时候,当他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的时候,他也会抱怨,会难过,会有逃避的幻想,甚至会有病态的自嘲。“他讨厌没有爱的生活,就像他讨厌没有花的沙漠一样。在黑暗的铁屋子里,带着清醒后的悲痛和迷茫,他呼喊着对爱情的饥渴,反抗着压迫着年轻人的封建阶层,反抗着冷漠、愚昧、狡诈、贫穷的旧时代。他从不随波逐流,而是直面严酷的现实。当他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和沮丧的感觉不断向他袭来。但现实主义精神作为抗生素,不断诱导他穿越沼泽,变得坚实。”——刘海粟《论郁达夫》(3)

“我想哭,但是我没有眼泪。我想起诉,向谁起诉?到处都是圣贤和英雄。谁能理解这样一个不惜卑躬屈膝喂虎的人?我不想再谈了。”——郭沫若《论郁达夫》4郁达夫一生郁郁寡欢。但他的声音仿佛能穿透时空,至今仍在回响。郁达夫,一个不该被遗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