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第六课对外友好交流
b、唐朝与亚欧各国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历史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周边国家与中国交往频繁,其次是中亚和西亚。远离非洲和欧洲,接触相对较少,直接接触更少,阿拉伯人在中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唐代对外交往的对象有五个:东方的朝鲜(新罗)和日本,西方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交流的内容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注意双向沟通。一方面,周边国家学习唐明,从中受益,尤其是日本人。另一方面,唐朝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吸收了外国优秀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
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之间的交流在汉代的史书中有所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今阿富汗)看到四川产的竹签和布匹。夏天的人说这是商人从尸毒(当时中国叫yuán dú)那里买来的。这说明当时我们的产品是进口到印度的。唐朝时,印度半岛统称为天竺。唐与天竺交往频繁,具体如下:1?双方不断派遣使节讲和。641年,天竺王尸罗一多“遣使赴朝”。唐太宗还一次又一次地派梁怀凯和jìng玄策去天竺。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与使节往来频繁,经常互赠礼物。2?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647年,天竺国马吉托派使臣到中国“献波洛树和白杨树”。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煮糖的方法。7世纪末,中国的纸和造纸术通过尼泊尔传入印度。印度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在唐代传入中国。孙思邈的《千金方》引用了天竺医学和天竺医学的理论。天竺天文学家罗,为唐朝官员,著有九历。和尚一行改历,指九历。在唐代的十首乐曲中,天竺音乐也很受欢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北天竺艺术风格的影响。然后是玄奘西游。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此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誉。从这一时期开始,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称中国人为唐人,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吸引了很多国家。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弟子说:“学在中国虽远,也要有所求。”安史之乱前,唐朝正处于强稳时期,政治上自信,奉行“中国安,四外利己”的政策;文化上,我也敢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因此,唐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再加上发达的对外交通,周边国家的使节和商人纷纷来华,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发展到70多个,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文化教广泛传播到东西方国家,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使节与留学生
日本古称日本,唐代改称日本。自汉朝以来,日本就与中国有了正式的交往。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日本人向中国派遣使节,光武帝赐封。这枚金印刻有“汉奴之王”字样,近代在日本九州已有发现。唐朝时期,日本转变为封建社会。唐代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迁相结合,产生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后的630年到838年的二百年间,唐朝的日本官方使节来华***12次。否则任命后,不成行,不抵唐,迎唐使臣,6次派赴福建。一次最少250人,最多500、600人。比如717 ***一次557人。733年,一次有594人。838年有651人,风暴中死了一艘船。实际上,只有大约500人到达唐。所以到唐朝人数最多的是594人。驻唐使节组织严密,有使、使、司、吏。成员有翻译家、医生、阴阳师、画家、历史学家、射手、乐师、渔生、伪造者、铸工、船工、水手长、水手,还有很多留学生和博学的僧人。使节们给唐朝带来了珍珠、丝绸、琥珀、玛瑙、水织等珍贵礼物。1970年在Xi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是使节带到唐朝的。唐朝也寄回了一些高档的丝绸、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等。唐代的一些珍贵文物,如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存放在日本奈良户田寺正仓院,是唐朝使臣带回来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许多日本学生被派往唐朝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在中国学习了很长时间后,他们与中国的诗人和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学生和博学的僧侣在传播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鉴真
鉴真(688-763),字淳于,扬州人。他在14岁时出家,他的法名是鉴真。他对佛经有很深的了解,尤其擅长。天宝元年(742),日本学者荣睿和赵朴访问鉴真,邀请他代表圣武天皇到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同意,并立即建造了一艘船,为第二年春天准备食物。由于干扰,此行未能成行。鉴真并不气馁。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带领弟子、画家、工匠等百余人。,出发去东道口。途中船被巨浪损坏,东渡失败。然后第三次和第四次东渡还是没有成功。天宝七年(748),第五次东渡,再次遭遇大风大浪。风陡水黑如墨,形势险恶。随着涌浪,船突然上山,突然好像掉进了深谷。船上缺少淡水,喝了海水就腹胀。漂流14天到达海南岛南部。这一次,荣睿和赵朴一起旅行。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天宝十二年(753年),66岁的鉴真第六次率领20余人乘坐日本出使唐朝的木船东进,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鉴真住在首都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由他设计和指挥的唐赵体寺建于奈良,反映了唐代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的干画法(即夹法,将麻布涂在泥塑上,颜料反复涂抹。油漆干了之后,去除泥土,图像就形成了。这被称为去活化干漆。在木制模型上画雕像叫木芯干漆。他用鼻子闻药物,为日本识别了许多草药。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广德元年(763年)去世后,葬于奈良的唐赵体寺。相传其弟子创作的鉴真干漆像一直安放在寺内,被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艺术史上最早的人像雕塑。鉴真雕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体现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鉴真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1980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故乡扬州探亲,后在京巡展,展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通过中日之间的不断交流,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甚至生活方式上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革新”。这一改革对高翔玄理和长期在中国学习的僧侣们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模仿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制度,模仿隋唐科举制度,采用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参考隋唐的法律,制定了大宝法。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井(今奈良)。都城的建筑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和排列也几乎一样。还出现了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迁都平安(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
8世纪以前,日本人使用汉字作为表达叙事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高僧空海在日本人使用中国汉字注音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语的词汇和语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也受到了唐朝的影响。
新罗使节和留学生
朝鲜半岛的朝鲜、百济、新罗在唐初就与中国有交往。新罗于675年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后,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直至唐朝末年。两国互派使节,不断地由陆路和海路往来。“奉命送别,全城遣使”的诗句,派往新罗当使节,可见国人对派遣使节到新罗的重视。新罗王不断派遣使节带着珍贵的礼物到长安,唐朝也经常给新罗珍贵的礼物。开元年间,曾赠一次给新罗300匹精美的丝绸(唐代给十匹杂色,通常包括两匹绢布、两匹绢、两匹绢、四匹绢)。新罗派遣大量留学生到长安留学。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837年,唐朝新罗学生多达216人。840年,完成学业回国的新罗留学生有105人。从821到唐末,新罗有58名学生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取得了“宾公”(意为外国进士)。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18岁进士,29岁回到新罗。他用汉文撰写了20卷《归毕沅耕》,保存了当时中国的大量史料,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新唐书》中有记载,可见当时已有重视。新罗留学生回国后带回了许多中国文化典籍,对吸收和传播唐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崔致远
崔致远(857-?),字孤云,海上云。新罗学者和诗人。少年时去唐朝读书,考上了进士。回国后,崔致远当过侍者和翰林学士,晚年因不满国事而隐居。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发展。他出版了20卷诗集和散文集《归更》,引起了中国文坛的关注。
新罗商人来中国做生意。
唐朝和朝鲜半岛之间的贸易非常繁荣。新罗商人到唐朝大量贸易,从北方的邓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出发,到达南方的滁州(今江苏淮安)、扬州。滁州有新罗亭,莱州有新罗广场,都是新罗人集中聚居的地方。新罗商人把牛、马、苎麻布、纸、折扇、人参带到唐朝,贩卖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新罗产品在唐朝的进口中排名第一。
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新罗人广泛研究了中国的政治、历史、哲学、天文、历法和医学。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新罗影响很大。8世纪中期,新罗模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重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中央设立执事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执事省由三府三司组成,相当于唐朝的六部。8世纪后期,新罗也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新罗都城平壤,仿长安、洛阳而建,也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新罗医学博士用《本草经》等中国医学书籍教学生。韩国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音乐很受中国人民的欢迎。唐太宗定下的十首乐曲中有一首是高丽乐。
玄奘西游记
玄奘(600-664),俗名陈,字易,洛州(今河南偃师苟镇)人,13岁出家。后人称他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三部曲——佛经、戒律、阐发、注释的统称,熟悉三藏的僧人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和长安学习佛教理论。他觉得佛教宗派多,佛经翻译错误多,让人无所适从。他决心在天竺研读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从长安出发,混入回西域的商贾,独自离开玉门关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漠河焉耆),从天山南路穿过新疆,越过青脊,穿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然后沿着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他参观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末,到了墨界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住在这座庙里的和尚是印度佛教权威。他90岁了,已经不讲课了。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他特意收玄奘为徒,传授他最难的佛经——瑜伽理论。玄奘花了五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成绩优异,成为那烂陀寺十大驱魔人之一。随后外出求学,游历印度半岛,一路多次参加佛家辩论,使他在天竺声名鹊起。贞观十五年(641),回到那烂陀寺讲学。那烂陀派的一个反对者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抗战国王,声称没有人能反驳其中的一个字。杰日王把论文交给杰贤,决定在国都曲女城召开学术会议。玄奘和1000多名僧人代表那烂陀寺参加了会议。杰日王接见玄奘,问太宗和中国的音乐。玄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唐太宗的政绩。抗战国王对此极感兴趣,立即派特使前往长安郝彤。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二月,群女城辩论赛开始。天竺18的3000多位国王、佛教徒、婆罗门参加了会议。玄奘担任大会主要发言人。他用梵文写了一篇批驳那个人的论文,作为辩论的主题在大会上宣读。同时抄了一份,挂在会场门口,按照惯例写明:谁若能据理反驳一句,就斩主赔礼道歉。但是五天后,没有人来辩论。大会历时18天,大家对玄奘的精辟言论印象深刻。大会结束当天,戒日王与18国王互赠厚礼,均被玄奘婉拒。最后,抗战国王恳求玄奘骑上装饰着漂亮建筑(chuáng)的大象,绕道去见教众。
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拒绝日本国王的再三挽留,决定回国。杰日国王和当地人把他送到几十里外,才含泪分手。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方等人出城迎敌,长安数千人出城迎接。唐太宗在洛阳宫召见他,他向唐太宗介绍西域和天竺。他立即回到长安,开始翻译佛经。在19期间,* * *翻译了75部佛经,共计1 335卷。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素养很高,精通梵文,所以他的译文通顺优美,一些特殊名词如“印度”和表示时间的“时刻”一词都是他定的。这些佛经大部分后来在印度失传,汉译本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和科学的重要文献。
玄奘还根据自己的游历写了一本书《大唐西域记》,记录了110各国和28个传闻国的情况,包括新疆和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道路、疆域、城市、人口、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名著。
学术趋势
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在世界历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形成了世界历史上光辉的一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隋唐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并有不少著作问世。许多学者认为:(1)中国在隋唐时期的制度在世界历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当时所有先进国家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封建社会。隋朝建立时,西欧的封建制度只有一个世纪。法国作为欧洲封建主义的中心,就封建主义的开始而言,比中国晚了700年。(2)就社会经济繁荣程度而言,隋唐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当时世界主要城市是长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长安人口百万,君士坦丁堡八十万,巴格达更少。长安人口最多,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展,也说明其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3)隋唐的高度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起源地,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隋唐时期中国的丝绸制品和造纸传入东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佛教、诗歌和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东方国家的事实,证明了隋唐时期的中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描述
官方贡品地图
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将他们的稀世珍宝献给中国皇帝,这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方式。《官贡图》反映了边远民族和外国使节向唐朝进贡的生动景象。画面中,特使骑着一匹大马,前后左右的侍卫护着他。使臣身后的人很多,有的提着鸟笼,有的提着象牙,有的提着孔雀掌扇,还有的头上顶着宝,开心地走着,说着话。这幅画的作者是唐代的严立德。这幅画高61.3厘米,宽191.5厘米。
唐代开元鲍彤
开元鲍彤,又名开元钱,铸造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至今已流通300余年。这枚硬币直径2.46厘米,重3.6克。钱币隶书中的“开元”二字,意为开辟新纪元;“鲍彤”这个词意味着流通中的珍贵商品。“开元鲍彤”四字字体庄重挺拔,据说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修的书法。
日本的和统会
1970年,Xi安南郊出土两坛唐代文物,其中有五枚日本银币。据郭沫若考证,此币铸造于708年(元明元年及同年),后由唐使臣作为礼物带到中国。
玄奘
这幅玄奘的画像现在保存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兴寺的大殿里,是根据宋代所画的玄奘西游记刻在石碑上的。因为战争,寺庙和石碑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玄奘雕像是根据原石碑拓片重新雕刻的。后来根据石刻的内容,画在兴教寺供奉。
这幅画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归来。玄奘装扮成和尚,胸前挂着佛珠,脚上穿着草鞋,腰间系着一个小包袱。他左手拿着经书,右手掸着灰尘(驱赶蚊蝇),背上背着一个竹制的书箱。书柜顶上是一把遮阴挡雨的伞,伞前挂的线上挂着一盏小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