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些颜色明亮对比鲜明,有些则和谐素雅。建筑师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习俗选择使用。宫殿、寺庙、庙宇等建筑常采用对比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绿树蓝天,屋檐下金色的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格外美丽。琉璃瓦和彩画是表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具有很强的防水性能。起初,它是由陶瓷发展而来。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殷代有原始瓷器,质地类似琉璃瓦。但由于玻璃毕竟是一种贵重的材料,所以直到南北朝、隋唐时期,玻璃才被用于建筑中,当时它还被用作当地的装饰品。在宋元时期,琉璃瓦被用来覆盖屋顶或覆盖所有的建筑。目前位于河南开封的北宋幽国寺塔(俗称铁塔)全部采用琉璃瓦。到了明清时期,琉璃瓦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提高,产量大大增加。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大量使用琉璃瓦。琉璃瓦色彩鲜艳,有黄、绿、蓝、紫、黑、白、红。一般黄、绿、蓝使用较多,黄色最为高贵,仅用于宫殿、国家、寺庙等主要建筑。即使是皇宫,也不是所有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二级建筑都用绿色和绿色的“边饰”(边缘)。在宫殿和寺庙里,一般不太可能使用全黄色琉璃瓦屋顶。清朝雍正年间,皇帝准许孔庙使用全部黄色琉璃瓦,以示对儒家思想的独尊。琉璃瓦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管瓦、板瓦,用于覆盖屋顶。第二种是屋脊装饰,即屋顶上的装饰,包括大屋脊上猫头鹰的尾巴、竖屋脊上悬挂的动物、屋脊上的动物等。动物的数量取决于建筑的大小和等级。明清时期,最多有十一个,最少也有三个。他们按以下顺序排列:骑在最前面的是鹤仙人,然后是龙、凤凰、狮子、独角兽、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瓦,用来砌墙等部位。第四类是釉面花纹,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看到了天安门门、故宫三大殿、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重要建筑的门窗,尤其是屋檐下的金、红、绿彩绘,增强了这些被遮挡构件的色彩对比,同时也使黄、绿相间的屋顶与下方朱红柱子的门窗之间形成过渡,使建筑感觉更加辉煌华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技巧。我们追根溯源,建筑彩画也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据我们所知,建筑物内外的绘画始于1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秦汉时期有较大发展,唐宋时期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在宋代的建筑方法中有详细记载。明清时期更加程式化,作为建筑等级的象征。从它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建筑彩画还具有实用和美化功能。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面。古代有胡椒屋,就是在彩漆中加入胡椒粉,既保护了墙壁和横梁,又散发香味驱虫。装修的作用是使房子的内外明亮美观。早期在建筑物上绘制彩画的图案,逐渐绘上各种动植物和图案。后来逐渐规范化、程式化,到了明清时期才定制化。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龙凤为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篆墨、烟篆墨、雄黄玉、飘逸五墨等。都是按照用金量和用的主旋律来排名的。另一种是“苏式彩画”(苏指苏州),特点是在梁枋上大面积画出包袱状的轮廓,在包袱皮上画出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用金粉装饰,周围缠绕着龙,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墓在楠木梁上绘制金色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的顶峰。

素雅的色彩在中国的古建筑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庙,粉墙黛瓦,清新美观。北方山区房屋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让人感觉安静舒适。甚至一些皇家建筑也在刻意追求这种古朴典雅的山景意趣。清康乾年间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古建筑的颜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点就是最大胆,最善于运用色彩。这一特点与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密不可分。由于木材不能长久,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刷油漆和桐油的方法来保护木材,强化木材成分,同时增加美感,从而达到实用、牢固、美观相结合的效果。后来,柱子和横梁用猩红色装饰,或在拱门、横梁和方上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色彩的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方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非常善于运用色彩对比与和谐,往往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房子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能经常得到阳光的部分,一般都是暖色,尤其是朱红色;屋檐下的阴影部分是蓝色和绿色搭配的冷色。这强调了太阳的温暖和阴影的阴暗,形成了令人愉悦的对比。猩红色的门窗和蓝绿色的屋檐上常加金线和圆点,蓝绿色之间也有几个红点,使建筑上的彩画更加生动,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冬天的景色颜色非常单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颜色使建筑生动有趣。比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屋檐,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华丽而生动,像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并且它们通常排列着一层甚至几层白色大理石基脚和栏杆。秋冬季节,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蓝天下,这种色彩效果极其动人。同样,在山川秀美、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受到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制度的限制,也是因为南方四季常青,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它所使用的色彩比较典雅,用白墙、灰瓦、栗色和深绿色的梁柱,形成了一种优美典雅的风格。这种颜色在南方炎热的夏天给人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刺激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风格,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古建筑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有一些差异。

15.看这篇文章,谈谈中国古代南北方建筑色彩风格的差异。(2分)

16.文章引用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7,结合上下文,说说加词在划线句中的作用。(4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点就是最大胆,最善于运用色彩。”句子中的“一”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2“这强调了太阳的温暖和阴影的凉爽,形成了令人愉悦的对比。”如果把句子中的“顺眼”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区别?

18,中国民间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纸等。)在色彩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点介绍其中一种,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5分)

15.北方的建筑色彩明快活泼,南方美丽典雅。16.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与和谐(或生动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7,①“一”不能删除。“一”说明敢于用色,最善于用色,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诸多特点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这使得语言更加准确。②“悦目”突出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只强调对比的力度。18比如:秧歌是中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人们跳秧歌时,穿的衣服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颜六色。大家在锣鼓声的伴奏下载歌载舞,表达自己的欢乐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动的红绸映出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打字不容易。如果你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