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社交礼仪的论文

一篇关于社交礼仪的论文

社会礼仪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用上层建筑和其他意识形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发展。以下是我关于社交礼仪的论文,希望你喜欢。

1关于社交礼仪的摘要;

社交礼仪课程是学习和运用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过程。社交礼仪课程的知识相对轻松实用,但对课程的教学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建构为基础,结合礼仪课程的知识点构建相应的演示和答题环境,引导学生从中获得特定的礼仪能力。

关键词: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情境模拟;应用研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应该遵守的对等规范。从表现形式上看,礼仪主要包括礼仪、仪式、器具、礼制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交往的发展,社交礼仪的学习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礼仪课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未来就业的必修课。由于社交礼仪课程实践性强,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传统礼仪课程教学多以知识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对礼仪课程学习缺乏热情,教学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情境教学法融入社交礼仪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问题,关注大学生,帮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应用环境中学以致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课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衔接、师生的互动等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情境教学法以学生、对话、环境、合作为有效动机,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最终从知识和意义的建构上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需要在建构中设置生动具体的知识情境,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引入、分析和解决,依托具体情境,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可见,情境教学法集“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于一体,克服了传统课堂学习的被动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二,情境教学法的课程设计

根据情境教学法的要求,在课程组织上需要把握四个步骤。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步,课前准备;第三步是课堂演示和回答问题;第四步,总结。

(一)创设情境

情境的构建以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知识为基础,课堂组织要注意三个要求。一是贴近知识点,特别是礼仪知识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适应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贴近学生的就业实际,特别是增强学生的存在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二是要注意简明性,使情境的设置易于操作,能够在上课时间内完成,通过课程演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引入一些难点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多层次创设多样化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情境;第三,要注意知识的不完整性,因为情境本身不是课堂的主要部分,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提高知识和能力。

(2)课前准备

情境的建构需要提前准备,师生双方都可以完成。教师着重明确情境教学的知识重点和目标,分析学生实际和课程组织现状,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如角色划分、情境实施、设备操作等。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心理预演或实际演练来模拟各个环节的实施,针对不足和问题进行优化。学生的主要工作是模拟分组,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挥作用,促进师生合作;此外,还细化了情境教学的具体任务,比如定义小剧本的内容。

(3)课堂演示和回答问题

从情境教学的场景来看,以课堂演示为主体,各组提前参与情境,在老师的组织下实现具体礼仪知识的学习和演练,并对问题进行梳理。陈述结束后,学生将回答问题,每个小组和成员将充分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指导:一是鼓励成员积极发言,尽量避免干扰演示过程,防止破坏学生的想法;第二,演示过程中不要评论,以免影响其他群体;第三,在问答环节要控制场面,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又要避免跑题,影响教学效果。

(4)总结和归纳

情境教学演示完成后,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特别是对各组的练习效果进行点评,梳理各组的练习问题,指出优缺点,便于各组学生相互学习;教师要对模拟的情境进行分析,判断各组的演练方案和演示过程,哪些值得肯定,哪些不足。他们应该表扬亮点和创新,也应该找出问题的根源来启发学生。

第三,情境教学法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实施

本节以求职礼仪的教学为例,对求职过程进行分解,包括求职网站设计、求职网站设计,以及角色扮演和分工,并与参与演练的师生组成评审团,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考核。在具体实施方面,第一步是前期准备,设计四家企业,明确各自的单位、地址、电话、产品、规模、社会影响力、企业文化、宗旨;明确各自公司的招聘信息,包括岗位要求、应聘条件、岗位待遇、主要面试问题等。第二步,明确招聘和应聘中社交礼仪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注意问题,从小组扮演开始根据不同角色参与情境。比如学生搭建招聘模拟环境,承担招聘责任;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礼仪知识评审团,负责全程跟踪并认真记录学生的礼仪行为,为练习后的课程评估做准备。第三步,实施招聘和申请环节,根据学生角色梳理问题,对学生表现进行评分;肯定学生在模拟练习中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告诫学生如何克服和改进。第四步,总结,通过招聘活动的模拟演练,立足具体情境,从礼仪知识的渗透,让学生从自我着装、言行举止、眼神、坐、站、走等环节体验,得到有效规范,提升了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从直观的礼仪实践中获得预期效果。

四。结论

鉴于情景教学法在礼仪课程中的实施,我们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是“领导”职位的人员配备。由于模拟练习的名额限制,许多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亲身体验。他们可以通过课程角色分配和分项替换轮流进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情境练习中。二是情境教学的现场指导。教师作为引路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联系,特别是学生的表象、语言表达和即兴发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

[1]颜芳。浅谈高职院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J].职业教育快讯,2012 (15)。

[2]赵丽。高职教育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01): 2400。

社交礼仪论文二“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他一生的财富。高校要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现在教育体制的弊端,学生上大学前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升学上,家长老师做的都是学习之外的事情,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得到了释放,脱离了父母,脱离了纪律,脱离了安排。当学习生活中的很多事务需要独立面对时,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很多不良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不会处理好人际关系,经常打架;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厌学逃学;沉迷网络,沉迷网络;不爱护环境,随地乱扔垃圾;不懂得节俭,生活奢侈浪费;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书育人效果,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刻不容缓。礼仪教育从人的基本行为入手,教人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交礼仪课程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伟大的力量,它能主宰生活。”可以说,人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日常习惯的外在表现,习惯会通过日积月累的培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习惯往往渗透在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活动中,支配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大学阶段是塑造自身形象、为人生发展铺路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习惯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然而,在高校中,一些大学生表现出的“习惯”却非常令人担忧。有的学生文明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懂书却不懂礼貌;有些学生不注意个人形象,经常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开口就是骂人,上课随意迟到甚至缺课,公共场所吵闹,自习室手机大声响,无视别人的存在,吃饭上车不排队。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并不以为耻,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不得不发人深省。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和原因,思考高校加强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让辛辛苦苦完成大学学业的同学,在满怀期待走向社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礼仪素养是多么的欠缺。不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有知识没文化没教养的人。我们应该让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强高校礼仪修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礼仪素养不足的现象及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损人利己,缺乏友善意识。

一些学生蔑视社会公德,无视学校规章制度,无视他人感受,从个人意愿出发,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原谅。对于学校管理中的一些事务,不从解决问题的意愿出发,冷静分析,积极沟通,而是头脑发热,夸大事情,稍有不满就发表评论或抱怨,对自己草率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毫不在意。

2.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盛行。

孔子主张“见贤思齐,舍生取义”,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孔孟的“重义轻利”观旨在要求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对“利”的追求应以“义”为基础。然而,今天很多人重利轻义,一见利就忘义,完全无视道德理想和法律法规。正是由于义利观的误解,一些学生不再追求远大理想和人格塑造,而是在校期间“一切以金钱为重”,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等评奖,丑化同学;毕业时,一些学生主要着眼于找挣钱多的工作,急功近利,从而失去了积极的热情和活力。在这样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学生的人格必然会扭曲,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3、利己主义,尊重感弱

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良好,不尊重长辈、老师和同学,总是缺乏一些友善与平和,很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高校礼仪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二,社交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礼仪是人生必修课,社交礼仪是现代人走向成功的通行证。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其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政治观点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根据时代的不同,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对它的要求也不同。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力量,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它是获得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和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基石。它对任何人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它能给人以信任感和安全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许多要素,如诚实、宽容、善良和谦虚。通过社交礼仪课程,学生可以逐渐养成文明礼貌、谈吐风趣、待人友善、尊重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文教育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和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对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的广泛阅读和广泛学习,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各种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相反,社交礼仪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和加深对人文的理解,因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参与社交活动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交是一种信息交流。知识匮乏或者知识结构不合理,就会在社交中张口结舌,捉襟见肘,举步维艰。你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你也很难融入到和别人的交流中,自然就会成为“局外人”。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中很难有一席之地。所以要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提高自己的礼仪。

3.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与人交流,渴望真诚,渴望友谊,渴望爱情。面对大学校园的新环境,接触新的人,紧张的学习生活,一些学生的心理矛盾会加剧。他们虽然不缺交际环境和对象,但却经常被孤独折磨,因为他们普遍缺乏社交能力,既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理解他人。有些学生性格孤僻、自以为是、心胸狭窄,容易出现焦虑、易怒、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而这些压力往往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得到及时缓解。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阻碍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学生犯罪。社交礼仪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举止得体,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独生子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当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作为必修课势在必行。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好的人,能够应对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始终保持冷静稳定的心态,遇事冷静,善于沟通,能够采取最恰当的行为,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往往会结巴、慌张。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不敢出去找工作,不敢面试,甚至不敢见人。他们整天呆在家里,成为“啃老族”,这样的人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干净漂亮的gfd能体现一个人的自信、进取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交礼仪课程中关于gfd的教育会给学生详细的指导,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例如,在社交场合,它指导人们注意自己的着装礼仪,遵守TPO①原则,即你的着装应与相应的时间、场合、身份和职业相符。比如在礼仪方面,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与他人交谈时,要文明礼貌,有教养,讲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良好形象。久而久之,这会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鼓励,更加注重整洁的gfd和优雅的举止,有意识地使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这样自卑和羞怯就会逐渐消失,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言语整洁、端庄、优雅、文明,就会营造出良好的“人际氛围”,相互吸引,建立和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增强自信。

三。摘要

高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礼仪素养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水平的标尺。它不仅是形成个体道德品质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在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使之成为必修课,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懂礼貌的高素质人才,让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