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人才的留住
介绍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其特征是商品化、集约化和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有四个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实现了种植、养殖、生产、供销、贸易、工业和农业的一体化生产,使农业、工业和商业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的明显局限,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统一发展,城市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布局,资源优势科学合理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条块分割、管理重叠、服务落后的局限,实现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发挥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国内外农产品贸易流通。总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将作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进程,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给农业注入更多现代理念和方法,给农业配备更多现代物质条件,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促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福建农业发展与农业农村人才现状
1.1简单概括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我省农业发展有以下特点:①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水果、茶叶、食用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我省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1100多个,涉及农民30多万人。②闽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我省闽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福建省。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累计批准台资农业项目近2000个,从台湾省引进农业良种2500个,引进先进实用技术800多项。③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带动了40%以上的农民发展生产。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全省有60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④外向型农业继续发展。近年来,福建积极利用对台和对外优势,努力在闽台农业合作、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品种、推广订单农业、引进涉农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外向型农业逐步形成。⑤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不高;产销结合不紧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行业指导和服务滞后。
1.2我省农村农业人才现状2006年底,福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4031800,农村从业人员为12206300,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7.0%。全省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23.07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5765.438+0万个。农村劳动力的分布特点:①农业从业人员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技术人员较少。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农业从业人员6138700人。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3.0%,1-30岁,11.9%,31-40岁,25.4%,41-50岁,51岁。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占51.6%,初中占34.4%,高中占4.1%,大专以上占0.4%。近六成农村从业者41岁以上,小学学历占51.6%。农业技术人员9.24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5%。②年轻、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2006年,中国有399.48万农民工。在农民工中,65,438+06.2%的人年龄在20岁及以下;21-30岁占41.4%;31-40岁占26.3%;41-50岁占11.5%;4.7%超过50岁。文盲占1.0%;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学历占66.1%;高中学历占10.2%;大专以上学历占2.2%。(3)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农作物种植,加工、营销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人才缺乏。2006年底,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者423.07万人,其中农作物种植者3621.80万人,占85.6%。
2发展现代农业及其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根据福建农业发展和农村人才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农村人才体系。
2.1统筹协调管理体系,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将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农村成人教育,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全方位铺开、各领域推进、各层次衔接、相互沟通的农村教育体系;政府将统筹规划和协调,有效整合和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农业教育机构的教师和校舍资源,完善和充实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农村成人文化和技术学校,创建适合新农村的多功能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基地。
2.2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农村教师引进和农业院校教师使用,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农业教育横跨高等教育和农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肩负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是农业智力的支撑和培养基地。他们可以为农村成人教育培养专业教师,或者派他们到农村去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
2.3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就我省而言,可以发挥福建农林大学的优势,如农业、工程等学科齐全,办学基础好,教学经验丰富,结合福建省地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海峡西岸建设特点,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2.4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下乡献计献策。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高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化运作”是对这一制度的高度概括。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是城市反哺农村、有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政府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重要举措。
福建省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从1999开始逐步推广这一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管理体制上,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合力推进。在工作部署上,要围绕“三农”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工作方法上,注重整合力量,提高科技队伍;在激励机制上,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农村农业成效显著,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催化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中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引起了国际机构和组织的高度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为利用国外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福建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更多海外资金参与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发展。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完善和延伸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特派员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和可持续发展,落实和提高科技特派员相应待遇,鼓励其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服务获取合法报酬,吸引更多农业人才为农村贡献才智。
2.5建立和运行农业专家数据库。建立我省农业专家库,形成松散的人才管理模式,掌握全省农业人才分布情况,根据农业技术问题随时找到相应的农业专家为农村农民提供服务,使人才使用处于流动状态,提高人才利用效率,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农业专家库的信息内容应包括专家的主要研究领域、技术专长和研究成果、专家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专家承担和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等。农业专家库是动态的,其建设内容随着专家学者每一项研究成果的获取和论文的发表而不断更新。从专家库可以随时了解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农村农业服务。
2.6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农业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越来越多的智力型人才向城市聚集,城市人才拥挤过独木桥,导致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浪费严重。城市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农村人才的极度短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人才需求,政府部门可以将人才政策向农业和农村倾斜,重点发展人才培训,将人才配置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建立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引导机制。把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发展成为经常下乡、长期下乡、扎根农村、扎实服务,帮助农村培养科技队伍,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人员上门服务。要努力营造培养、留住、吸引和用好乡镇人才的良好环境,解决好农村人才的待遇、职称、工作条件等问题。
参考资料:
张享铭。新农村建设中福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 (11)。-17-19.
[2]郑,,林宜章,林碧莹,,郝志龙.关于创建福建区域特色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91-93.
[3]福建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处。科技特派员创业助农致富--福建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之旅。中国农村科技-2009(2)。-56-57.
[4]孔盛骏。背景、运行特点及对策--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新疆农垦经济-2008(5)。-16-21.
[5]福建:科技特派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农村科技-2008(8)。-74-77.
[6]中国* * *福建省委党校科技教研部课题组。福建省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7 (10)。-17-121.
[7]桂秀梅。河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专家库建设研究。兰台世界:下半月-2008年(11)。-18-19.