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散文创作有哪三个时期,代表作家有哪些?
早期的代表作家是宋濂和刘基。宋濂是“开国文官之首”。
中期的代表作家有、何敬明、、康海、王、卞宫和。
后期的代表作家有艾南英、张璞、陈子龙和夏完淳。
详细解释:
明代散文创作没有唐宋八大家那样的杰出作家,但仍有不少佳篇。明代散文的来源广泛,后期散文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许多篇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小说、寓言、笑话和八股的影响。特别是晚明散文,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从散文观念到创作实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明代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洪武至天顺散文
明初散文作家多为元至明。他们经历过社会动荡,他们的创作更能关注现实。这种创作倾向对扭转元末文风的纤弱、慵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宋濂是“开国文官之首”。他坚持明道的散文要实用,要借鉴经典,但又强调“言之有物”,注重“变事”,要求“以事之情写”,所以他的散文更充实,也有一定的艺术技巧。其中,传记散文最为突出,善于把握特色细节,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比如《王冕传》,李戈,杜欢,都是很优秀的代表作。缺点是有时候有点多余。刘基的散文更具议论性。他的《余离子》形式活泼,虽然夹杂着一些老生常谈的见解,但在揭露和嘲讽社会弊病方面,很多杂文写得淋漓尽致。另外,他的游记优美飘逸,颇有柳宗元的风范。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成就比较高。
宋濂的门生方孝孺,未来将继承宋濂、刘基的散文传统。他的散文跌宕起伏,如指责同类蚊子比毒蚊还不如的《蚊子对》,说明大祸往往发生在细微处的《手指隐喻》,都是用无奈和明了写出来的。
但随着明朝政治的巩固,网络越来越严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一方面明确规定:“士大夫不为君主所用者,应杀之”;另一方面,他刻意提倡理学,编纂了《四书》、《五经》、《性理大全》,作为学生的必读之书,并选取了八股文作为内容。这种情况必然会极大地限制散文作家的视野,使其创作逐渐失去活力。内容贫乏、文风淡薄的泰格风格应运而生。其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蓉和杨普。都给大学士当过官,一度诏令都在他们手里。他们的杂文很多都是歌颂和平、粉饰和平的作品。当时很多文人经常模仿三阳的内阁风格,自娱自乐。除了三阳,黄淮、金游子的散文和太阁差不多,也是当时有名的。当然,三阳散文的风格也有一些不同。比如跟随欧阳修为文追徐渭;而杨普却极力模仿韩愈,对文章实行古而惜之。然而,他们散文艺术的共同弱点是都很粗略和模糊。这是散文创作的低潮。
成化到隆庆的散文
成化以后,泰格散文的弊端日益暴露,引起广泛不满。于是,茶陵诗派和前七子应运而生。他们对泰格文风的改变起到了推动作用。茶陵派的领袖是李东阳。他又是太阁“四十年不出国”的重要官员,生活范围并不广阔,所以他的散文创作在内容缺失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他想用一种深邃苍劲的文笔来代替内阁缓慢而多余的文笔,在行为艺术上与内阁的文笔有所不同,有一定可取之处。比如他的《沈嘉十年诗序》,刻画了十个人的不同情态,生动传神,是一部好作品。当然,李梦阳和何敬明,包括前七子、康海、王、卞公和,是第一个从内容到形式上给泰格风格以有力打击的人。他们的作品内容比较充实,比如如何理解何姿、康海的《准朝臣论宁夏事》12篇,都是针对时代弊端的杂文。但他们的艺术追求却是一味地模仿秦汉的文章,甚至刻意曲词。地名也用古名,不够训练。所以前七子散文创作的成就并不是很高。
同时,也有一些散文作家不囿于茶陵派和前七子,却能反泰格之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马先是,然后是、杨慎等人。马的散文超凡脱俗,的散文流畅飘逸,杨慎的散文深邃优美,都具有一定的创作个性。其中,马的《中山狼传》和的《游记》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前者描述了一个救狼不被狼吃掉的故事,寓意深刻;后者是对三个死在异乡的陌生人的悼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
随着前七子倡导的“文学必在秦汉”复古运动,越来越多的生吞活剥、抄袭断句的现象出现,自然引起了王、、毛坤、归有光等众多文人的怀疑和不满。他们在肯定先秦两汉散文传统的同时,强调借鉴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法度,史称唐宋。他们虽然注重学习唐宋散文的“开阖之法、首尾之法、错综经纬”,但也强调自己能“言志”、“洗心革面,独立于物,只眼今朝”,所以他们的创作与一味模仿秦汉的人有着显著的不同。总的来说,唐宋派作家的散文最能直抒胸臆,所以文质彬彬,朴实自然。尤其是归有光,善于现场抒情,描绘家庭琐事,真挚动人,“不雕而别有风味”。《史记》、《寒花列传》、《颈脊玄志》等著作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在马、、等唐宋散文大家的努力下,明代出现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潮。
当然,唐宋学派本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们的创作有时“夹杂着说教,随心所欲”,道学、迂腐、枯燥。唐宋时期的理论命题,由于道学论文的风格和因素,并没有深入人心。当后来的七子“文笔秦汉”复古风潮复兴时,他们的影响力几乎消失殆尽。后七子更厉害,只是他们之间的模仿程度不同。李攀龙的模拟更为严重。但宗琛和王士祯在散文创作中并没有过分强调对秦汉的模仿,所以他们都有一些清新流畅的作品。尤其是宗琛的《刘一尚书》强烈抨击了封建官场的腐败现象。它刻画了无耻之徒逃离权力大门的丑恶,惟妙惟肖;刻画权豪的恢弘,门的铁匠也是淋漓尽致。
万历至崇祯散文
从嘉靖末期到封建社会末期,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开始萌芽,催生了一股隐约要求个体意识的思潮。所以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家反对前后七子的古体。不像唐宋,他们只是改变了研究对象,把秦汉改为欧、曾。而是在文学要体现“童心”和“灵性”的自觉理论基础上,指出前后七子古语扼杀其创作个性的危害性。他们的散文题材多样,形式活泼。他们摆脱了古文规则的束缚,结构趋于短小,但追求“短而远神,长而墨,长而旨”。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说理说事,都信奉直书,流畅帅气,不乏“赏心悦目,悦人性情”的幽默风趣。这一大批杂文,一般称为“晚明杂文”。
其中,李志、袁宏道、钟惺、谭、刘东、王思仁、张岱等都是风格独特、成就较高的散文家。李贽的杂文,类似杂文,有很强的战斗性。比如芝罘的孔子像佛寺碑文,嘲讽盲从孔子者的愚行,风格既辛辣又滑稽。袁宏道讽刺官场的书信酣畅淋漓,生动传神,而他的山水游记写得随意,清新活泼。钟兴、谭和刘东也是一对笔墨。他们追求幽深寂寞,经常用变换句式的方法来增强所描绘对象的雕塑感。“衣食不同于公安、竟陵,却各怀温情”的王思仁,散文中“妙语连珠,与人戏谑”,充分展现了这位“榕先生”的样子和风采。张岱能集公安、竟陵两派之长,使散文既明净,又雕琢脱俗。正是这些作家的努力,使得晚明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晚明的杂文有一个很大的弱点。虽然有些章节义愤填膺,冷嘲热讽,但大部分文章都是关于个人的休闲生活,内容比较单薄。少数散文趣味性低,显得低俗庸俗。
明末也有一些作者继续恪守唐宋的论文观念。有的人认为只有学习唐宋才是追溯秦汉的正确途径,如艾南英;有的强调文章要背诵六经,思想保守,如张浦;有的还沿袭前七子,以“提倡复古”为己任,如陈子龙、夏完淳等。因为这些作家处于特别严重的社会危机中,他们的一些散文创作能够突破自己论文的框架,写出很多面对现实的作品。比如张浦的《五人墓碑》,表现了苏州市民与宦官的斗争,简单直白。再比如少年英雄夏完淳,他在狱中浓缩了母亲的书,妻子的书,临死前血泪留在土室的理论,感慨万千,悲壮动人。这些创作也为晚明散文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明代散文卷帙浩繁。明代程的《明明衡》是一部重要的文集,收录了明初至弘治年间的散文。清代黄宗羲的《温明海》中有不少文章,但该书以保存史料为目的,所以很多文章的文学价值较低。清代习雪的《温明载》在唐宋古文的基础上,主要选取了明代的散文。至于明代所有散文的编纂,至今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