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明确区分青铜器的性质和功能,有利于研究它们各自的形制。
具体分类如下:食物容器、酒容器、水容器、乐器、武器、车马、农具和工具、货币、印章杰夫、度量衡、铜镜等。下面详细介绍各种器皿的名称、用途和造型特点:
首先,食物容器。包括炊具、食物容器和取食物装置。主要有丁、魏、朱、萧、钟、山、敦、窦、毕等。
(1)鼎:古代炊具,用于煮肉或盛鱼。形状多为圆形,三足双耳;还有四足方鼎和圆、方平足鼎。圆形三脚架的主体通常是盆或罐的形状。方形三脚架的主体通常是桶形的。最早的铜鼎都是模仿陶器制作的。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被视为“尊卑不上”,即统治阶级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据《礼记》记载,西周时,皇帝用九鼎,第一鼎装满牛,称为泰牢。接下来是羊、貘、鱼、蜡、肠和胃等。诸侯一般用七鼎;青大夫用五鼎;学者用三鼎,也有一鼎,鼎其实是豺狼。
(2)魏:煮粥锅,在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尔雅&;#8226;设备的发布意味着钱足够称得上三脚架了。汉书&;#8226;“祭郊”指的是空鼎。可见壶形如鼎,但足空,开水易热。青铜的原型是仿照涛哥制造的。还有一种是方形的,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有一个可以开关的门,门里可以放木炭。
(3)哎;蒸饭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用来盛米饭,下半部分用来烧水。中间的箅子放在蒸笼里蒸。它的形状是圆形和方形的;有上有下的结合,有上有下的分裂。汉晋以后就没有足了,这种无足的足叫釜。转是大多数青铜礼器墓葬中的必备器,与鼎、圭、豆、壶、盘、
组成一套随葬礼器,主要出土于西方周末和春秋早期的墓葬中。
(4)芦:是盛放煮熟的粟、黍、米、高粱等饭菜的器皿。金文中的文字一般写成“?”,古书上写为“桂”。它的用途相当于现在的大碗饭。大多是圆腹、满嘴、足,有耳或无耳、双耳、三耳甚至四耳。
在商周时期,簋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尤其是西周时期,在祭祀和宴饮中与偶数组合、奇数鼎一起使用,就像鼎制一样。文献记载,天帝用九鼎八圭,诸侯用七鼎六圭,大夫用五鼎四圭,士用三鼎二圭。考古发现也证明芦苇的数量出现在偶数。
(5)簪子:祭祀、宴饮时盛放粟、黍、米、高粱等饭菜的器皿。李周&;#8226;《舍人》《牺牲的地方* * *》。郑玄注:“方者谓之竹,圆者谓之竹,以粟、黍、米、梁为盛。”实物中看到的发夹是长方形的,有盖子,和容器大小一样。关闭时,它与两个容器相同。这种特征在古器物研究中也称为“阙里”或“阙家”。容器和盖子各有四个短脚。簪在典籍中称为“胡”或“胡”,也称“匡”。
(6)杯:是盛放粟、黍、米、高粱的器皿。形似芦苇,呈椭圆形,口闭腹鼓,两侧有动物耳朵或附肢,下有圆形足或四足,盖为长方形四足或圆形足,可掀起。盖子也可以倒过来放。杯出现于西周中期后半期,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期基本消失。一般是偶数。
(7)囤:盛黍、黍、米、高粱的器皿,结合鼎、芦的形状发展而来。它的基本形状是圆腹、双圈耳、三只短脚和一个盖。有的是“上下连圈”的,俗称“球形”或“西瓜形”的。盖子和容器的特性完全相同,使用时可将一个容器一分为二,提高了容器的使用价值。古人也把一种不知足的遁称为废遁。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
(8)豆类:专门为腌菜、肉酱等调味而准备的容器。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豆类可能是小米的第一个容器。豆子的基本形状是上有盘,下有长柄,圆足,有盖。长握称为“派”,下握称为“镫”。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9)匕:古代舀取食物的工具,古代文献记载,《仪礼&;#8226;郑朱云:“不要因为匕首而成为牺牲品”。可见匕首的目的是取食取肉。考古发现常伴有鼎、魏等器物,如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魏。毕身一般呈椭圆形,后面有柄,取用方便,有的前端有尖。刀柄上常刻有精美的花纹,称为“疏匕首”。
酒器。饮用器皿、盛酒容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统称为酒器。包括爵、角、仪、仪、仪、尊、仪、仪、方、仪、壶、勺等。
(1)爵:最早的礼器。铭文证明爵是一种宴饮器具。其形状为圆形、平底或凸底,前面有流,即倒酒的槽,后面有尖尾,以平衡流的重量,起到平衡整个装置的作用。爵的一侧,下面有三个高尖足,流与杯口之间有柱,是商代和西周早期的同一特征。
(2)角度:饮水器。礼记&;#8226;礼器:“祠堂祭祀,尊者举弓,卑者举角。”郑玄注:“四升至一角”。与其他酒器结合。角的形状像一个骑士,但它没有两个圆柱,两端都是尾巴。
(3)嗯:暖酒器。王国维在《易硕》中引用罗振玉的学说,认为典籍中酒器的分散是《易》的错误。棺椁的形制与爵、焦相似,但与爵、焦的主要区别是无流无尾,只有口沿两列。腹部圆而平。
(4)口袋:饮水器具。传世的很多,考古发掘的时候经常和爵* * *一起出去。形似喇叭,一般为细长体,嘴大,圆饱满。长身上常有凸起的筋作为装饰,与铸造时模型的榫有关。
(5)饮水器。青铜器有两种,一种是扁的,一种是圆的,形状像一个小瓶子,口小而圆。这两类器物见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后者在东周时期仍在使用。
(6)樽:一种高的、大的或中型的盛酒容器。青铜器铭文中,礼器名为尊仪,双手如酉形,易双手如鸡献血,即敬酒祭鸡。遵义是祭祀礼器的名称,是指一组祭祀用的器皿,而不是某些礼器的专名。各种酒器、食器在青铜器铭文中一般称为遵义。最常见的尊敬形式是圆的、满嘴的、满脚的和方嘴的。另外,在像尊这样的器物中,还有一些鸟兽造型的器物,即所谓的鸟兽像,应该是尊的一种特殊形态,统称为鸟兽像。都是用来装酒的容器。
(7):盛酒容器。该装置的形状特征是形状像一个moo,一个椭圆形的腹部或方形的腹部,一个圆形的脚或四个脚,一个花和一个手柄,一个盖子。盖子做成有棱角的动物头形或长鼻子卷起的大象头形。胡出现在殷墟晚期,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
(8) 30:盛酒容器。这是一种特殊的盛酒的礼器。形似壶,但有吊梁,故俗称吊梁。肚皮的形状有很多种,圆形、椭圆形、方形,有的做成桶形、猫头鹰形。
、老虎吃人等。
(9)杯:盛酒容器或调酒装置。杯的形状有很多种,一般有深腹、圆口、有盖、前流、后有柄、三四足。上面还有异形的碗流,还有带梁的碗。青铜杯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
(10)方一:盛酒容器。易,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统称。尔雅&;#8226;器释:“易、易、吉、齐也。”郭璞注:“人皆满酒,其总名曰易。”在古籍和金文中,方毅并未被命名为礼器,宋人将此器命名为方。它的特点是一个高大的方形身体,有一个看起来像屋顶的盖子。腹部直而弯曲,一部分从腹部旁边的两只耳朵出来。盖子有四个或八个与腹部相对应的脊。商代早期已有类似的方形陶器,但已发现的青铜方衣出现在商代晚期。
(11):盛酒容器。《说文》曰:“我敬酒。”它也能盛水。有方的和圆的两种,方的,肩宽,肩背两耳,有盖;圆弓,大肚子,圆脚,两只耳朵。这两种形状的貘通常在一边的下部有一个用于穿线的鼻子。壶形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
(12)壶:盛酒容器。李周&;#8226;秋官& amp # 8226张克:“四十锅。”郑玄注:“壶,酒器也。”诗歌和# 8226;大雅& # 8226;韩毅:“百壶清酒。”铭文壶就像一个有盖的容器,两边有系带,腹部巨大,所以壶可以看作是长颈容器的总称。古酒种类繁多,所以酒壶的形状也各不相同。青铜壶在历史上从商代一直使用到汉代或以后。壶的种类很多,有圆的,方的,扁的,有流的圆壶。
盛水容器大部分是用来洗漱的,所以也叫洗漱容器,大致可以分为盛水容器、注水器、盛水容器、舀水器四种,包括盘、卡、盆、镜、fou、bu等。
(1)板:水接收器。在商周时期,它被用于宴会。宴会前后,要进行洗《礼记&》的仪式;#8226; "《内部规则》规定:“进卫生间,少者端菜,长者端水,邀洗。
洗小卒,送毛巾。“此外,这个盘子还可以用来装冰块。商代后期逐渐流行。战国以后,洗的仪式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洗碗。
(2) Moo:洗手的注水装置。它出现在西周中期的后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3)简:《说文》:“简,一大盆。”用来盛水和洗澡。铜镜不流行的时候,
古人也用剑来照他们的脸。
第四,乐器。包括钹、铃、钬、鼓等。
(1)锇:
中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开始使用。锇呈钟形,体积大,体短而宽。
嘴巴是凹弧形的。李周&;#8226;地方官“以金钹止鼓。”即退兵时,用以指示停止击鼓。它也用于祭祀和宴会。
(2)钟:用于祭祀或宴会的青铜打击乐器。时钟的形式是由锇演变而来的。
(3)雉鸡:古代行军时使用的乐器。形状似钹,比钹高而粗,俗称大钹。
第五,武器。包括戈、矛、戟、箭头。
(1)戈:商周时期最常见的兵器。古时候叫勾兵。按人头,按棺材,按帽子,按结尾??作文。商与西周
大多数帽子是木制的。
(2)矛:用于冲刺的武器。
(3)戟:戈与矛的结合。它有钩和刺的功能。
(4)箭头:一种远程武器。
第六,杂项设备。包括家用电器、车马、货币、印章等。
(1)镜子:一种古代器具,正面相对,一般为圆形,正面光滑,背面有按钮。
齐家文化:
殷墟:平原背,小镜面春秋:量少。
战国中期:盛行时期,数量大增,制作精美美观,背面图案多为几何、动物图案,无铭文。
汉:从西汉到东汉初,铜镜逐渐变厚,背面铸有更多吉祥文字。王莽出现时,一面刻有年代铭文的铜镜出现了。西汉时期的“透明镜子”
隋唐:铜镜的再繁荣时期。种类很多,有葵花镜、菱形镜、人物故事镜、狩猎骑射镜、海洋动物葡萄镜等等。
宋代:菱形镜面元素还在流行之后,镜面铸造技术逐渐衰落。
(2)钩:腰带一端的钩,古代称鲜卑石壁头,最早为北方草原人所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原,一直沿用到汉代。基本形状是下端钉在带子的一端,上端弯成钩子钩住带子的另一端,中间有钩子,侧视图呈S形。
(3)香炉:汉晋时期的熏香用具,又称博山炉。
(4)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币主要有布币、刀币、贝币和钱。
布币——仿照青铜农具铲的形状,西周时出现了原始的空布,春秋时期大量铸造,样式与青铜铲相同。战国时期对布币进行了改革,将零件整平为一个整体。
刀币——仿刀、齐大刀、燕小刀
贝币,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流行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嘿,钱-像一块圆玉。
(5)标志和印章
操作员-传达命令或派遣士兵的凭证。一个操作员分成两半,分开存放。使用时,两半合在一起,称为“合”,表示命令经过验证,可信。
它也被称为老虎的象征,因为它看起来像一只卧虎。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印章——官方和私人通信和相互交流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