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平木版年画的色彩美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简介
追根溯源
起源
发展
全盛期
种类和内容
艺术特色
继承意义
梁平年画传承人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
简介
追根溯源
起源
发展
全盛期
种类和内容
艺术特色
继承意义
梁平年画传承人基本情况。
【编辑此段】基本信息及文化遗产名称:梁平木版年画地区:重庆梁平县梁平木版年画遗产编号:VII-10遗产类别:民间艺术申请日期:2006年申请人/申请人:重庆梁平县遗产级别:国家[编辑此段]简介重庆梁平县的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艺术“三绝”之一,年画和灯会是梁平县人民为庆祝新年节日而绘制的绘画艺术。距今约有300年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和学术价值的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的年画,以浪漫的手法和大胆的艺术提炼,是基于驱魔,幸福和历史故事。画面饱满简洁,造型简单粗糙,表情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作为一套彩色木刻版画,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西南地区,梁平木刻年画与川西北的绵竹年画、川南的夹江年画齐名,是四川历史上三大著名年画之一。与梁平竹帘、梁山灯戏并称为“梁平三绝”。曾被誉为川东一枝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蜀十大曲艺之一。然而,久负盛名的梁平木版年画濒临灭绝。【编辑此段】溯源梁平木刻年画据说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相当发达,民国时期达到顶峰。据《梁山县礼仪民俗学志》(10卷,清光绪20年版)关于梁平门神画像有如下说法:“腊月二十三、四日扫宅,夜祭社稷。”相传灶神每天都在人间扮演善恶之事,所以为其祈福。“年夜饭”是一个轻松的门神,制作春贴。用猪头、鸡、鱼祭祖,迎接灶王爷。放鞭炮,聚久了喝酒,叫“守岁”。梁平木版年画随着社会习俗的演变而产生,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而发展。当时的梁平平津铺(今梁平平津镇)发展到数百家作坊,画种千余种,家家刻木刻,画画家。梁平平金镇开发区1536,有一个刷红纸的房间。当时的刷房在红纸上印出单一的图案和神灵,以满足人们婚丧嫁娶的需要,后来开始制作年画。清朝乾隆年间,年画业成立行会,名为“梅葛会”,染纸、年画业主捐资兴建梅葛庙。每年农历六月16都会召开一次会议,祭祀梅葛大师,讨论决定帮会的一切事务,协调帮会内的一切事宜。清代梁平木版年画“名扬京城”,畅销东南亚。据《梁平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在宜昌、沙市、汉口均有分店,产品销往陕西、西南及长江流域,颇受欢迎。据调查,当时的年画作坊有元兴、新力、正兴、恒泰正、德和泰、凤翔云和王尧门神。“屏中闲散的朱先生,官绿榜上又有了新的黄颜色,在北京省内更是大名鼎鼎,是个金水土的门神。”这首竹枝词讲的是清代梁平年画的鼎盛时期。从1913的鼎盛时期到1934,梁平年画进入鼎盛时期,每年生产几百万张,不仅满足了当地农民的年货需求,还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民国初年,一位王兴创始人将年画印刷业传播到元坝驿(今梁平袁遗镇),取名“坤发号”。由于众多的年画作坊,平金和袁遗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刷坊街”。梁平县有30多个作坊,年画手工作坊很多,从二三十个艺人到四五十人,从业人员上百人。年画从单色发展到多版彩色套印,并在此基础上手绘而成。工艺由简到繁,品种不断丰富,成为中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当时小镇一半是作坊店铺,一半是客栈、茶馆、酒楼。在订购和销售年画的旺季,全国各地的商家云集,被称为“小重庆”。典型的绘画室分为两层:前面和后面。底层的多个楼梯通向上层,用于处理每个过程所需的材料;二楼连成一个作坊,工匠们按照年画的制作流程排队。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苏联、美国、法国的博物馆收藏,蜚声海内外。20世纪末,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美术》、《民间年画》等大型绘本。随着历史的变迁,梁平年画逐渐没落,手工作坊在1958停产。【编辑本段】品种与内容梁平年画分为水货、寄售、清章、文具四类。画用金银印制,梁平木版年画鲜艳夺目,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内容多为门神、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各种吉祥图案。梁平木刻年画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门神,主要包括将军图、刀斧、升官封爵、鞭笞、五子中考等;二是神话传说,主要包括“老鼠嫁女”、“麒麟送子”;三是戏剧故事,主要有《四郎访母》、《踏伞》、《钟馗嫁妹》等作品。梁平县还生产各类文具、贴花和门画。【编辑此段】具有艺术特色的梁平木版年画所用的纸张是当地百里竹海出产的白竹手工纸。也称为二元纸。画师画完稿后,雕刻师用糯米捣浆,将稿完全贴在光滑的梨板上,根据稿雕出主要轮廓,再根据线板雕刻成各种色板,线条粗细均匀,清晰,平直,有张力。在绘画技法上,梁平木版年画既继承了传统水印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的雕版技术,又吸收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配色技术,还运用了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巧妙地运用了阴阳(光影画)来区分远近;其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动静处理得当,造型简洁粗犷,让人过目不忘。梁平木版年画不同于四川绵竹木版年画的艺术处理,而是采用了木刻套印和局部绘画的表现手法。梁平的木版年画,比如画家翻开一个人物的画像,五官的形状是独特的;两只黑眼睛中间距离很近,看似“眼对眼”,但眼神炯炯有神,让人物特别有力量;再者,在人物的五官中,如眉毛或眼睛的上缘、太阳穴的内侧,用手绘的大笔画去触摸黑块,同时在两者的下缘或外侧画几条平行的墨线。这种粗而密的线条和面的组合,形成了一种对比强烈、节奏鲜明的立体中间色调。民间工匠在处理鼻子时,一般会像木杵一样,用特制的上小下大的鼻子轮廓板,在面部中央印上墨线,然后以此为基础逐一画出五官,再在脸颊下部涂上两条红线。这是梁平木版年画独有的艺术特色。通常,民间艺人在脸上叠印肉色或白色粉末后,在未干之前,用钢笔涂上两道红色,或者干脆用手指书写,蘸上赭石红色再蘸上一点白酒,迅速擦掉。这样脸部的整张图片色彩在强烈对比下依然可以清晰的跳出来。特别是在门神的绘画中,神的威严形象十分滑稽、生活化,喜庆祥和的气氛与日俱增。梁平细致的面部刻画和生动的椭圆形腮红处理,与雕版印刷的规整形成对比。它们诙谐、幽默、有趣,在中国民间年画中独树一帜。在色彩运用上,梁平年画工艺精湛,原料精良,色彩鲜艳夺目,端庄沉稳,历经多年保存。线条结合手绘和拼色水印,粗细均匀,清晰挺拔,细而不弱,苍劲有力。匠人有“红中带绿,嫩中带嫩;红配黄,快乐”的配色公式。为了达到这种丰富、厚重、对比鲜明的色彩效果,同时使用柔色(来自各种染色植物,加粉后轻软)和硬色(来自各种有色矿物研磨而成,色彩厚重丰富),色调分为阴阳(冷暖色),主色块与密色块适当搭配。在反复套印的叠加和错印下,画面色彩丰富和谐,符合民间年画。梁平年画构图饱满凝练,疏与密、虚与实、静与动对称。有些门神一般会在两边的下角随机添加一到五个孩子,整个画面看起来稳重均衡。“英雄无项,美女无肩,文人如钉,武侠如弓。”梁平年画中的人物优雅大方,表情生动。特别是门神画人物,夸张头部突出五官,尽可能缩短下肢。整个身体只有三四个头长,看起来壮壮的。在题材上,无论是描绘风俗人情,还是民间故事、戏曲神话,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编辑此段]传承意义作为重庆年画的唯一起源地,梁平年画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作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集体性、民族性、传承性和可变性。许多传统年画与神话、戏曲故事密切相关,且大多发展历史悠久,并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正统(官方)和外来文化影响,逐渐成为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艺术商品。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画作被带到苏联、美国、法国等国家博物馆或被东方艺术爱好者收藏。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民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梁平木刻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一些年画和木刻珍品流散民间,一些传承人相继去世,年画技艺匮乏,濒临灭绝,急需抢救和保护。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项遗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历了四清、文革和现代化冲击的梁平木版年画,至今仍为屠国发、徐家汇、全昌明和刘墉所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